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已超140万棵

2017-08-22 09:15:00来源:大河报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公园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上世纪70年代初的金水东路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如今,在法桐树丛中穿梭的金水路。

  【开篇的话】

  初秋时节,柔软的阳光穿过法桐的绿叶,洒在行人的脸上,斑驳迷人。这样的场景,已在郑州上演了60年。

  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种植的第一批法桐行道树,在市民期盼的目光中长大,枝叶连绵,郁郁芊芊。郑州被唤作“绿城”,它们功不可没。法桐对郑州而言,不只是一种树,更代表了一种情怀,一份乡愁。

  在城市建设步履匆匆的当下,法桐的枝叶上,始终栖息着郑州人对绿色的追寻和向往。今日起,大河报推出系列报道,带您一起品读郑州与法桐的60年情缘,走近郑州人心中的那一片绿。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从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第一批法桐行道树长成,到郑州被誉为“绿城”,再到即将开幕的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60年来,郑州与法桐、与绿叶的缘分始终未断。

  从1957年到2017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倏忽而逝,当年力主在郑州种植法桐的“法桐三杰”,已有两人作古,但郑州人对于法桐的记忆从未模糊。

  回忆

  三位市领导拍板,郑州开始广栽法桐

  百岁老人王均智,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市的第二任市长,他从1956年至1968年担任郑州市长达12年。

  晚年的王均智,思维清晰,说起郑州最开始种植法桐的细节,他如数家珍。1951年,他到郑州担任副市长,那时的郑州是一座被风沙包围的城市。当时郑州人有个顺口溜:“电灯不明,马路不平,无风三尺土,有雨满街泥。”后来有人调侃,如果当时有PM2.5数据监测的话,肯定每天都是爆表状态。

  风沙那么大,老百姓天天吃灰,咋办?王均智主张种树。恰好,当时的市长宋致和、副市长史隆甫也喜欢种树搞绿化,所以,三人一拍即合,决定马上种树。这三人,后来也被称为郑州“法桐三杰”。

  王均智回忆,最开始选种的是刺槐,先在德化街、二七路上栽种,可感觉这种树的树形、材质不好。有一天,史隆甫约他到现在的河南博物院附近的园艺场,说那儿有几棵法国梧桐,看能不能当行道树。到那一看,王均智立即被这种高大挺拔的树木吸引了。请教完专家后得知,这种树易成活,树荫大,秋天落叶也快,十来天就落完了,便于清扫。

  二人把情况汇报给了宋致和,最后三人拍板,就在郑州广栽法桐。于是,郑州有了第一批法桐树。当时,郑州市政府还发红头文件,倡导全民植树,法桐的树影在郑州街头迅速扩散。

  那时,王均智经常骑一辆自行车,在金水路、人民路来回巡查,发现哪棵树栽得有毛病,问题小的自己处理,问题大的就把树的方位、问题写在烟盒纸上,交给造林队处理。副市长史隆甫还曾拿着钢尺挨个测量树坑,不合格者,要求返工。

  等到王均智担任郑州市长的第二年,即1957年,郑州第一批法桐行道树经过6年的生长,树冠成形,枝繁叶茂,也是从那时起,郑州街头的主色调开始变成了绿色,法桐开始了与郑州人至今已60年的情缘。只是如今,世事变迁,“法桐三杰”中的宋致和、史隆甫均已过世,只剩百岁老人王均智健在。

  讲述

  从金水河中挑水浇法桐,绿化郑州

  时已初秋,碧沙岗公园对面的嵩山路上,两排法桐的树荫格外喜人。家住附近的徐凤州老人,虽然腿脚不便,但他每隔几天就会让老伴用轮椅推着他到树荫下坐一坐。

  今年84岁的徐凤州,是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第一批林业工作者,退休前担任郑州市绿化办主任。他是郑州第一个获得全国绿化奖章的人,被称为郑州法桐历史的“活字典”。当年“法桐三杰”在郑州力推栽种法桐时,他担任郑州林业部门的造林队长,为了种树,三天两头与王均智等市领导打交道。

  在徐凤州家里,至今保存着200多张与郑州法桐相关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连同奖章,是老人压箱底的东西,“这些照片原来只有底片,十年前有人帮我把照片洗了出来”。

  翻看这些被老人精心整理的老照片,仿佛是在看一部郑州法桐成长史的电影,也让人眼前浮现出过去60年郑州的发展与变迁。其中一张照片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郑州栽种法桐的壮观场面。上百人围在金水河边,挑水浇树,热闹非凡。徐凤州介绍,那时的金水河两岸,好多地方还是荒地,没有一点绿色。

  “当时种树几乎是全民行动,动静很大。为了给树打药,还动用了飞机。”徐凤州记得,法桐栽种后没几年,树叶就开始茂密了,原先光秃秃的街道,绿树掩映,一下子变得有生机了。等到1957年,郑州第一批法桐已基本长成,“那时的郑州,几乎没有高楼,最高的楼房也就是三层高。从空中看,绿油油的”。从此,就有人开始把郑州叫做“绿城”。

  1972年,《人民画报》以“绿满郑州”为主题,刊登了郑州法桐满街的多幅照片,照片中,绿色盎然,这些照片让国内很多人知道了郑州的法桐树。1984年,郑州的绿化覆盖率已达35.25%,很多人慕名到郑州学习绿化经验。郑州“绿城”的称号,也慢慢在全国叫响。

  2007年,经过市民投票,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法桐正式成为郑州的“市树”。

  “绿城的荣誉,是郑州几代人付出的结果。”徐凤州老人说,他种了一辈子树,对树特别有感情,尤其是对法桐,感情更深,“砍一棵树可能需要几分钟,但是长一棵树却要好几年”。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当年种树时,人们在金水河内取水。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上世纪50年代的郑州二七广场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上世纪60年代在金水河里玩耍的孩子们

  情谊

  为了救一棵法桐,兄弟俩雨中滑倒多次

  自从一批批法桐在郑州扎根,这座城市便与法桐结下了难舍的缘分。在很多老郑州人心里,法桐树就像是朝夕相处的家人,不饰虚华,朴实亲切。

  徐凤州的弟弟徐田州,今年74岁。每次忆及法桐往事,徐田州都心潮难平,他记得,1955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哥哥带他在郑州城区玩。下午,乘2路公交返回时,下起了大雨,公交车行驶到现在的人民路十一中北边的路段时,哥哥突然大声对司机说要下车。

  此时,公交车外雨下得正大,二人想要下车的地方又不是公交站点,公交司机和乘客一时都弄不明白是咋回事。

  哥哥着急地上前解释:“马路对面有一棵刚栽上不久的小法桐树被雨水冲倒了,我是个栽树的人,得赶快下车把它扶起来栽好。”哥哥的话,感动了全车的乘客。公交车停住了,门开后,兄弟俩下了车。外面风雨正大,只见路西边有一棵直径五六厘米的法桐树连根倒在路沟里,正顺着湍急的雨水往不远处的金水河里冲去。

  俩人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追赶着,几次滑倒又起来,终于抓住了这棵小法桐树。这时,弟兄两个已成了“落汤鸡”,浑身上下的棉衣湿了个透。趁着雨势渐小,俩人在原来的树坑处,弟弟手扶树干,哥哥双手挖泥往坑里填,终于重新栽上了这棵小法桐树……

  徐田州说,从那以后,每次坐公交车路过人民路,他都会张望一下那棵法桐树。几十年过去了,这棵法桐树在他的挂念中慢慢长大。当初直径只有五六厘米的法桐树,如今已长成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树。

  对这棵法桐的方位,徐田州仍牢记于心,“人民路金水河桥西侧,向南第十二棵树。”现在每次路过,他都感慨万千,“时间过得真快啊……”

  变迁

  郑州行道树中,法桐比例越来越高

  上世纪50年代初,郑州中心城区面积只有不到5平方公里,而行道树也只有七八十棵。

  郑州的法桐行道树发展轨迹是啥?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郑州市园林、林业等多个部门,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得到了几组数据。

  2000年,郑州的法桐树有六七万棵,其中,作为行道树的法桐有4万多棵。到2006年,郑州市区的行道树有20多万棵,其中法桐占30%左右,有6万到7万棵。除了用作行道树的法桐,郑州市区各机关单位、家属院、公园、学校等也种植有法桐,加在一起约有30万棵。2012年,郑州市区的行道树增加到30万棵,其中法桐行道树的比例增加到46%,达到了13.8万棵。而当时,全市所有的法桐种植数量已达110万棵。到2014年,郑州市区的行道树数量仍保持为30万棵,其中法桐行道树的比例增加到55.3%,达到了16.6万株。

  截至目前,郑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443.04平方公里,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88倍。郑州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郑州全市法桐种植数量已达140.9万棵,其中,郑州市区的行道树总数这两年暂未统计,但估计法桐行道树在所有行道树中所占的比例已增加到80%。

  疑问

  法桐为啥被称为“世界行道树之王”?

  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法桐被园林界称为“世界行道树之王”,是因为法桐生长速度快,3到5年即可成荫,且法桐树叶大,遮阴效果好,制氧能力强。此外,法桐可降低城市噪音10到30分贝,在法桐树下,空气湿度可增加50%至60%。

  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的专家称,法桐最早产于欧洲东南部及亚洲西部,晋代时开始引进到中国,继而引入中原,当时被称为“祛汗树”“净土树”。

  据记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前,郑州市就生长有法桐,但数量较少。从上世纪50年代初,郑州开始把法桐作为行道树大面积种植。虽然郑州大面积种植法桐的历史没有南京等城市早,但是专家介绍,郑州的法桐是“后起之秀”,因为气候等原因,郑州很多法桐树比南京的法桐更粗壮高大。

  科普

  郑州的“法桐”其实应该叫“英桐”

  法桐,学名叫悬铃木,得名原因是其所结果球像一个个风铃悬挂于树上。但很多人不知道,郑州街头的法桐实际上是个误称。

  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的专家称,郑州街头引种的是“二球悬铃木”,即英国梧桐。真正的法国梧桐学名叫“三球悬铃木”,另外还有一种学名叫“一球悬铃木”的,是美国梧桐。

  十八世纪,法国人把悬铃木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作为行道树,因其叶似梧桐,人们就叫它法国梧桐。随后人云亦云,把悬铃木统称为法桐。

  现在,郑州树龄较大的法桐,集中在人民路、迎宾路、金水路、人民公园等地。记者 王悦生 实习生 朱王威娜 文 记者 吴国强 摄影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图①:上世纪50年代郑州市绿化动员会现场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图②:上世纪60年代在金水河里玩耍的孩子们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图③:1972年的河南医学院(现郑大一附院)记者翻拍图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数量已超140万棵

  图④:现在的绿城郑州 记者 吴国强 摄影

编辑: 叶远
关键词: 法桐;三球;绿城;行道树;法桐三杰

“风沙之城”变“绿城” 郑州法桐已超140万棵

从1957年到2017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倏忽而逝,当年力主在郑州种植法桐的“法桐三杰”,已有两人作古,但郑州人对于法桐的记忆从未模糊。现在,郑州树龄较大的法桐,集中在人民路、迎宾路、金水路、人民公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