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秒打卡肇庆

 

  央广网肇庆9月30日消息(记者王雪薇 通讯员段建新、梁千帆)森林覆盖率超过70%,西江2/3流经此地,这便是广东肇庆。鼎湖山、七星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旅游胜地均坐落于此。
  她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地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地区接壤的城市,有着大湾区天然“绿肺”的美誉,更是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近日,央广网记者随“2020-外媒走读肇庆”采访团深入当地多个自然保护区,实地感受盛名之外的“另一面”——镌刻在一山一水间的历史印记,流淌在岁月长河中的那些人与事。

  重新定义“鼎湖山”:
  绝不仅是一处5A级景区
  鼎湖山在广东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山中的庆云寺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位居“岭南四大名刹”之列。
  这里的负离子为普通健康标准的150多倍,是名副其实的“负离子氧吧”,加上宝鼎园、飞水潭等景点的加持,每年慕名前往鼎湖山的游客不计其数。
 
鼎湖山飞水潭(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然而,如果只把它看作一处风景名胜,实在是远远低谷了其真正价值。
  事实上,鼎湖山具有三个“第一”,正是这些“第一”决定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级的影响力。
 
鼎湖山站已建设成为拥有良好的实验样地、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实验室及后勤保障条件的国际科研平台(央广网 王雪薇 摄)
 
  1956年,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院士在原高要国营林场——鼎湖山林场基础上,创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并于199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0年,鼎湖山与卧龙、长白山一道,成为我国三个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之称。
  同时,鼎湖山也是中科院属下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管理架构令这里的科研价值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截至2019年底,以鼎湖山为研究基地的科学论文达2000多篇。
  “我们坚持开放的理念,服务于全世界的科研工作。”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欧阳学军表示,每年有近百人次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来此开展调查研究。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半个多世纪以来,鼎湖山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也见证着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这里的默默耕耘。
 
  神秘的黑石顶:
  真正“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我在肇庆生活了几十年,也只去过一次而已,真的是深山老林。”活动主办方人员的一席话,立刻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9.6%(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从肇庆市区出发一路向西,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绕过蜿蜒崎岖的山路,终于来到位于肇庆封开的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放眼望去,林海茫茫。
  据介绍,此处森林覆盖率达99.6%,而且分布着大量的原始次生林,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境内生长着维管束植物188科共2000多种,同时还生活着231种野生动物、924种昆虫。
 
▲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央广网 王雪薇 摄)
 
  “很多地方都拿北回归线做文章,但只有我们这里才是北回归线真正横穿过去的,所以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一见到记者,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区升华就立刻为保护区“正名”。
  从世界范围来看,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几乎全是沙漠或干草原,故有“回归沙漠带”之称。而封开刚好位于北回归线正中,这里的大片常绿阔叶林也成为全球自然界的一大奇迹。
  北回归线横穿而过意味着什么?记者从20年前的一首诗中找到了“答案”。
  “林木有缘集南北,区系无界隔东西”——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宏达的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黑石顶的独特之处。
  “南方的植物不往北走,北方的植物同样也不往南走,最典型的就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海南紫荆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进一步做了解释。
 
保护区内的山路,四周密布着原始次生林(央广网 王雪薇 摄)
 
  自1979年建立,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如今这里依然人迹罕至、山路险峻。但就是在这样相对艰苦的环境下,10年、20年甚至30年扎根于此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
  “我是读林学的,只有在山上才有的发挥,在城市里没有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黑山顶一干就是30多年的工作人员,不经意间讲出了让很多人为之侧目的一句话。
  肇庆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而守护着这片“屏障”的正是这些一辈子留在大山、默默付出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