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周羽 张胜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年以来,江门作为重要节点城市,取得了哪些进展?又将推出哪些新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代表、江门市长刘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向记者表示,江门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的江海门户,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的重大发展机遇一直是重中之重。

  “对接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工程已完成立项工作,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刘毅表示,这一即将变成现实的蓝图是江门通过“硬联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最佳写照。

  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江门可以更好的承接珠江口东岸和港澳人口、产业、资本等要素流动,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链分工协作。

  不仅如此,江门还首创粤港澳大湾区税务通,港澳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办理首批25项涉税(费)业务,江澳金融合作业务量更是首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

  同时,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江门用大湾区1/6的土地,出产了1/3的粮食产量、1/4的肉类产量、1/5的蔬菜产量,是大湾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

  刘毅表示,江门将通过1个产业园、培育1个联盟、打造3个试验区、支持5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200个供应基地,为广深港澳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

  作为“中国侨乡”,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也一直是刘毅案头上的重点。“在适当的时候,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周、第七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少年中国说’等系列侨务文化活动会重新与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