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贵州6月9日消息(记者何远竹)六月初始,如同当地的气温一样,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村民杨杨的网络直播间也忙碌而火热。

  在化屋村苗族刺绣车间,精致的苗绣服饰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工人们在缝纫机前一针一线地认真缝制,直播间里杨杨正向网络买家们介绍产品特点。

  据杨杨介绍,化屋村扶贫车间的直播间开播时间不长,在线收看人数数量虽算不上巨大,但单月就实现近4000元的销售额,着实令她尝到了网络直播的甜头,用她的话说,“自从化屋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真是‘乌鸡’变‘凤凰’啰!”

  杨杨口中的化屋基,就是现在的化屋村,在当地苗族同胞的语言里,“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子”。化屋村,背靠大山,面朝乌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过去被列为不宜居之地。

  20多年前,化屋村人均纯收入仅214元,人均粮食占有量171公斤。

  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少数民族村寨,一跃成为乌江源百里画廊的“一颗明珠”。

  化屋村脱贫的秘诀在哪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是答案之一。

  苗绣色彩鲜艳明快、花纹稠密、构图对称和谐、纹样造型夸张生动。村里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8%,几乎家家户户都擅长苗绣手艺,一件手工绣的苗族服饰能卖到上万元,通过网络直播,当地妇女的刺绣香包曾卖到香港。

  “过去我们要爬到山上,把手机举高高才能找到网络,现在,线上购物、网络直播都很畅通。”杨杨说。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黔西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已陆续为当地群众开展免费电商培训、直播培训十余期,累计培训人数达上百余人次,杨杨的直播间正是通过这样的培训才得以建立。

  “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据该中心负责人梅吉平介绍,除了持续性地帮助当地群众掌握电商销售和直播技能之外,该中心正着手研发一款应用程序,计划将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整合在一起,实现商品走得出去,客人留得下来。

  随着当地基础网络建设地逐步完善,手机成了助力苗绣等特色农产品黔货出山的“新农具”。

  逛淘宝、开直播,村民们在享受数字化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让化屋村的苗绣服装产品走出了贵州,走向了全国。

  化屋,最初那个与世隔绝的苗家小村庄的模样早已消逝,展现眼前的是与科技信息高度融合的新时代数字化乡村。“如今化屋村里有了‘5G+数字乡村服务系统’就像安装上了‘智慧大脑’”新仁乡人大主席王猛说。

  王猛口中的“5G+数字乡村服务系统”是一套包含当地生态、旅游、党建、教育等八个方面的数字治理系统,涵盖化屋村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王猛说,“‘5G+数字乡村服务系统’展现了数字乡村建设新模样,用新技术来催生新动能,因地制宜破解发展难题的同时,打造精准管理、精准治污、精良产业等协同发展新格局。”

  精准,道出了数字技术的关键所在,通过精准管理,实现管理触手可及。

  现如今,化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00元。

  化屋村的变化是贵州数字减贫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网信办主任刘冲表示,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产业基础,将互联网和信息化与减贫相结合,探索出数字减贫新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生活注入强大互联网力量。

  近年来,贵州省整合政府、企业、网民多方资源,推动实施了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全省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网络比例达100%,基本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为偏远山区铺就了“信号网”。

  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已培育70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23个升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60余个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1022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实现快递物流覆盖全省80%乡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使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提升的最佳手段。刘冲表示,数字减贫是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减贫模式,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发展,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