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亚7月21日消息(记者蔡文娟)“海南奋进 世界共享”——2021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一周年全媒体海南行暨交流推介活动21日走进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踏访三亚南繁发展足迹,探寻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水稻国家公园。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在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30亩试验田边,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秋天,超过70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近7000名科技人员,他们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到三亚等市县进行水稻、棉花、大豆等试验。“南繁是指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利用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等市县能够满足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与环境条件,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子鉴定等活动。”
  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内,水稻总种植面积近1000亩,主要征集全国科研院所、种业公司的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在该基地进行展示、对比和选育,并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程指导。2016年12月,经袁隆平院士选定,在水稻国家公园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
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长廊。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是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攻关目标。2020年12月20日,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在三亚召开,并成立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在5月9日的早造测产中,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内的30亩试验田种植的“超优千号”平均亩产分别1004.83公斤。7月15日至16日,晚造30亩试验田开始插秧,预计今年10月至11月收割。
  据随行工作人员介绍,一个新农作物品种选育一般需8至10代选育,在内地,冬季不能从事科研生产,一年只能完成一代,育种周期为8至10年。而在海南南繁基地,一年可以完成2至3代,通过南繁进行新品种鉴定、品种试验、亲本扩繁,大大加快了优良新品种推广的步伐,这就是南繁的优势。
采访团走进水稻田。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这一趟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南繁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四川新闻网编辑樊睿琦说,此前,她只是从新闻里看到南繁的作用有多大,这次切身体会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开始的地方,了解国家杂交水稻工程后,她会铭记袁老先生所作的贡献,向身边人传递节约粮食的意识。
采访团踏访三亚水稻国家公园。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据了解,三亚水稻国家公园践行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战略,依托农业生态、稻作文化与南繁科学,实施“农业+科学+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建设中国“南繁硅谷”的展示窗口,连续几年与三亚市农业农村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合作种植高达500多种的水稻品种,尝试着将农业文化、农业科技、农业产品、农业科普教育、农业娱乐等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可长期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