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印发学习宣传民法典工作方案,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读本、宣传册采取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视频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等,使民法典的学习达到全覆盖。通过宣传栏、“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学习民法典电子屏等媒体平台,开辟民法典宣传报道专栏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学法氛围。

  一、金融和民法典的融合

  金融行为是民事行为的重要构成,民法典所规范和调整的民事行为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当然也包括了金融运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基本的出发点,形成一系列行为规范。

  首先,民法典以法律方式明确金融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民法典总则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规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在民事行为领域的具体体现。作为民事活动之一,金融活动的主体必须对生态环境履行保护的基本义务。民法典确立民事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法律关系,以此指导、约束民事行为,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公平、诚实、信用等原则一起列入民事法律基本准则范畴,在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各编都对绿色责任义务关系进行明确和规定,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金融活动应该以此作为金融交易成立的前提,将环境责任落实在具体的金融行为的整个过程,把生态环境保护与金融活动紧密结合,科学、有效地反映生态环境价值,把生态环境价值作为金融投融资行为决策和价值评估的必备项。

  在此意义上,民法典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基础。民法典明确了金融活动的法律后果,从法律角度指出了金融资金运行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的法律关系,并以责任的方式加以固定,形成金融机构要对其资金运行所导致的环境影响承担责任的制度,从而构成完整的绿色金融管理与激励机制系统。

  因此,民法典为绿色金融的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依据。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引下,民法、环境法和金融法结合形成的系统合力,是提升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促进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可行之路。

  二、“三步法”理清《民法典》学习脉络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至此,我国正式迈入了“民法典时代”。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了解掌握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加快制度改革修订,发挥综合性法律规范在行业依法治企中的重要作用是行业目前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面对庞大的法条数量、权责分明的具体条文,基层普法者往往难以抓住重点,收效甚微;而学习者更是是手足无措,知识内容难以入心入脑。因此,笔者尝试以法规员视角,通过对比“民法典”和原相关法律,试梳理归纳学习感悟和技巧,为更好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提供思路。

  第一步:知立意、固基础

  要学好并应用一门法律法规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明确立法目的,了解民法典所体现的立意是我们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关键。作为私法领域的“宪法”,民法典存在以下三大“立意”特殊性。

  一是传大国精神。从发展角度看,民法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法典第一条就明确,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规定不仅是立法目的的体现,更是将民族精神和立法目的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此外,在分则部分也规定了家庭要树立优良家风,重视家庭、完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等条款。可以说,无论是总则纲领,还是分则的条款都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二是合时代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法典,民法典紧扣时代脉搏,从总则到分则无不体现着时代特征。例如法典创造性地单独设立人格权编,具体化人格权的范畴边界和保护方式,凸显了人文关怀的新时代理念;总则中提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原则”,适应了当下的环境保护需要;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完善电子合同订立、履行规则,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等,为数字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奠基。可以说,从人文到科技,从经济到生态,各项条款补充协调,共同架构出了民法典的“时代性”。

  三是应民之所需。“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谁?”过去的民事单行法律面对这些问题总会有界线不清、条款不明的情况,而民法典的出台则打消了我们的这些疑虑:法典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利用小区业主共有场所产生的收入属于业主共有。这些条款不仅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这样实实在在为民生考虑的条款还有很多。学习者可以带着在民事生活中存疑的问题去民法典的条款中寻找答案,利用“发现问题——查阅寻找——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思路,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条款的印象,更有利于我们举一反

  第二步:明体系、构框架

  民法典共7编1260条,从汇编到编纂、从各单行法的简单集纳到成体系的完整法典,上千的条款将这些出台年代不一的法律集合到一起,尊奉共同的立法意旨,既与时俱进又实现了逻辑自洽。法律条款之间强有力的联系注定了其学习过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果单一的将某一编的法条独立的选取出来进行学习,这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这种方式却很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它相互关联的法条,从而造成“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结果。

  总则与分则的联系,条款与条款的联系在民法典中无处不在。以侵权责任编为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这属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但是,就单从这一条款来说,我们是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主体才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更别说对具体情况进行枚举。要深入解读该条款,我们必须结合总则第二章中有关自然人的条规先对民事行为能力进行判定。

  因此,在组织开展普法教育时要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提纲挈领,搭建好学习的思路和框架;要按照总则——分则逻辑顺序进行教育学习,在清晰总则规定内容后再进一步对分则进行学习;在实际学习分则时至少要从某一编入手开展领学或自学,以减少知识的孤立性,强化所学内容的体系性。

  第三步:抓重点、重实际

  民法典涉及到的民事行为广泛而全面,这决定了民法典的学习是一项持久性工作。但就行业实际情况而言,类似于合同、侵权编的内容是亟需我们掌握的,因此,理清立意框架后,根据实际情况因人、因时、因职而异地开展普法学习工作在实际普法工作中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是合理有效的安排学习形式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岗位在学习法典的过程中的有效时间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要利用好“自学+共学”这一形式。普法者应将有关学习资料整理分类后分享到公共平台供大家及时学习;学习者要积极利用“八小时外”的空余时间开展自学;专业人员统一授课时要为学习者排忧解难,解决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二是合理划分学习重点,明确首要攻坚的学习任务。虽然民法典的每一个条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从实际生活和工作来看,不同岗位的学习侧重点是有所不同。以采购工作人员为例,采购事项往往涉及到合同的签订、履约,因此在开展学习时应更加注重分则中合同编有关内容的学习,在进行学习时既要结合过去单行合同法的内容,又要对比前后条款之差异,进一步提高承办部门合同签订和履约的规范性。同理,安全管理岗位则应该更加注重侵权责任编的掌握,了解诸如高空抛物、施工伤人等各类情况权责分配和责任归属,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的能力。

  三、深入宣传活动,推广《民法典》

  (一)深化一周主题宣传

  在公共场所、法治宣传长廊等公共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添加融入民法典元素,积极运用公共场所宣传栏、电视、广播、宣传册等媒介推送民法典相关知识,确保各类法治宣传阵地和平台都有民法典内容,使民法典抬头看得见、用时在心中。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方面教育干事作用,加强教育引导,弘扬法治精神,讲好民法典故事。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往深里走、往细里做,切实增强人们普法获得感。

  (二)开展一次专题宣讲

  召开《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动员会,作《解析民法典》专题授课。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现场问答等教学方式,导引出生活现象背后的民法知识,讲述制定《民法典》的背景和意义,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学习《民法典》的热情和愿望。

  邀请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对《民法典》的修订背景、编纂亮点进行深入解析,并设置现场互动提问,向人们释法说理、答疑解惑,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民法典》的重要性,更加深刻掌握《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重要作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将民法典作为人们金融法治常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单位利用教育日,组织开展主题为“民法典与生活同行”宣传主题教育,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重要意义、立法目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引导人们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用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回归社会后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接受教育的群众纷纷讨论,民法典给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帮助。

  (三)收看一次电视讲座

  组织人们收看“民法典”解读系列讲座电视节目。通过讲座,对《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解读《民法典》的若干新制度,帮助人们准确理解《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要义,不断提高人们法律知识水平。通过聆听专题讲座,让人们感到受益匪浅。民法问题本质上就是民生问题,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要积极践行,做守法公民。

  开设专栏、举行“小明的故事”《民法典》漫画连巡展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民法典》学习氛围,并以社区为单位举办知识竞赛,进一步提高《民法典》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法治观念。

  为全体人们发放《民法典》书籍,组织观看《法律讲堂》节目,并开展以“学民法 讲纪律 讲义务 讲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三讲”主题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座谈交流,使人们切实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改造中,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落实《民法典》宣传措施

  严格依法履职。自查并督促严格依法履职。严格遵守民法典,明确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不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规定。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

  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带头尊崇民法典、敬畏民法典,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将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水平。

  加强对《民法典》实施的检查和监督,通过听取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督促人们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民法典》全面有效执行。

  五、《民法典》宣传保障措施

  强化责任担当。深刻学习领会中央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民法典作为推进金融法治建设的重大契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学习贯彻民法典的自觉性坚定性,扎实做好学习贯彻各项工作。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明确工作重点。要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深刻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扎实有序推进各项任务,确保取得实效。集体学习民法典,做好民法典相关业务培训和实施准备工作,民法典普法宣传工作要逐步取得阶段性成果,并持续抓好落实。

  加强督导督办。牵头抓好统筹,把民法典学习宣传实施情况纳入全面依法治核内容,对学习宣传实施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补齐短板,对问题突出的单位予以通报并督促整改。

  高效学习民法典条款内容,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烟草建设,是我们当前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领域不仅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相关内容,总结分享学习经验,更要通过系统的开展民法典宣传工作,积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农发行上杭县支行 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