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三百年广彩 巨献展开幕

2017-09-05 09:16:00来源:广州日报

清代乾隆年间山水人物纹象耳瓶。

 

张兆棠作品《三英战吕布》。

 

已故艺人欧立勤作品《春早》。

 

清代乾隆年间广州十三行图餐具。

 

清代广彩徽章纹碟。

 

  广州彩瓷

  ——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名片

  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州市广彩发展研究会主办的“远航与归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广彩的前世今生”展于今天至9月27日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本次展出的500件套作品,包括了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1949年前后,以及目前活跃在第一线的广彩大师们的精品佳作,时间跨度长达300年,可谓是史上最全广彩巨献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展品从诞生之时便远航欧洲,近年来才回流国内展现芳容。开幕当天下午2时,还将在展览馆举行“广彩回归使者与当代广彩大师的故事”专题讲座。

  早期西方贵族青睐广彩瓷

  一批百年艺术品回家亮相

  在300多年的历史中,广彩瓷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骨子里始终蕴含着南粤文化基因。20世纪末,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红火,散落在国外的大量中国文物艺术品回流国内,广彩也随流归航。广州有一批对广彩瓷情有独钟的“发烧友”不辞劳苦,不吝金钱,踏遍欧美和我国港澳地区,大量搜集、收购曾经远航海内外的广彩瓷。有人经常直奔纽约、伦敦、中国香港的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卖会举牌竞价;有人每年几赴英伦,跑遍城市乡镇,在大小拍卖会和跳蚤市场上“执漏”……正是有了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人们才得以较全面地欣赏到各个时期的广彩。本次展出的早期广彩瓷,均为广州收藏家何智光、钟锦恩、王恒、房国华、空明、何青先生及李海兰女士等人的藏品。

  在岭南会二层展厅呈现的主要是清雍正至乾隆中期的早期广彩,包括近年来陆续回流国内的洛克菲勒纹饰广彩瓷;三层展厅展出的是乾隆晚期以后出口的广彩瓷。这两层展品有相当部分为当时的西方贵族用瓷。四层展厅呈现的是民国年间至1949年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广彩。五层展厅展示的则是广彩大师们近年来创作的精品。

  海上丝路最走俏珍品 鼎盛期年出口千万件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国”。而独树一帜的广彩瓷,自清代康熙年间创烧之日起,就搭乘风帆商船漂洋过海远赴欧洲,深受西方社会喜欢。

  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广彩始于清代康熙晚期,盛于乾隆、嘉庆,流传至今。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963年版《中国的瓷器》也有记载:17世纪后期康熙年间,法王路易十四命令他的宰相马沙伦创立中国公司,派人到中国广东定做带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这是有关广彩生产年代较早的记录。

  17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洗礼的欧洲人,对彩瓷特别偏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我国彩瓷业的大发展。随着中西方早期贸易日渐频繁,乾隆年间,广州被指定为对欧美唯一出口通商口岸,景德镇的彩瓷生产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广州。自此,源源不断从广州远航到欧美的广彩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大宗贸易商品之一。据不完全估算,鼎盛时期每年出口欧洲的广彩瓷达数百万件至千万件之多,广彩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用品、陈设品、玩赏品与收藏品。广彩将中国传统制瓷元素与西洋文化充分糅合,向西方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帮助西方人了解神秘的中国,堪称中西文化合璧的典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19世纪中期,由于市场的变化,广彩瓷出口欧美市场减少,传统文化意味日趋浓厚,出品逐步本地化,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广州工”彩瓷。

  如何鉴别新老广彩?

  颜料“彩头”是关键

  广彩自诞生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走过了绵长的变迁之路,新老广彩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

  广州市广彩发展研究会会长何青介绍:老广彩会呈现出“老相”,比如胎体出现陈旧性氧化,露胎处有自然杂质侵蚀等。但是,在对广彩进行断代时,较多的还是看颜料、风格和画工、开面。特别是颜料,其更替具有不可逆性。行家常说,广彩的“彩头”是判断新旧的一个关键。清早、中期的颜料相对更清纯绚丽,晚清民国时期的颜料则浑浊瘀暗。民国以前均采用金水描画,画出来的金线呈金黄色,而当代使用含有电解化学成分的金水则呈白亮金色。

  另外,老广彩使用的一般是本地矿物质颜料,用水来稀释;图案较少出现颜色大面积填涂,因为用水稀释的颜料涂于瓷器很快就会干涸,难以涂抹均匀。近代开始出现和使用化学颜料和化学金,颜料含铅量减少,玻璃质感弱化,又或因为采用油剂稀释,因此与老广彩比较,会略微欠缺通润鲜艳的感觉,手触凹凸感不强,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新广彩没有老广彩“彩头”鲜亮的原因。

  西关文昌路曾有

  广彩行会“灵思堂”

  广彩在清乾隆中后期得到显著发展,一度成立行会组织“灵思堂”。“灵思堂”会址曾在今天的西关文昌路毓桂三巷。由揽首(东家)与彩绘工人(西家)共同组成,属于“工商合行”性质的传统行会。“灵思堂”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会费——规定工人每月交付的会费叫“挂号费”,入会时则要交“入行费”。入行费有时高达一两百两白银。一个新工人要加入“灵思堂”当学徒,首先要有行内人介绍,按行会规定底价(入场费),用投标的形式,按标内提出的金额价高者得。即使是艺人的儿子要继承技艺,也须向“灵思堂”申请父传子,并缴交父传子费,否则不予承认。当时父传子费以长子白银二两、次子五两计。艺人的女儿未婚前可随父学艺,婚后不管技术多高都不能再生产,如要继续生产,必须申请丈夫入行,缴纳入行费才能继续生产。

  “灵思堂”每月公布挂号人数和会费收入账目。如没有向行会挂号而接货加彩,被发现后双方均要被罚款,并停止当月生产,待到下月挂号后才能开工。清同治光绪年间,“灵思堂”每月挂号人数多达一千多人。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广彩;广州;海上丝路;展览

三百年广彩 巨献展开幕

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州市广彩发展研究会主办的“远航与归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广彩的前世今生”展于今天至9月27日在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