央广网

全国仅10位 河南唯一

高传玉教授荣登首批“中国好医生”光荣榜

2017-09-04 08:3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8月31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医疗界一场“万里挑一”的盛事隆重进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教授荣登首批“中国好医生”光荣榜!

  该活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文明办联合举办,在今年7月份举行的首批评选中,全国仅有10位、河南仅有1位医务人员获此殊荣。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贺胜、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为高传玉教授等受表彰者颁发“月度人物”奖章。

  就在8月17日召开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高传玉教授刚刚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他现在获得的又一项殊荣。连续获得多个重量级荣誉绝非偶然,这和他平时的付出密不可分。

  从医守则

  永远不向患者“泼冷水”

  好言一句三冬暖。这句话用在医生身上,尤其合适。因为患者最听的就是医生的话,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也是医生的话。

  7点钟刚过,高传玉儒雅挺拔的身影就出现在心内科1病区,开始逐个了解病区患者的情况。

  “4床的王教授,病情怎么样了?”

  “18床的李女士,术后恢复得还好吧?”

  ……

  熟悉高传玉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从不使用“这个病人”“×床病人”等说法。不管患者在不在跟前,他提到每位患者时,总是连姓带敬称地提。

  “我们说的每句话,患者或家属都可能听到。那些笼统的称呼,会让他们产生不适感。”高传玉对科室同事说。

  在他的影响下,科室医护人员对患者一律使用符合其身份、习惯的敬称,在医患交流上也都历练成了沟通达人。

  在全国,高传玉教授以擅长解决患者的心脏问题而闻名;在病区,他以擅长解开患者的心结而闻名。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多是疑难危重患者。病情重、花费高、并发症多,是多数患者面临的大问题,也是让夜不成眠的烦恼所在。

  跟患者沟通时,高传玉一定会弄清楚患者有没有以上心结,有的话,想尽办法为其解开。

  告知患者病情和手术方法时,他避开一切可能导致恐怖感的字眼。“用钢丝把堵塞的血管捅开”这种简单粗暴的陈述,永远不可能从他嘴里说出。

  “你的血管不好了,我们给你换一个。”他想方设法讲得温和委婉。

  手术前,他一定会把患者需要承担的费用测算好、讲清楚。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共担的费用,他会替张不开口的老人向子女们提出建议。

  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家属如实讲明严重性,对患者却尽量轻描淡写,以免心理负担影响治疗。

  人得病时心理脆弱,最需要医生的安慰与支持。有时,一句宽慰作用胜过吃药、打针。

  大家风范

  有他在患者就有安全感

  手术台前,紧张的术前准备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台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术。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患高血压病多年,瘦弱不堪,皮下的血管难辨。

  要手术穿刺了。护士举着穿刺针对着患者桡动脉,有点为难;医生助手小心翼翼地寻觅半天,依然没把握顺利穿入。

  “让我试试吧。”高传玉走过去。轻轻地,穿刺针进入了患者动脉血管。

  手术顺利完成了!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没有安排下一台手术的医生,已经可以出去透透气了。就在这时,高传玉注意到,患者的手臂上有一块血肿。

  这是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只需要绑上纱布消肿就行了。

  当然,纱布没有人的手掌柔软、温暖。

  高传玉弯下身去,用修长有力的双手,握住了患者的手臂。他一边双掌轻柔地摩挲着,一边不紧不慢与患者聊天。

  有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高年资医生守在身边,双手不离自己手臂,患者的疼痛减轻许多,心里对手术的担心也缓解许多。

  这一抓,就是近两个小时,在他经验丰富的双掌下,患者手臂的血肿终于消除了。松开患者,高传玉的双手却颤抖了许久,这是长时间持续用力的结果。

  高传玉是河南冠脉介入手术第一人。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河南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后来居上,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他完成的PTCA、支架、旋切、激光成型等手术,已过10000例。

  病床前有他在,患者放心;手术台上有他在,医生护士放心。

  年轻大夫处理不了的疑难操作,“让我试试”。

  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哪怕再轻微,“放着我来”。

  这是高传玉的大家风范。

  为人品格

  给患者力所能及的温情

  天色已晚,高传玉结束了在导管室的忙碌。

  一整天,他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在X光射线下,谨慎灵巧地操作着导丝,游走到患者心脏血管的梗死部位,精准地放置好支架。血管重新通畅,死神的威胁解除了!

  脱下铅衣,他立即赶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号楼北楼11楼病房,逐个探视病情较重患者,了解术后情况,鼓励治疗信心,话话家常。

  多年来,只要不外出开会,早一次、晚一次到病房查房,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查完房,已经是夜色深沉。电梯前,依然有不少候梯的患者,职工电梯前也不例外。

  电梯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推着轮椅上的女儿,皱着眉头站在电梯中间。她们是从21层的血液病区下来的,不到30岁的女儿患了白血病,已经住院一两个月。

  高传玉没有上电梯。他友好地对母女俩微笑着,示意她们让电梯下行。

  他曾经跟母女俩同梯过一次,注意到老人的焦虑感,只要有人离女儿的轮椅太近,老人就会皱眉不悦,生怕谁蹭到已经虚弱不堪的女儿。

  他仿佛看到了老人独自度过的不眠之夜,对可能失去女儿的惊恐,对四处筹钱治病的无助。

  从那以后,只要等电梯时再遇到母女俩,高传玉都会对她们微笑一下,等下一班电梯,以给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多留出一点空间。

  下一班电梯来了。高传玉按着开门键,让身后几名患者悉数进入电梯后,自己再跨步进入。

  温润如玉

  甘为患者去经受风霜

  玉,石之美者,一块石头,要经过亿万年岁月风霜的历练,才能成为美玉。

  同样,一个优秀的人,也要历尽社会锤炼。高传玉是个为了患者温暖,甘受岁月风霜的人。

  1996年,34岁的高传玉被医院派到澳大利亚圣文森特医院学习冠心病介入治疗。为了能多学些经验,他同时联系3家医院,像陀螺一样奔走其间,最多一天做20多台冠心病介入手术,常忘了吃午饭。

  在澳大利亚两年多里,他完成介入手术2000多例,而当时我国开展的此类技术总和还不到1万例。

  由于介入治疗是在放射线协助下进行的,在一次定期监测医生体内放射线水平时,高传玉身上的射线含量,比圣文森特医院心内科全体医生的总量还要高。

  两年多后,高传玉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冠状动脉血管成型技术、冠脉内支架术、旋磨术、心肌激光打孔等回国了。

  回国一个多月,高传玉就成功实施了河南第一例不依靠外援独立完成的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术。

  一般来说,一项新技术的开展,第一例手术一定要选病情相对简单的病人,增加“成功系数”,把“头三脚”踢红火。

  然而,高传玉选择的这例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却凶险异常,甚至随时可能死亡。有同事好心地劝他:患者病情太复杂,手术风险太大,何况医院购买的数字减影设备还没到位,换一个吧。

  “自古只有患者选择医生,哪有医生选择患者的。”高传玉认定介入手术对这位患者是最佳治疗手段,冒着巨大的风险,借用胃肠造影设备实施了手术。患者得救了,也开启了河南介入技术新篇章。

  心脏病患者往往病困交加。为了给患者省钱,他对介入治疗技术进行创新,改变了过去先用球囊扩张后再放支架的方法,直接将扩张血管和支架成形一次完成,给每位患者节省材料费一万多元。

  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要绝对卧床24小时不能活动。2003年,听说法国将冠脉造影的部位从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转移到手腕部的桡动脉,解决这一难题,高传玉赴法国冈城大学医疗中心学习、引进,使介入治疗术后卧床时间由24小时降至2小时。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第二次发病浪潮来袭,越来越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无可避免进入疾病终末阶段,心力衰竭治疗成为最后一道堡垒。

  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花钱多、住院时间长并且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很多医院不愿收治。2004年,正在法国进修的高传玉自费回国,建议成立河南首个心衰病区。

  目前,全世界正在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病例共2000多,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就占了其中300多例。

  《说文解字》中记载,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

  这就是高传玉,正如一块暖玉,把一片温暖润洁的光泽,传递到每位患者心中。(供稿 邢永田)

编辑: 张航
关键词: 河南;省医;心血管;阜外华中心;中国好医生

全国仅10位 河南唯一

高传玉教授荣登首批“中国好医生”光荣榜

8月31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医疗界一场“万里挑一”的盛事隆重进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传玉教授荣登首批“中国好医生”光荣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