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10月11日消息(记者马俊玮 实习生王莺澎)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团队为一名冠脉搭桥术后10年、双支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患者成功完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的药物球囊介入治疗。此病例的成功完成是哈医大二院再一次对冠脉介入诊治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属国内首例。

药物球囊介入治疗进行中。哈医大二院 供图

今年57岁的王女士,在2011年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曾进行冠脉搭桥术,术后恢复良好。2021年初,王女士突然又出现了胸痛,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冠脉CTA检查及冠脉造影,提示桥血管再狭窄及闭塞,由于医院无法进一步处理,随即转入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经过全面检查,诊断王女士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

根据造影显示,患者自身冠状动脉两支闭塞,另一支发育较小。四支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十分严重。经过团队讨论,打通自身血管及开通闭塞桥血管的机会极小,选择处理双支严重狭窄桥血管为首选治疗方案。

由于进行支架植入风险极高,于波教授团队考虑为患者进行药物球囊。药物球囊已是一种成熟的新技术,是在冠脉病变处进行精准球囊扩张后,对病变处进行药球贴靠,可以将预防血管再狭窄的药物浓缩并集中于局部的血管病变中发挥抗内膜增生作用,随即撤出体外,无金属支架残留,保留了原有的生理结构还原自身的舒张及收缩功能,避免了对血流的影响,达到“介入无植入”目的。术后也无须长期服药,可以极大地减轻脏器负担。

介入团队中刘慧敏副主任医师介绍,王女士冠脉搭桥手术术后10年,桥血管出现了新的病变,其粥样硬化斑块多为易碎、富含脂质和血栓的粥样斑块,对这类病变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必须要充分评估病变的特点和风险,选择合理的策略,以取得介入治疗的最佳结果。因此,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来判断静脉桥病变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OCT检查对静脉桥血管直径大小判别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也能识别SVG病变的斑块性质,是否存在血栓等,综合判断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的可能性大小,有利于术前充分准备预防措施。

团队凭借对上万例OCT影像的精准分析经验,对该患者的术中影像进行了充分地评估、判断。该患者在OCT精准地指导下综合评估不需要进行支架植入,药物球囊的精确使用是对患者最佳的诊疗方式。目前,王女士已脱离生命危险,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