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无影灯下的“守护者” 当麻醉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7-04-28 10:52:00来源:广州日报

南医大顺德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奕文。

 

  据广州日报报道:“麻醉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当麻醉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果你打开类似于“知乎”这样的网络问答社区,有关麻醉医师的问题,被浏览数都在数万次以上。本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成为全国麻醉学舒适化医疗培训基地,而该院的麻醉科亦是佛山市唯一的麻醉学重点专科。

    五一劳动节将至,记者走进南医大顺德医院的麻醉科,了解麻醉医师的群像。“如果说,麻醉医师的工作,只是在你手术前打一针麻醉,那你就错了,我们做的远比这个多。”这是不少麻醉医生的心声,也是他们实际所做的。

 

  病例

  为防后遗症 给不到两个月患儿喉罩麻醉

  26日晚上8时,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徐颖华,刚刚忙完手中所有的手术,赶来和同事一起吃晚餐。一场2小时的特殊手术,耗尽了他一天的工作精力。

  “虽然手术每天都有,但病患对象是一个不到两个月大的患儿,压力特别大。”徐颖华告诉记者,这名小患儿由于心血管疾病需要立即手术,在为患儿制定麻醉方案上,徐颖华作出一个勇敢决定——实施喉罩麻醉。

  “这个选择,让医院感到了巨大压力。”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张奕文告诉记者,由于一般此类手术,麻醉方式都是插管麻醉,即在麻醉后,通过人工控制通气来维持患者在手术中的呼吸。

  “对于不足两个月大的婴儿,插管麻醉效果好,但是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徐颖华说,通过插管实施麻醉,婴儿器官的应激反应会很强烈,“长大后,可能会因小时候插管麻醉,留下食道变狭窄的隐患。”

  “这台手术顺利完成,离不开徐颖华的高超技术。”张奕文介绍,通过徐颖华的精准实施麻醉,两个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不仅把小婴儿从“死亡线”上拉回,而且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术对婴幼儿未来成长的影响。徐颖华说,手术的效果良好,小婴儿很快就能恢复喝奶。

 

  心动脉重度狭窄 手术用超声施麻

  一场高难度手术,麻醉医师的专业技术也起着重要作用。两周前,南医大顺德医院成功“挑战”了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让一名六旬病患“心病”初愈。

  “他送来时身体已极度虚弱,由于心泵力不足二楼都不能上。”张奕文回忆,这是一名心脏主动脉瓣病患,由于心脏动脉重度狭窄,身体供血能力不足,随时有猝死的风险。

  张奕文说,经过医生团队的商量,决定对其实施体外循环手术,即通过体外循环机将全身血液抽离体外,另对心脏实施手术。“这个考验着麻醉医师的技术,如果麻醉方案有误差,病人或有生命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衡量一所医院实力,重要指标则是这所医院的心血管学科发展程度。而在心血管手术中,心血管的麻醉水平更是重中之重,这无形之中让张奕文及其团队感到压力倍增。

  “手术前,我们频繁商讨对策,尤其要求麻醉方案要契合病人的生命体征指标。”手术前,张奕文决定对病人实施“超声引导实施麻醉”——通过超声引导,实施动脉穿刺,对神经组织实施麻醉。“这是一个先进的麻醉手段,可以减少病患手术中风险。”张奕文解释。

  如今,这名六旬病患转危为安,目前仍在ICU观察,身体逐渐恢复中。

  “麻醉医师只是打一针麻醉剂的吗?”

 

  要保证不痛更要为病人维持生命

  “有时大家对麻醉医师的工作误解太多!”张奕文说,很多人认为麻醉医师的工作就是在病人手术前打一针麻醉就“完事”了。

  他解释说,如果在一台手术中,主刀医生是“救命”的角色,那么麻醉医师扮演的就是“守护生命”的角色。“一场手术前后,麻醉医师都不能离开手术台,并不是打一针麻醉就‘走人’。”张奕文说,“从病人或家属在手术通知单签字开始,麻醉医师就开始‘守护’病人的生命。在术前,麻醉医师会走访病床,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张奕文表示,这些都在手术中对病人实施何种麻醉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手术中,麻醉医师要盯紧病人的各项生命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给予一定的药物控制,以维护生命体征平衡。”张奕文说,麻醉医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病人手术不痛,还要保护病人在手术中维持生命。张奕文说,病人术后麻醉药剂散去会产生痛感,麻醉医师还要根据病人情况,继续帮病人提供麻醉方案。“麻醉医师是全能医师,要随时参与抢救,包括遇上心脏突然停止等危重病人,都要随时做好准备。”

 

  讲述

  1.她把麻醉室当成自己的家  

  麻醉科年轻的主治医师、32岁的张艳静被同事戏称为“住院总”。“她们喊我老总,说我把手术室承包了。”张艳静笑呵呵地说。

  今年开始,张艳静成为了“总住院医师”,协助麻醉科做好日常的医疗、行政管理工作。由于这是一个24小时在岗的岗位,她不得不牺牲与3岁大女儿的团聚时间。为了提升技术,她还研修了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这几天女儿发烧了,腾不出时间为她做什么。”张艳静说,自己都有些嫌弃自己了。

  这些天,医院麻醉科手术室迎来了一名需要手术的4岁女孩,张艳静为其麻醉时忍不住留下泪水。“我想到自己的女儿,我在外救人却无法关心她。麻醉医师也是普通人,尽管更多时候我们要克制情绪。”张艳静说。

  2.“只要麻醉哥哥在就不会痛”  

  28岁的住院医师李集源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去年研究生毕业后“落脚”南医大顺德医院。“这份工作考验了我的耐心,也让我学会爱别人。”李集源说。

  一年多前,还是实习麻醉医生的李集源,为许多需要手术的“兔唇宝宝”实施麻醉。这一经历,给了李集源颇多感触。“很多先天兔唇的孩子,内心都很自卑,在手术前都会拉着医生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手术后会变得丑吗’这样的问题。”李集源说,每一次看到哭泣的孩子,心里都很难过,而与这些孩子“打交道”多了,自己也有了改变。“我学会理解他们,为他们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当然自己也从很多个麻醉案例中获取外科整形手术经验。”李集源说。

  如今,李集源面对儿科手术的施麻环境,也更有经验了。不少孩子手术前都不免哭闹,李集源也学会了一些哄孩子的手段。“手机、儿童书、玩具都用上了,在哄人的同时也和宝宝灌输这样的想法:只要麻醉哥哥在,手术就不会痛。”

 

  性格扫描

  1.工作狂: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

  “我们是猝死率最高的职业群体,一点都不错。”去年获得静脉麻醉操作模拟比赛全国总决赛冠军的陈汉文,对麻醉医师工作的劳累深有感触。“值夜班的同事通宵赶手术场,真的是家常便饭。”

  “每晚4时左右两眼昏花,但还要想办法清醒,因为我们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住院医师陈自强说。

  在张艳静看来,麻醉医师与其他科室医生不同,工作往往是“车轮战”,手术一台接着一台,麻醉医师的战场就要不停换。“我们都是工作狂,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谁在谁有空就谁顶着上,都是为了救人。”张艳静说。

  2.强迫症:给病人麻醉方案要“完美”

  “每个麻醉医师,都有一定程度的强迫症。”张奕文说,人命关天,医师们都习惯了在手术台上对麻醉方案、方式和剂量“锱铢必较”。“久而久之,医生们都产生了强迫症,这种思维和行为,也会根植于他们的生活、工作中。”

  徐颖华认为,病人年龄、生命体征等参数要与麻醉方式“完美契合”。病人是实施局麻、全麻还是用超声引麻,都要根据脑里的“参数”精准对上号。

  3.“洁癖”:只有爱得纯粹才干得下去

  临床专业的李集源,在进修中途临时“换”成麻醉学。“我纯粹喜欢麻醉科,对麻醉学的一些研究很感兴趣。”李集源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麻醉科并不热门,只有真正热爱这一个学科的人,才能从枯燥的试验和理论学习中找到乐趣。张奕文说,一位“菜鸟”麻醉医师如若未来要有所担当,仍要依靠不断学习和进修。“这期间可能持续十余年,如果坚持不下去,麻醉医师的事业就容易被打断。”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佛山;麻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