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南频道 > 文化

央广网

国内顶级专家聚第二届黄河论坛会诊小麦赤霉病

2016-08-09 09:20:00 来源:河南日报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今年,河南省以及全国多个省份冬麦区小麦赤霉病灾情重于常年,赤霉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首要病害。8月6日、7日,第二届黄河论坛——“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峰会”在郑州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省的60多名国内小麦遗传改良研究领域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交流碰撞、资源共享、协作攻关,期待从根本上破解这一世界性小麦病害难题。

  赤霉病既伤小麦又害人

  赤霉病不仅导致小麦减产,食用病麦还会使人中毒。赤霉病一般可导致小麦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田可绝收。感染赤霉病的小麦籽粒干瘪,淀粉与蛋白质含量降低,出粉率降低,湿面筋含量减少。其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三级致癌物,可引起人畜中毒;这种毒素可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逐渐积累,产生免疫功能下降等慢性毒副作用。

  30多年来,对付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都无突破性进展。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最新技术可能会有助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这也是此次论坛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所在。

  携手攻克小麦生产世界性难题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首席科学家程顺和等专家,就中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挑战、全国性抗赤霉病的攻关取得的成果、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抗赤育种中的应用、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设想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的策略和技术建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指出,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减轻赤霉病的危害是摆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希望通过这次论坛探讨策略和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赤霉病对我国小麦的危害,确保我国口粮从数量到质量的安全。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原学者郭天财认为,全国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并向黄淮麦区扩展趋势明显,应从选育利用抗赤霉病品种、减少初侵染菌源等方面着手,科学应对赤霉病危害。

  今年是黄河论坛第二次在郑州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联合主办。据主办方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介绍,和去年8月首届论坛一样,今年论坛继续以问题为导向,凝聚智慧和共识,为解决小麦生产世界性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记者史晓琪)

编辑:天天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小麦生产;抗耐性;小麦品种;小麦玉米

说两句

相关阅读

农业部动员部署小麦重大病虫防控工作

当前,主产区小麦陆续进入孕穗、抽穗阶段,既是产量要素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重大病虫发生和防控的关键时期。强化病害预测预报和病菌抗药性监测,指导农民合理选药、轮换用药,努力把危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2016-07-31 19:15:00

农业部全力防控小麦病虫害 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本网讯 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南方地区汛期提早、雨水偏多,华北、黄淮北部、西北东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加大了赤霉病、穗期蚜虫等小麦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针对当前小麦病虫重发的严峻形势,农业部立足抗灾夺丰收,组织开展“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控措施,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障夏粮丰收。

2016-07-31 19:15:00

强降雨随时来袭 丰收在望的小麦该咋办?

当前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已经进入了抽穗扬花期,部分麦田已经进入了籽粒形成和灌浆期。

2016-05-05 16:02: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