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感恩节!你们帮我们脱了贫致了富,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恩人啦!”四川营山县新店镇铧镆村1组现年45岁的刘建毕举着印有“感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山县支行,扶贫帮困、大爱无疆,一心为民,真情奉献”字样的锦旗激动的说道,言语中感激之情十足。

铧馍村村民向支行赠送锦旗

  近日,营山县铧镆村刘建毕等10几位村民自发组织来到农发行营山县支行,通过赠送锦旗这一方式感谢支行对他们的帮扶恩情。

  铧镆村位于营山县东北部,离县城40多公里,幅员2平方公里,主要以深丘地貌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落后,全村4个组,共146户563人,五年前精准识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92人,贫困发生率16.7%。因贫穷落后,绝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长期居住在村的仅有120余人,且基本是老弱病残。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发行营山县支行根据营山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结对帮扶铧镆村,成立了结对帮扶小组,选派了1名员工为驻村第一书记、1名员工为驻村队员长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9名党员为帮扶干部,并先后组织员工到村帮扶累计超1000人次,为该村捐赠和争取帮扶资金共3000多万元。尽管该村已于2019年退出省级贫困村序列,但该行坚持“四不退”原则,确保五年来的帮扶力度始终不减。如今的铧镆村村民居家有楼房、出门有车坐、天旱有水喝、孩子有学上、看病有去处、活动有场地,与五年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铧镆村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变,得感谢农发行啊,帮我们修路、造屋、发展产业、建文化广场等等,对我们的帮助一两天也说不完啦。虽然一面锦旗值不了几个钱,但它包含着我们铧镆村全体村民的真诚谢意!”铧镆村党支部书记熊亮激动的说道。

  农发行营山县支行对铧镆村结对帮扶以及铧馍村的蜕变就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中,从10几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摆谈中铺展开来。

  要致富、先修路。该行对铧镆村的帮扶也是从修路开始的,五年来除组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外,支行积极找县委县政府汇报、多方沟通联系,并利用投放3亿元扶贫贷款新建“新法朗”产业园涵盖铧镆村这一契机,为该村争取到道路建设资金400多万元,新建进村主干道3公里,入社进户公路6公里。

铧馍村统一格调的村民住房

  “原来村里全是泥巴路,出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好了,车子能开到家门口,半个小时可到县城!”铧镆村2组73岁的唐通华大爷说起村里的交通变化连连叫好。

  有了“致富路”,修房造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容易多了。支行充分利用投放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贷款等契机,将帮扶焦点又聚焦到村民“住”的问题上,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刘建毕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我们一家6口挤在土坯房内,家里除了2张床以外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现在住是的楼房,水电进屋,农发行的亲人们还捐款帮我买了床和桌子板凳等家具,并帮我和妻子找了工作,每个月有4000块的收入,思来想去,我觉得送一面锦旗来感谢最合适不过了。”刘建毕在座谈中如此说道。

铧馍村文化广场

  “吃、穿、住、行”等问题解决了,利用铧镆村适合黑山羊生长这一优势帮助村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助村民稳定增收是支行帮扶的又一力作。

  “我们现在养了400多头黑山羊,农发行帮我们联系了他们的贷款客户绿辰生态公司按保护价收购,根本不愁销路。一头商品羊大约可卖4000块,就入股黑山羊养殖专合社这一项每家贫困户每年拿到“分红”在1000元左右,如不是农发行找县政府帮我们争取到了20万元补贴款作为启动资金,那来合作社今天的规模哦!”铧镆村党支部原书记张李平剖有感慨的说道。

  如何让“腰包”鼓起来的铧镆村村民精神上富裕起来,支行也下足了绣花功夫。除定期组织员工进村入户宣传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等有关政策外,经常与村民交心谈心,开展“文化进村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多方式提振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奔小康的决心,同时从文化阵地建设等硬件上入手也是有效举措,其中建文化广场就是成功案例之一。

  “我老伴去世很多年了,子女一直在外头打工,以前我一个人的日子难熬啊,不晓得一天干些啥子。现在我的生活有意义了,每天和村里的老伙伴们到文化广场跳坝坝舞,不仅消磨了时光,还锻炼了身体。共产党的政策这么好,我就想把身体锻炼好点能多享几天党和国家的福。”铧镆村2组81岁的周元胜大爷谈及他的生活时,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从10几位村民的座谈中还了解到,五年来支行帮助铧镆村争取资金整治了100余亩水田和土地,修缮了10口堰塘,新建了5个蓄水池,帮14户建档立卡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了新房、改造了12户村民的危房,对123户村民的房屋进行了“统一风貌”打造,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了铧镆村搞起了种养殖,加入了合作社等,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改头换面”的铧馍村村民们时刻没有忘记农发行营山县支行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选择感恩节当天这一“洋盘”日子,以送锦旗这一传统、朴实方式表达感谢之情,正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孙维波、冯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