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甘肃分网 > 甘肃旅游 > 旅游资讯

麦积山:“陇上江南”的皇家石窟

2014-09-23 10:25: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说两句  分享到:

                                                                               

  烟雨笼罩中的麦积山石窟。本栏图片均由 夏朗云 提供

  

  麦积山121号窟:菩萨和弟子“窃窃私语”。

  央广网兰州9月23日消息  素有“陇上江南”美誉的天水,最令人神往的莫过于位于麦积区东南西秦岭山系小陇山支脉里,群山叠嶂中,苍翠掩映下,那座开凿于悬崖绝壁上的美丽佛国——麦积山石窟。

  1600年历史里曾被湮没的神秘石窟

  9月15日上午9时,记者雨中来到麦积山景区,在瑞应寺门前广场,举目眺望,但见秋雨霏霏中,麦积山峰巅崖际云雾缭绕,洞窟若隐若现,朦胧飘渺,宛如仙境,正是秦州八景之一“麦积烟雨”。

  记者此前曾几次到过麦积山石窟,均无缘得见此景。此行巧遇“麦积烟雨”,虽为“晨时烟”,却别有韵致,瞬时将遇雨的不快抛之脑后,拿起手机定格这难得一遇的“麦积烟雨”,只羡慕那些带了专业相机“咔嚓”不停的游客。

  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天铭和研究员夏朗云的讲解中,记者再次登上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之所以‘神秘’,正是由于‘麦积烟雨’似一层神秘薄纱笼罩石窟,世人难以全窥真容而来。”在麦积山石窟一待就是近28年的夏朗云借景入题,带着记者沿石窟栈道往上攀登。

  “而麦积山石窟以‘神秘’著称于中国石窟的真正原因,乃其历史沿革一直扑朔迷离所致。”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夏朗云轻松一笑:“当然,经多年研究,其神秘历史面纱已渐被揭开。”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417年)期间后段,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兴建和修缮,逐步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洞窟开凿于东、西两崖面及东侧的王子洞,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雕塑造像1万余身;以泥塑为主,尤以北朝雕塑原作保存最多,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东方雕塑馆”。

  不幸的是,唐朝开元22年(公元734年)约7.0级的秦地大地震,使麦积山中部崖体大面积坍塌,山体分成东、西两崖,雕塑、壁画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凌空架设的栈道也断裂了。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因“安史之乱”流寓秦州的诗人杜甫,至麦积山览胜时,已是“野寺残僧少”的冷清与萧瑟境状了。

  再至晚清,深藏于陇右深山里的这朵艺术奇葩愈加被冷落,木质栈道多段破损,游人往往望而却步。

  直到民国30年(1941年),天水籍学者冯国瑞与友人入山考察,开始了麦积山石窟开窟近1600年来第一次专业人士对石窟文化具有开创意义的科学考察,其撰写《麦积山石窟志》,认为“麦积山佛龛之伟大,为甘肃诸石窟之冠。而岩窟之雄奇,实海内所无。”这才引起考古、艺术、宗教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缘何“石窟之冠”湮没历史近1600年?冯国瑞《麦积山石窟志》分析:“近代未显著于世者,盖有二因:(一)远在天水城东南百里外,林壑深邃,山迳崎岖,未若敦煌千佛洞之距城较近,彬州石室之近在道旁。(二)宋以后之记载,未能详见胜迹之真面目,仅有题名及览胜之题咏,未能引人入胜。且匪警常有……而沉寂西陲,亦为幸事。”

  随夏朗云攀登至东崖中部13窟,麦积山概况已经介绍的七七八八了。此窟因麦积山最大的造像“华严三圣”著称,为隋代开凿,宋代重修。1982年修复时,从主佛脸内发现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还在眉心发现白瓷碗一件,碗底题记“宋绍兴二十七年甘谷工匠高振同”字样,告诉世人,南宋年间,一名天水甘谷县叫高振同的工匠维修此佛的历史事实。

  麦积山石窟中的“中国之最”

  一场秋雨一场凉。在些许寒意中,行至东崖西部44窟,近距离欣赏到“超越蒙娜丽莎的东方微笑”。

  到了窟前,正壁1.56米的泥塑坐佛看上去五官清秀,双眉细长,俊鼻小嘴,丰颊玉颌,肌肤细腻光洁,散发出如女性般温柔和慈爱的笑意;袈裟下摆处,衣纹流畅,且衣褶起伏饱满,质感厚重。夏朗云告诉记者:“44窟是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整个造像比例协调,线条简练,造型优美,代表了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麦积山石窟的一张名片。”

  众所皆知,莫高窟以壁画精美绝伦闻名,麦积山石窟以雕塑精细生动著称。

  如133窟中会心一笑的小沙弥、镇山之宝“佛传碑”,121窟中窃窃私语的菩萨与弟子,123窟中神秘微笑的童男童女等等,莫不精美绝伦,将梵界的清凉圣洁与世俗的多姿多彩表现得栩栩如生。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其最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当属4号窟的20身“薄肉塑”飞天。

  夏朗云似漫步云梯,记者却几乎手脚并用才得以到达东崖最高处,又称散花楼和上七佛阁的4号窟。4号窟位置最高、规模最大,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其面宽35米、进深8米,为平面长方形单檐庑殿顶式崖阁,前廊后室结构。前廊原由顶部绘有壁画的42块平顶及8根石雕八棱立柱组成,因早期遭遇地震,现只剩8块完整的平顶和2根立柱;后室为七个并列开凿的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仿木构窟。

  据碑记记载,此窟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奉造的“七佛龛”,七龛内各一主佛,共七佛,已历经宋、明、清的覆盖泥皮式重修和重妆;而七龛内现存的700余身影塑则基本保持北周原作形态。

  记者注意到,七佛龛窟门形似帐帘,帐篷上方装饰有火焰宝珠,帐上流苏自然下垂,帐角雕有龙、凤、象等装饰。夏朗云告诉记者:“七佛龛各龛门面为浮雕仿帐式结构,窟门两侧帘子掀开,7尊佛分坐在各自帐内,好似笑看帐外云起云落。这种帐式龛的出现,说明当时佛窟经汉化又‘回潮’流行起少数民族文化来,是一种别致的创新。7佛龛窟门两侧以高浮雕手法塑造的8尊护法神,孔武有力,则是人们常说的‘天龙八部’。”

  “其实,4号窟最有代表性的是‘薄肉塑’飞天。”顺着夏朗云的手指望去,七佛龛每龛上方绘有约六七平方米的壁画,而壁画中的飞天却与众不同:飘带、衣裙等部分为平面,脸部、胳膊、手、足等身体裸露部分则为浮雕,“这种浮雕法使得伎乐如同透出墙面、飞向龛外的散花仙女,立体感十足。‘薄肉塑’飞天共20身,绘塑结合,构思巧妙,不见于其他石窟,是国内石窟造像与壁画中独一无二的。”

  此外,麦积山石窟虽仅有千余平方米壁画,却保存有我国最早的大型经变画。

  从4窟西侧仅容一人的廊洞穿过,就从麦积山东崖直达西崖了,这与自下而上游览东崖石窟相反,从上往下行走时,凌空栈道愈觉飘忽。

  开凿于西魏时期的135窟,因在西崖最高位置,俗称“天堂洞”。窟内中间龛与右侧龛之间上方壁画虽多有剥落,却以夸张有力的线条将左侧骑兵正跃马冲锋、右侧步兵高举盾牌防御的画面跃然“墙”上;明显的一攻一防,仿佛将我们带到战鼓齐鸣、厮杀震天、刀枪相击、火花四溅的古代战场。夏朗云说:“很多石窟都绘有‘八王争舍利’的经变画,麦积山的大型涅槃变壁画则是全国最早的。”

  难怪于右任民国37年(1938年)游览麦积山后,兴奋之至,挥毫题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

  皇家石窟里凄美的爱情故事

  麦积山,因“形似农家麦垛”得名,却有着浓郁的皇家色彩。

  据文献记载,后秦天水籍开国皇帝姚苌之子、帝王姚兴,笃信佛教,尊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为国师。罗什说法译经,对中国佛教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译著家之首。

  姚兴还大兴佛寺,倡凿石窟,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九记载:“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

  位于西崖中部的78窟,为现存早期洞窟之一,窟内佛像具有犍陀罗造像特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78窟时代断定一直有北魏洞窟北魏塑像和后秦洞窟后秦塑像两种对立的说法。夏朗云历年多方考证,认为是“现存后秦洞窟内北魏重塑说”,并著《麦积山石窟考古断代研究——后秦开窟新证》一书。

  “78窟外,西崖74窟、90窟和165窟,就是姚兴分别为自己、父亲、爷爷和哥哥修建的石窟。并在这些窟旁边的西方高处,修造十多米高、净土宗起源阶段最早最大的遗迹‘西方三圣’摩崖造像。”夏朗云认为,“过去,麦积山地处山野,人烟稀少,其石窟艺术如此高超,正是缘于有皇家的雄厚资金和实力做支撑。”

  民间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这不仅说明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也说明麦积山石窟中高大雄伟洞窟的开凿,需动用大量人力物力,非一般百姓力所能及。

  皇家特色更为鲜明的,是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死后葬于麦积山。

  《北史·后妃传》云:“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后性好节俭,蔬食故衣……帝益重之。”然而,节俭至穿旧衣服的皇后乙弗却红颜薄命。

  自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柔然便成为两国在北方最强劲的敌人。为讨好柔然,西魏不得不学习汉朝,与柔然和亲。然而,西魏和亲,要求皇帝废掉原配。为了边境稳定,西魏文帝元宝炬不得不废掉乙弗氏皇后之位,将其逐出长安,削发为尼,迎娶柔然公主郁久闾氏。

  元宝炬是个有情有义的皇帝,《北史·后妃传》记载“帝虽限大计,思好不忘。后密令养发,有追还之意。”然元宝炬对乙弗念念不忘的深情让郁久闾氏心生妒忌,以柔然百万之众逼元宝炬下令乙弗自尽。

  深明大义的乙弗手捧皇诏,挥泪高呼“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进入卧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仅31岁,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史·后妃传》记载:“(乙弗)神躯将入,有二丛云先入龛中,顷之一灭一生。”

  夏朗云告诉记者,他曾多年观察,确实见过此胜景:“这是自然现象,古书记载,表达了西魏文帝与结发乙弗好合百年的美好愿望和老百姓对乙弗的追忆之情。”

  一般认为43窟为乙弗“寂陵”,据夏朗云考证,133窟才是。

  133窟是麦积山石窟窟内空间规模最大的洞窟,约100余平方米。其前部为平面横长方形享堂,后开竖长方形左右二室,为古代墓葬形式;窟内有15个小龛,以及精美的“万佛堂”和壁画等。夏朗云说,“规模如此之大,说明也是一座皇陵式石窟。‘左右二室’为夫妻合葬式,表达了元宝炬以双室墓形式陪伴乙弗氏的意愿,而窟内草草完工或尚未完工的大小龛则说明乙弗死得突然。”

  在西崖最高处的135窟内,有座异常精美的西魏石雕立佛像,其独特有二:一是佛像左手拇指与食指之间,以及左手背与衣袖之间各雕有一莲子和莲蕾,起支撑保护和点缀装饰的双重作用,构思巧妙,难得一见;二是佛像背后左肘处,还能清晰看到一反写“乙”字,夏朗云说:“从石像正面看,乃正书乙字,并与莲蕾正对,这寓意乙弗氏将登上佛左手下方莲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像原立于133窟内门口处,至宋代,为塑造更为高大的接引佛像,将原石雕接引佛,移至附近更高更明亮的135窟继续供奉。”

  乙弗氏化云飘至佛界,美丽传说却代代相传。

  至元明清时期,麦积山石窟逐渐衰落,大规模开窟造像活动基本停止,而以民间宗教活动为主。

  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悬崖上美丽佛国的皇家石窟从“云深不知处”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到名扬寰宇,其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和光彩夺目的厚重文化必将更加魅力四射。

编辑:焦健作者: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头条推荐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