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亚3月3日消息(记者索迪 实习记者甘景轩)“‘把村集体经济家底搞厚,把乡村旅游搞火,把村民腰包搞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带着大家‘干’字当头,‘干’出奔头。”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说。

博后村是一个有3800多人的黎族聚居村庄,紧邻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今年春节假期,博后村民宿里、街道边、餐饮店内,游客人流如织。“我们全村有74家民宿共2000余间客房,今年春节期间入住率在八成以上。”苏少洪说。

全国人大代表苏少洪(央广网记者 陶淦 制)

站在村里向远处眺望,错落有致的民宿客房与不远处的连绵青山相映成趣。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曾是污水横流、村道泥泞的落后村庄?

“2013年,我刚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时,村集体经济账户是空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才7400元。虽然我们村紧邻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旅游旺季时从村口经过的车辆常常排起长龙,但就是不开进来,村民们只能守着‘金海岸’过着‘苦日子’。”苏少洪回忆道。

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苏少洪思考:“如果去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游玩的游客有10%留宿博后村,就能发展民宿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说干就干,在苏少洪等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博后村将昔日的农家院改造成“望山见水”的精品民宿。从最初试水的几间民宿,到如今74家民宿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三亚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的“明星村”,博后村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苏少洪向游客介绍博后村(央广网发 甘景轩 摄)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要不断革新才行。”苏少洪认为,黎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提升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文化地位,还可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通过文旅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作为来自海南的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期间,苏少洪将聚焦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南乡村中的传承议题:一是建议加大对黎族文化的调研力度,建立文化档案,记录和保存黎族语言、歌舞、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支持黎村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黎族文化体验村、特色民宿、手工艺作坊等,让大家深度参与黎族传统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留下来,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编辑:索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