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小齐话交通——酒驾的问题

2016-10-10 18:13:00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交通广播”

  

  

  

  在今天话交通之前先给大家讲个发生在小齐朋友身上的事:有一天晚上,小齐接到朋友的电话,那边醉醺醺的,说:哎,小齐,我跟你说啊,今晚好险。我刚喝完酒从饭店出来,路上有交警查酒驾,早知道不走这条道了。这可怎么办?

  我离交警越来越近了,心脏突突的跳,手心里全是汗,特别想要逃跑,但前面都是警察,跑也跑不了。完了完了,轮到我了,对着酒精测试仪吹了一口,机器疯狂的鸣叫,心想坏了,这次可躲不过去了…

  警察随后对我大吼,赶紧走,走路的跟着凑什么热闹!哎呦!酒喝多,忘记开车了!

  

  

  开个玩笑啊,现在咱们进入正题,今天的话题呢,其实也比较严肃。跟您聊聊“酒后驾驶”的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酒后驾驶”会严重危害公共安全。2016年5月1日是“醉驾入刑”实施五周年的日子,虽然通过公安部门“严厉”的路面执法,我国酒驾形势得到了改善,但目前社会关注点仍在民警执法层面,却忽视了酒与车的文化冲突。

  

  中国“酒文化”延续千年之久,“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条诗句的接龙吸引了1800万人的参与。而与之相比,我们的“反酒驾文化”还非常年轻,只是初具雏形。要缓解这一状况,需要直面我国的酒品产业和文化的痛点,让内因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我国内地消费者普遍不清楚饮料酒标签中印刷有警示语。

  

  我国缺少酒品标签设计标准,虽然有些社会企业已有意识加入警示语,但由于没有内容、格式、字体、印刷等相关标准要求。标准化具有文化价值,影响着社会的公益情怀。而我国酒品消费多为20-50岁的青壮年,与驾驶人群体在年龄上高度重叠。非健康的“酒文化”和“反酒驾”意识的淡漠对禁止酒后驾车管理带来了一定困扰。

  

  对于这样的现象国外的一些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将警示语作为酒品包装的强制性标注内容,要求饮料酒的品牌标签、独立的前标签或者背标签、侧标签都应独立地并有别于标签中其他信息的标示。

  

  当然除了警示,一些产品包装设计上也植入了公益理念。比如有一种啤酒就对饮酒人群针对性的进行广告宣传,采用在瓶盖上绘制汽车图案,打开酒瓶盖时必须以破坏“车辆”为代价的形式,传达喝酒不能开车的安全理念。”

  

  对"劝酒"说不

  

  酒驾危害谁都没办法置身事外。我国有一种非常可怕的酒桌文化,就是劝酒。

  

  其实面对劝酒想拒绝的时候真的不需要找那么多借口,只需要告诉对方“我开车了,不能喝酒。”就足矣。如果对方继续劝酒,甚至说“不喝就是瞧不起我”。

  

  这个时候他都已经不尊重你的生命了,所以大可以告诉他:您多虑了,喝了也瞧不起。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应该成为全民的诉求。如果可以逐步尝试将交通安全理念植入城市景观和文化,便能够唤醒社会对

  “反酒驾”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行业组织自律、社会舆论监督,使交通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机制化、长期化,从公知到共识,再到共治,为酒文化注入“反酒驾”的健康因子。

  

  

  

    您平时会关注哪些交通热点?

    您想更多的了解哪方面的交通安全知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交通广播”,留言告诉我们~

    我们会认真阅读留言并转达给主持人小齐的~

    也许下一期的小齐话交通,回答的就是您的问题哦~ 

  

   编辑:江潇

  主编:鹿馨

  

  

  

  

  

编辑: 冯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