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文史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河南分网 > 公益

雷锋日里郑州市民讲述我们身边的雷锋

2014-03-03 14:35  来源:郑州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郑州日报报道:真正的“雷锋”,并不是要做多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是刻意要对自己做的事大肆鼓吹。他们在我们身边默默地付出,每天做着关爱他人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温暖温馨。——写在“雷锋日”来临之际。

  雷锋是我心中抹不去的印记

  一位普普通通的社区妇女,坚持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特困群众义务理发。她就是二七区福华街街道新圃西街社区居民王国英。

  “雷锋精神是印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印记!”在新圃西街社区居民孙耀庭家中,记者见到了正在为卧床十多年的孙耀庭义务理发的王国英。今年56岁的孙耀庭十几年前因患脑中风瘫痪在床,现在由其兄长照料。自从孙耀庭患病瘫痪那一刻起,只要接到孙耀庭兄长的电话,王国英就会拿起装有理发用具的提包,赶往孙耀庭家中为他免费理发。

  “我为居民义务理发,也是感动于社区和大家伙儿对我的无私帮助。”王国英谈到。王国英的丈夫患有双侧肢股骨头坏死,基本不能行走。她上小学4年级的孩子患有严重的腿部骨质瘤,虽然实施了手术,但每年还要定期前往北京大医院复查。王国英说,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社区和街坊邻居给了她最大的支持。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伙儿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应该像雷锋同志那样,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人做一点事情。”王国英有一手理发好手艺,在经营小理发店的同时,她坚持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生活困难的居民群众义务理发,并且主动加入新圃西街社区文明志愿者服务队。

  在新圃西街社区,王国英的行动感动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很多人。在她和同伴儿的影响下,社区文明志愿者服务队由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五六十人,学雷锋互助互帮已在新圃西街社区蔚然成风。

  一顿饭挂念一辈子

  家住冯湾村的冯中伦,由于二女儿患病,3年间家里已经花费了20多万元。

  几天前,冯家迎来了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客人。“我们是在十多年前认识的,之后再也没有来往。”冯中伦口中的“认识”,其实是一顿家常饭的联系,他连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总是亲切地喊他“老张”。

  老张家在新密,十多年前,他常来冯湾村一带卖煤,村里的街坊邻居都认识他,热心的冯中伦一次看到老张饿肚子干活,就主动邀请老张来家里吃顿饭。

  让冯中伦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当初的一顿饭,让老张挂念了一辈子。几天前,老张再来他牵挂的冯湾村,听说了冯中伦一家的遭遇,专门登门拜访冯中伦,恰巧冯中伦去医院陪女儿,老张一直在家门口等待了3个多小时。刚一进屋,就从兜里慌忙地掏出一沓5元的钞票:“我手头就这么多钱,代表俺的心意。”

  老张走后,冯中伦数了数钞票。“235元,我知道这其中的情义……”冯中伦感动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赊账卖菜方便邻里

  张孟鑫在郑州国棉一厂菜市场摆起了一个菜摊,十几年来,每天起早贪黑赚取着自己的辛苦钱。

  “这个冬瓜6块4毛钱,我手头只有4块钱了,怎么办?”几天前,市民小汪第一次在这个菜市场买菜,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事。“没事儿,菜先拿走,钱啥时候来买菜再还我。”张孟鑫乐呵呵地接过4元钱,将冬瓜递到了小汪的手中。

  “我可是个生客,你不担心我不还?” 小汪感动之余好奇地问。张孟鑫依旧展现着灿烂的笑容:“都是邻里街坊,没啥担心的,我信得过。”

  这样的情景,对张孟鑫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十几年间,对于顾客一时手头钱不够,张孟鑫都会赊账卖菜给顾客,也因此赢得了好口碑。在和张孟鑫在交流中也听说,偶尔也有两三次赊账的顾客没有再来还过钱。“有一笔还是五六元钱,对于我这样的小本买卖,还是有些在意的。”但是,张孟鑫依然坚持自己的赊账卖菜原则,“不来还钱的顾客,也许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忘了,我坚信肯定不是故意的。”

  昨日,小汪专程来到市场还钱,还特意又多挑选了几种蔬菜。“他人这么好,蔬菜质量和价格一定错不了。”小汪感动得直竖大拇指。

  “她让我感恩一辈子……”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让冯建红铭记在心,她说:“每当看到雷锋日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那个把我扶上马又送一程的卢红。”

  冯建红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她还发挥写作的特长,挖掘社区感人故事,在宣传社区的同时,也成为小有名气的通讯员。

  那是1991年的冬天,电视剧《外来妹》正热播。冯建红放弃高中学业,背着行囊从中牟农村到郑州国棉三厂上班。初来乍到,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她被分到布机车间,换工装时,有人指着她笑着说:“你看她还穿带襟棉袄!”回忆那时的情景,冯建红说:“瞬间我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旧棉袄透出了城乡差别,也让我刻骨铭心的记住自己是农村孩子。”她在日记中写道:“从农村来到城市,我就像一颗蒲公英种子落在了水泥地上,永远不可能在此生根发芽。”

  冯建红后来一心扑到工作上,她和工友们比生产成绩、比操作技术,都毫不逊色,其余的休息时间,就是看书学习。让她发生转变的就是卢红。

  一天,工长通知冯建红下班到总支办公室找一个叫卢红的人,见面后,卢红苦口婆心地开导她:“你不要有自卑心理,不要觉得自己来自农村就觉得不如别人,要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坚持走自己正确的路。”卢红就安排她为国棉三厂广播站投稿,指导她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发生在车间里的好人好事,还带她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写作的。”冯建红说,每次写完卢红都会耐心地为她指点,卢红还时常带冯建红到家里,让她当干部的父亲指导写作。后来,冯建红尝试向报社投稿,“我的第一篇稿子发表,还收到15元的稿费,在厂里也引起轰动。”

  “写作上的小小成功,也让我走上了农协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演讲台。”冯建红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把农村户口转到郑州。

  如今,卢红已远居美国。冯建红却念念不忘。她说,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田间走向工厂,经纬交织中卢红的帮助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并接过关爱接力棒。

  甘愿做“傻子”的王自强

  有人把做好事当做自己的“职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为他人着想,乐此不疲。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办事处三棉西社区64岁的王自强就是这样的人。

  王自强退休后,在三棉西社区编印一份《棉纺社区》,精心收集社区新闻、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大事、科普知识和影视娱乐等信息,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每期出来,他总提着装着小报的袋子发放给居民免费阅读。除了办小报,他还热心办“地报”,利用锻炼身体的时间,到五一公园用粉笔在地面书写地报,后来把这种地报也办成彩印报纸,一办就是十来年,已编印262期。

  王自强退休后身体并不太好,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多休息。但王自强勤快惯了,闲不住。他说:“人老了,精神不能老,要让生活更丰满一些,更充实一点。”也正是抱着争分夺秒的心态,王自强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拾狗粪、换新钱、免费送花给市民等。他还在公交车上给让座的青年人发“好人卡”,策划“常回家看看”、“我摔倒了请扶我”等公益活动。 也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有许多弘扬雷锋精神、怀有雷锋情结、抱有公益梦想的大爷大妈们,自发加入王自强创立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将他们慈祥的爱汇聚在一起,奉献给大家。

  现在王自强的身体更差了,他糖尿病后遗症越来越严重,每天都要自己给自己打降糖针剂,时不时还要去医院住一阵子。就这样他还坚持做文明种子的播种者,弘扬雷锋精神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有人说我老王傻,我就是傻子,雷锋为人民服务不也是被人称作傻子吗?我干脆一傻到底,干劲更大了,至死不渝。”王自强说。

  大学生和巡防队员的共同心愿

  对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二学生周薇来说,3月1日很特殊,她和同学精心策划的“微文明 学雷锋”行为艺术如期上演。

  昨日上午,文化广场,一群大学生头戴雷锋帽,腰挎 “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雷锋包,用积极健康的舞姿“快闪”出传统风尚,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光。

  “把传统的学雷锋和‘快闪’等行为艺术相结合,更容易唤起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这种新颖的方式,更容易被年轻人关注和接受。”周薇说,她们提倡细节之处学雷锋,从每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中彰显文明,体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很多市民坦言,如今年轻人是学雷锋的主力军,像“快闪”行为艺术、“微博传递爱心”等新颖的学雷锋形式,正好符合年轻人的心理,“无论怎样的形式,雷锋精神世代都不会改变。”

  翻开文化路巡防队员郭志强的“工作日志”,每一篇都会留下“雷锋”的脚印: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学子,募集爱心图书送与山区孩子,成立周周行便民服务队……

  “我认为学雷锋并不是非得做惊天动地的好事,平时的一个微笑和善举,就能传递雷锋精神和正能量。”郭志强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为了资助河南封丘的两个贫困孩子,他倡导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每人少抽一包烟,少喝两瓶饮料,一起让孩子每天都拥有笑脸。

  郭志强坦言,从当巡防队员开始,工作中扶危助困救助困苦,到接触社会志愿者团体,再到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再到成立巡防队员自己的志愿者组织,他们搭建的“桥梁”在爱心人士和困难者之间建设一个平台,如今,救助孤残、社会义诊、募捐救助……几乎每一天,工作之余他都在追寻着雷锋的“脚步”。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牛闪闪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