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速度早高峰》报道:每天4次穿越这座117岁的兴安岭铁路隧道,90后于帅都心存敬畏,尽管隧道里的每一寸边墙衬砌他都了如指掌,但这座保障林区百姓出行、中欧班列国际物流通道线的重要作用,让他容不得有一丝懈怠。

  于帅是海拉尔工务段博克图桥隧养修工区的一名班长,与34名工友坚守在这高高的大兴安岭上,负责滨洲铁路线上数十座桥梁及隧道的检修任务。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旅客、货物列车安全驶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于帅和工友们更加精细严谨了,将每天两次10余公里的巡检频次增加到每天四次,以此确保隧道安全畅通。

  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工程中东铁路兴安岭隧道,是当时最长的铁路隧道,坐落在这条横跨东北三省的""型中东铁路线的西部线上。始建于1897年的中东铁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这座隧道的建成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方便了当地群众的出行。

  1903年,由沙皇俄国修建的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至今日,这条铁路隧道历经117年仍然发挥着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作用。从满洲里站向西出国境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历史上的中东铁路西部干线也就是如今的滨洲铁路,经历过复线、电气化改造,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50%以上的运输量,年货物运输能力超亿吨。

  这座盘卧在大兴安岭山脉上的铁路隧道与这里的几代铁路人一起,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如今呼啸的列车穿隧而过,演奏着交通强国的时代强音。

  于帅作为是这里最年轻的一代铁路人,为了确保列车在隧道内安全通行,每天要和工友步行10多公里,对这条隧道进行巡检。由于隧道建设年代久远和病害的原因,有时山体积水会从隧道裂缝处渗出,在隧道内结成冰柱,影响行车安全。一到这个时候,于帅和工友们就要使用打冰杆,清理积冰,靴子里经常被飞进的冰渣弄湿,穿着湿漉漉的靴子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

  2014年,90后于帅从通辽来到这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兴安岭,成为了海拉尔工务段路桥车间桥隧养修工区的一名桥隧工。班组房舍四周人烟罕至,除了高高的山岭,长长的铁道线,就只剩下这座百年的兴安岭隧道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6年的于帅,提起为什么能够扎根在这高高的兴安岭上,他只用了六个字热爱和责任吧。

  85年参加工作的孙守业是于帅的师傅,53岁的他已与这条隧道相伴30余年。亲历了这里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牵引吨数从2千吨到6千吨……,见证了第一列中欧班列驶过隧道、参与了滨洲线电气化改造,如今,每天上百列列车呼啸驶过,让这条百年铁路隧道越发青春活力。

  师傅这隧道中心井我下去检查。于帅喊住了正在爬竖井的孙守业。只有1.5米高的隧道中心井是隧道四周水线排水的重要渠道,每次检查、疏通都要弓着腰在阴冷潮湿的井下走行,每次这样的任务于帅都主动担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咱们这百年隧道是个宝,师傅也是我们的宝。这是于帅这代年轻铁路人对这百年隧道、和老一辈铁路人打心底里的敬意。

  在这个班组,还有14名和于帅一样的90后桥隧工,他们负责中欧班列路上数十座桥梁及隧道的检修任务,他们将青春坐标定位在大山深处,将青春力量奉献给铁路运输事业,让百年兴安岭隧道焕发新面貌。

   

  中国交通广播:高雅 通讯员: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