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7月6日消息(记者马俊玮)“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农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齐齐哈尔作为农业大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齐齐哈尔市的农业发展是如何定位的?怎样聚焦实施路径精准发力?
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李拥军介绍相关情况。王铁男 摄
  “未来一个时期,是齐齐哈尔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发展定位就是要用5年时间,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为嫩江流域产业更精、质量更高、生态更优、科技更强、开放共融的高效生态农业强市。”齐齐哈尔市副市长李拥军在7月6日举行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黑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齐齐哈尔专场上说到。
  “农业强市”强在“生态”上。向“循环农业”要生态,着力打造高品质农畜产品的“供应链”。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转变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使“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构建质量安全可控的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推进粪污、秸秆、农膜、污水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控肥减药治污,推动清洁生产。未来5年,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要达到全部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从源头上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强市”强在“高效”上。向“品牌农业”要高效,着力提升农牧产业的“价值链”。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推动“品种、品质、品相、品牌”培育提升,真正叫响“嫩江流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两块“金字招牌”,让绿色有机和非转基因好产品卖上好价钱。未来5年,着力提升乡村组织化程度,推动全市四分之三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一半的土地实现生产托管,通过提高农机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降本增效。突出“数字农业”为“品牌农业”赋能,推动生产方式根本转变,实现专业化生产、智能化服务、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切实提高优质农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
  李拥军说,“十四五”时期,齐齐哈尔市将全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强市建设。在实施路径上,突出“产业更精”目标定位,重点建设“粮—食”“粮—药”“肉—食”“奶—乳”四个“一体化”产业链,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上高端”,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全力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粮—食”一体化上,强化稳产保供,通过深入实施“两藏战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向4125万亩“寒地黑土”要产能。未来5年,全市要建成2255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00亿斤以上,实现在全国产粮大市第一方阵中位次前移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市粮食加工转化率要达到70%,比“十三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在“粮—药”一体化上,依托大体量玉米、大豆初加工产品,推进“粮”向“药”转化。“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富裕县医药产业园区、讷河生物技术与化学制药产业园区招引一批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将齐齐哈尔打造成全国原料药生产基地。
  在“肉—食”一体化上,围绕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畜牧强市这一目标,着力提高“两牛一猪”和“一羊一禽”标准化养殖规模,提升高品质畜产品供给能力,未来5年全市“猪牛羊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要达到850个,年饲养总量要达到1亿头(只),比“十三五”末提高30%。计划到2025年,全市高品质肉制品年供给能力要达到65万吨,比“十三五”末提高30%以上。
  在“奶—乳”一体化上,依托北纬47°“黄金玉米种植带”和“最佳奶牛饲养带”的区位优势,建成20个国际标准原生态万头牧场。未来5年,全市奶牛存栏要达到30万头,生鲜乳年产量达到140万吨,分别比“十三五”末增长27%和36%。争取到2025年全市生鲜乳加工能力达到240万吨。到2028年建强引领中国乳业发展和有机食品发展的两个千亿生态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打造“粮—食”“粮—药”“肉—食”“奶—乳”四个“一体化”产业链,突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强头壮尾,靠“谱”招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建链、补链、壮链、延链,壮大一批“头部”企业,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开发一批精深加工新产品,生成一批种养加销市场主体,建成一批主营业务百亿园区,形成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引领一批GDP百亿县区、工农业总产值十亿乡镇和亿元村。构建从田间到餐桌、从养殖场到餐桌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让齐齐哈尔的“好粮油”“好食材”“好产品”走进全国百姓的厨房,为全国提供更多具有显著供给优势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肉案子、奶瓶子”,通过“五子登科”推动齐齐哈尔由“传统农牧大市”向“食材供应强市”转型升级,将齐齐哈尔市建成全国的绿色有机高端食材大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