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占我国GDP总量10%的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在春天来临之际,广东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对全国将有重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2月26日起至2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总站暨粤港澳大湾区总部推出六期融媒体直播特别节目《岭南春来早》,通过央视新闻、央广网、央视频等总台新媒体平台,展现广东在开局之年主动作为的奋战场面。

  第三期关注《岭南春来早,科技先领跑!》。

 

 

  央广网广州2月27日消息(记者 郑澍 许大为 罗平章 杨振 夏燕)“十三五”期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了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了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

 

《岭南春来早》第三期直播团队合影。(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身处改革开放潮头的广东,将如何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2月27日上午,在《岭南春来早》第三期节目中,记者走进广东科学院佛山无人机智能基站生产基地、深圳西丽大学城、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地,探寻科技创新的广东力量。

 

  创新体制机制

  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广东科学院佛山无人机智能基站生产基地,放置了许多白色的箱子,这些白色的箱子被称为“机巢”,是最新研发出来的新一代无人机基站,里面运用了高精度卫星导航、机器视觉融合定位等多种“黑科技”。

  打开“机巢”后,记者注意到,放置无人机的起降台上还贴有二维码。

 

正在降落的无人机和它“全能的家”——“机巢”。

 

  “把‘机巢’当成无人机的家,这些二维码就是这个家的门牌号码。”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骥介绍,“无人机在基站里可以自动起飞,自动执行任务,并实时传输采集的数据、实时智能分析,最后精准降落到无人机智能基站里。”

  相比于日常见到的无人机,“机巢”里的无人机专业性更强,用于执行行业专业任务,例如河道的巡查、电力的巡查、公安的巡逻等。

 

直播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这个项目是科学家牵头创业,将卫星遥感组网理论应用到无人机遥感组网中,从电网巡检起步,逐步拓展智慧城市管理的智慧物联网项目。”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肖仁俊说。

  智慧物联网项目牵头的科学家,就是广东省科学院引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他的团队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组网的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实现了无人机无人值守的解决方案,并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落地转化,提供城镇智慧管理的解决方案。

 

直播幕后团队。(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而这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背后,离不开科技转化成果体制机制的创新。

  据了解,新的广东省科学院自2015年6月成立以来,通过“技术股”保护科学家利益,“现金股”利益捆绑、利益共享的模式,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引入技术经纪人和资本。

  直播中,肖仁俊表示:“这就解决了科学家创业既要懂技术、又要管企业、还要找市场的痛点,缩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进程,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创新要素集聚

  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那么,目前广东的建设情况如何?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曾祥效表示,广东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在于“两点两廊两中心一协同”建设。

  “通过重点打造‘两点两廊’,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成势、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廊道态势。”曾祥效说。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深圳湾实验室、量子信息领域实验室等一系列创新载体,正在加快落地和建设。

 

总台记者走进位于深圳西丽大学城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直播中,记者走进位于深圳西丽大学城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团队由深圳湾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组建,进行医学影像、视觉科学、智能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

  记者亲身体验了研究所一项最新的“黑科技”——多模态眼功能成像分析系统,揭秘了眼睛背后的“健康数据”。

 

总台记者在直播中亲身体验。

 

  据深圳湾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周传清介绍,这个系统集合了光学、电子、机械等领域的研究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

  “通过短短十秒的眼球成像,看到不仅仅是眼底/视网膜的状况,还能得出人体的血氧、血流、血管阻力等方面的情况,能辅助判断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其它慢性病的临床诊疗。”周传清说。

  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曾祥效认为,“两中心”的建设也很关键,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总台记者走进光明科学城。

 

  直播中,记者走进光明科学城,这里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尽管还在规划和建设阶段,但是已有很多科研机构提前进驻。

  “光明科学城以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为核心,将推动形成了科教融合和科技创新两大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动力。” 曾祥效说。

 

  未来创新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面对未来,广东的科技创新如何更上一层楼?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今年明确提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直播现场。(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在曾祥效看来,这意味着“使命担当”,同时也意味着“要加强基础研究”、“要加强重大平台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其中,他认为,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广东创新发展的突出短板,也是广东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卡脖子”制约的源头。

  对此,2018年,广东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率先成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

  同年,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也投入使用,这是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个散裂中子源。直播中,记者也走进东莞松山湖,揭秘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总台记者走进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除了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是广东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的点。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严重!”曾祥效在直播中指出,芯片、软件、核心装备缺乏,高技能人才不足等,都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与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要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曾祥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