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河南分网 > 文化

央广网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2015-08-28 09:10:00 来源:河南日报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竹沟军民妻送夫、母送子上战场的场景。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竹沟军政教导大队学员在上课。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从竹沟出发的新四军二师女战士。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干部向参加妇女培训班的学员讲革命道理。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郭建(左)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何玉兰

  抗日救亡河南女性齐上阵 偃师县老婆剧团传威名

  危拱之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在中原抗日救亡浪潮中,广大妇女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她们有的在大后方服务,有的积极参军参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 、河南女性齐上阵

  1938年2月26日,时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当时化名林淑英)在第20期《风雨》周刊上发表《动员河南的妇女保卫家乡》一文,她在文中讲道:“日本急于拿下河南,继取武汉,以实现它第二期的进攻计划……那么,一千五百万的女同胞,每个人都不应落在武装保卫河南的工作后面。……在六个月的抗战中,河南妇女界显示了英勇与光荣。到新乡、到太原的各前线上救护慰劳,到街道上、到农村中宣传……”

  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是河南救亡运动的一个特点。中共河南省委妇女部专门指导全省妇女开展救亡运动。

  省委妇女部部长吴平(时任开封扶轮小学校长)通过上层统一战线,联合豫皖绥署主任的干女儿石青,发起组织了妇女战地服务团,10天之内报名参加服务团的人数超过700名。服务团办了两期团员训练班,内容有特务、看护、军事、侦察等。训练一个月后,团成员大多被分派到晋南、豫北、豫东战区,在当地开展战地服务工作。这些妇女干部到前线后,不仅做救护、慰劳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还到街道、农村进行宣传,组织战地妇女群众参加洗衣队、缝衣队、烧饭烧菜队、救护队等,帮助作战部队做好后方服务。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开封组织了妇女抗敌慰劳分会,分会之下成立了救护工作团、劝募队、宣传队、劳作队。劳作队的任务就是给部队缝被服、制衣服、做鞋子。到1938年3月,劳作队已缝制被服2000多套,做鞋子10万多双。

  1938年初,中共河南省委利用同第一战区政训处处长李世璋的统战关系,建立了第一战区政训处妇女工作委员会。当时郑州豫丰纱厂因受战争影响内迁,数千名工人失业,妇女工作委员会在豫丰纱厂开办了识字班,支持并领导工人运动。3月8日,郑州召开了隆重的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豫丰纱厂有数千名女工参加。

  1938年彭雪枫等在竹沟创办的第4期军政教导大队均设有女生队,结业后她们大多走上了抗日战场。第五战区青年抗敌军团第六大队即为女生大队,包含有3个中队,共500人左右,后来由徐州迁往潢川,经过训练后编为实习队,在潢川、商城、固始等豫东南8县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2 、老婆剧团传威名

  1938年,中共偃师县高龙镇区委委员赵慧敏等组建了高龙镇老婆剧团。

  人员确定后,剧团根据每个妇女的特长,分配角色和剧团中的具体工作。赵慧敏把每个演员的台词抄下来,一面教她们认字,一面教表演、背台词。剧团的妇女们把过去念经读经的精力都用到演话剧唱抗日歌曲上,她们学会了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歌》等十几首歌曲。

  1938年4月11日,高龙大会上,老婆剧团第一次公演了《放粮》、《张老三投军》、《慰劳》等剧,她们说的是土语方言,表演投入,真挚感人,当场引起轰动。之后她们又参加了保卫大河南宣传团,剧团的名声“震荡着偃师县的每个村镇”,蜚声中原,成为“全国创举”。

  县委为了扩大抗日宣传,特邀她们到老城附近的槐庙公演。当时的地方民团、军队士兵也围着看。剧团从1938年12月到1939年1月不断演出,反响良好。

  老婆剧团成立时仅10余人参加,赵慧敏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后来剧团逐步扩大,增加到30人左右。

  由于经费困难,演剧的服装、道具都是借来的。买纸、墨、化妆用品的钱都是靠演剧时向观众募捐得来,演剧快结束时,演员就号召群众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演员高呼:“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台下观众也跟着呼口号,有的当场捐助。

  老婆剧团是河南女性在抗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民兵队长多奇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谈起70年前的抗战往事,91岁的何玉兰老人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我在1945年8月15日参加抗战胜利庆祝大会上学会的歌曲。”

  1924年8月,何玉兰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县(现济源市)梨林镇曲中村一个雇农家庭。1944年,济源的各个村庄相继成立农会,20岁的何玉兰被选为村里的农会主席、民兵队长。随后,她发动群众组建了民兵武装,带领村民与日寇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黄河北岸,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相接,南临古都洛阳。在距离曲中村约10公里的沁阳县(现沁阳市)柏香镇有一个日军据点,日寇经常到附近村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为防范敌人,何玉兰把民兵分成3个组,有负责站岗放哨的,有向村民报信的,还有帮助群众转移的。曲中村距离太行山的五龙口山区只隔着一条沁河,是老百姓躲避敌人的理想去处。每当民兵瞭望哨发现日本鬼子出动,就立即派人在村里鸣锣报信,村民迅速携带粮食及贵重物品乘船渡过沁河躲进深山,搬运物品、划船等事务都由民兵负责。

  何玉兰回忆当年的抗战故事:1944年秋到1945年8月,日本兵平均每周都要到村里抢劫一次。当时,民兵大队总共15个人,女队员只有田玉梅、田桂英和我,武器是大刀和长矛。虽然我们人少武器差,无法和敌人正面交锋,但是我们发挥人和、地利的优势,有效地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提起与鬼子斗争的事,何玉兰老人感慨不已:“当时若是有几杆枪,民兵一定能消灭几个鬼子!”

  何玉兰已去世的老伴是位老红军,她的5个儿子也全部到部队服役。如今她四世同堂,儿孙孝顺、家庭幸福。何玉兰说:“我们不能忘记日寇对中国的蹂躏,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4、卫生队里建功勋

  “你们看我胳膊上这个疤,就是当时半夜给伤兵送药,摔到山沟里,胳膊骨折弄的,现在每到阴雨天还会疼呢。”今年92岁的郭建老人回忆起当时参加新四军的点点滴滴,仍是记忆犹新。

  郭建192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如东县,为躲避日军的轰炸和迫害,当地的家长大多把年轻女孩送到乡下农村成家。16岁的郭建不愿过这样的生活,再加上对日军的痛恨,她毅然与同乡的几个姐妹在王姓地下党员的介绍下参加了新四军,加入到抗战的行列中,后来几经转战,安家落户到河南。

  “当时从家里逃出来,身上没有一分钱,也没带什么衣服,到了部队后给发了一件大灰衣、军腰带和军帽,日用品有牙刷和牙粉,还有一双布袜子,现在我还留着呢。”郭建老人回忆道。因为身材瘦小,衣服肥大,在部队大家都调侃她。

  1940年至1943年间,郭建在新四军二师卫生部担任卫生员。她讲到,由于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他们只能穿草鞋,有时还会光着脚。冬天为了清洗从前线送来的血衣,他们要把河里的冰凿开,在冰水里洗。用完的纱布舍不得扔,洗洗消毒后接着再用。消毒棉也都是卫生部的人用棉花自己做。

  “那几年条件不好,送来的伤员也特别多,很多被送来时都头破血流的,伤得很重。”在半塔集保卫战中,大量伤员经常被半夜送往卫生部救治,卫生员数量有限,每个人的任务量都很大,除了照顾伤兵的伤势,还要负责他们吃喝拉撒。部队驻扎在山里,资源有限,伤员们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没有床,郭建和其他卫生员就从老乡那里借来木板,睡在上面,有时睡草窝里或直接睡地上。遇到敌人的侦查扫荡,郭建他们就要连夜背着伤员躲进深山。郭建老人说,也有不少的国民党伤员和被俘虏的伪兵被送到二师卫生部,他们中的有些人脾气很不好,卫生员照顾稍微慢一点就会直接拿棍子打人。即便如此,郭建仍然尽心照顾他们。

  1943年初,郭建被分到二师供给部,负责为部队发服装和布匹。

  因表现出色,1943年下半年郭建被安排到二师创办的半塔军政干部学校学习。该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教育皖东地区军政干部子弟和抗日根据地急需的军政基层干部。因在学校表现突出,同年,郭建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部队又把她派去华中建设大学(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齐名,主要培养地方军政干部)深造学习。

  在郭老看来,她能从一个集镇里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抗日女兵,都是党培养的结果。“我很知足,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采访中,郭建老人几度哽咽。杨万东 王英翠

编辑:天天

关键词:剧团;郭建;何玉兰;偃师县;老婆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歌舞剧团看门老人跳楼身亡 生前遭公职人员责骂

2015-07-28 07:12:00

湖南演员中途罢演拉横幅讨薪 官员下令熄灯(图)

2015-07-17 08:41:00

湖南衡南官方回应:花鼓团18年未发工资不实

2015-07-17 00:08: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