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2月25日消息(记者 吴媚苗 通讯员 黄国畅 李季雨)近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2月底前后择机实施飞行试验任务。在“长征五号”发射前夕,记者带您走进风景如画的文昌航天发射场铜鼓岭测控区。

  

  美丽的铜鼓岭测控区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铜鼓岭,万里海天第一棒

  在海南岛最东端,有个坐落在荒岭之间的滨海测控区,名曰铜鼓岭测控区。因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挥师渡海,在此遗下铜鼓,后人掘之,故得铜鼓岭之名。谁也不曾料到,两千多年后,这里竟成为了一片航天人扎根海岛、奉献航天的热土。

  临海远眺,清晰可见海对岸的两座发射塔架。这里,也被形象生动地称为“万里海天第一棒”。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每当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火箭点火起飞,铜鼓岭测控区将是第一个接过测控接力棒的单位,为指控中心第一时间提供火箭起飞和初始飞行阶段的数据信息。同时,该测控区也承担着其他发射场火箭的航区测控任务和北斗导航卫星长管值班任务。

  敢为人先建设现代化航天点号

  以往,人们在公开媒介上看到的铜鼓岭测控区美不胜收,瓜果飘香。可是谁能想到,就在几年之前,这里还是巨石遍地,满目荒凉的不毛之地。

  2013年,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进驻铜鼓岭,开始二次创业。孤悬荒岭,三面都是茫茫大海,用水难、用电难、住房难,成为进驻之初的“三大难”。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十八级惊人大风让固定设备的钢索几乎就要支撑不住。危急时刻,一支党员冲锋队挺身在前,以绳索相互联结,短短100多米,硬是爬行了十几分钟,才顺利保住了设备。

   

  标志文化石“牧箭逐星”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事虽难,做则成,路虽远,行则至。遥想当年,参建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但他们以“勇立潮头、敢于担当、筑梦海天”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一块蛮荒之地,让崭新的现代化航天测控点破茧而出。

   铜鼓岭特色文化深入人心

  行至测控区,“面向大海、仰望星空”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牧箭逐星”四字石刻刚劲有力,形象生动描述了铜鼓岭航天人的工作特点。

  沿海小道上,大红色的“搏”字格外醒目。因为拼搏进取、敢为人先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深深镌刻在了铜鼓岭航天人的骨肉里。每次任务,铜鼓岭航天人都是高度重视,严阵以待。“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等标语不仅高悬于设备基座,更是深深烙进他们意识深处。每当凌晨,这里的中心机房总是灯火通明,年轻的身影正守在设备前,将卫星遥测数据发往千里之外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斗导航卫星长管任务每天不间断,一天24小时全天候,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只为北斗全球组网贡献力量。

   

测控区风景如画、绿意盎然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挥洒汗水共建美好家园

  今年6月25日,是铜鼓岭航天人难忘的日子。当圆满完成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测控任务后,航天人品尝到了自己种植的西瓜。

  “航天事业开花结果,咱们的果园也开花结果啦!”吃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西瓜,铜鼓岭航天人嘴里甜,心里更甜。

  在贫瘠的沙土地上种植,让黄沙地上绿意盎然,铜鼓岭航天人再一次用辛勤汗水,创造了又一个伟大奇迹。

   

  铜鼓岭果园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长期扎根点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说起自己的“家”,雷达技师管士磊颇为自豪。作为扎根铜鼓岭最久的“老人”,管士磊带头参与了铜鼓岭各项建设,今昔对比,管士磊喜上眉梢。从最初铁皮棚下厨房,顶着烈日就餐,到现在各类炊事设施更新换代,“我的家乡菜”层出不穷,测控区越变越好了,一线航天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自豪感更强了。

  如今,在这片航天热土,年轻的航天人远闹市近伟业,以一片赤诚,在此守望海天、牧箭逐星,为伟大祖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再创辉煌。

   

  夕阳下远眺海边的发射塔架

 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