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珠海10月22日消息(记者王雪薇 官文清 张胜强)22日, 第三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开幕。

  今年的主论坛主题为《大湾区建设 助力“海上丝路”交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等重量级嘉宾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就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等议题建言献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立足湾区优势 保持强劲驱动力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851亿美元,占全国的23.5%。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445亿美元。

  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在构建形成“泛南海经济合作圈”,粤港澳大湾区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通过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开放引领的作用。

  作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大湾区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冲,不仅是东南亚乃至亚太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更是全球创新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及泛南海区域的经贸合作中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达的制造业、高科技、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以及‘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等制度优势。” 迟福林强调,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才能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余载,如果把粤港澳大湾区放在“改革开放2.0”这个背景上去看,创新无疑是一曲“主旋律”。

  “大湾区将会成为中国的一个实验室,也是一个全球的实验室。” 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感叹,第四次工业革命出现了非常多的技术,现在中国也出现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大湾区毫无疑问将会成为一个智慧湾区。

  广东省宣传部部长傅华在开幕式中表示,广东会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携手港澳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当好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产业协同互补 推进全面开放

  港澳作为全球公认的自由贸易港,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大量的科研机构,大量的制造业基地,各种各样制造业集群汇聚在大湾区。

  “但我们仍然面临工业化的巨大任务。”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表示,“我们与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样,在很多高精尖的、需要创新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并且长期潜心发展的领域仍然落后。”

  樊纲建议,协同工业化是共同发展的方向,在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时,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重要的不仅仅是大家共同建设一些基础设施,更需要的是要建设一些工业园区,要有利于当地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服务贸易作为粤港澳三地的最大互补领域,2018年,粤港之间的服务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为33%左右。但总的看,粤港澳服务业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要实现广东与港澳经贸规则的全面对接,迟福林建议要从三个方面下手:粤港澳服务业行业标准与管理规则的对接、粤港澳企业制度的对接、粤港澳营商环境的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前沿,有条件、有能力在实现高水平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他强调。

  传播湾区品牌 促进“丝路”人心相通

  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曾在报社内做了一个小调查,询问了报社内部20多个年轻人:你听过粤港澳大湾区吗?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她介绍到,对于时事动态敏感的文字记者大都有所了解,而更接近于普通民众的技术、美编部门人员则较少知道。而且受到关注,大多属于政治、经济方面,对于大湾区所拥有的文化、地理则知之甚少。

 

新加坡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我们在‘丝路’上传播粤港澳大湾区的时候,应该要传播它更丰富的面相。而且要把大湾区的发展跟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普通人觉得跟他们有关系。” 韩咏红说道。

  对此,高大伟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在东南亚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它们都将有助于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人类共享未来的社区。

  据了解,传统上与广东贸易往来比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对大湾区的接受度会比较高,认知度也比较高。但实际上,很多报道难以形成辐射力和穿透力。

  韩咏红表示,作为媒体,要用读者感到亲切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让他们留下印象,让粤港澳大湾区宏伟的发展前途跟东南亚国家当地的企业、当地的人民有关联,这是媒体应该做、也可以补足的地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让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湾区造’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