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灰塑:非遗艺术演绎“岭南匠心”

2017-04-13 08:24:00来源:南方日报

 

  据南方日报报道:3月30日,“御品质·艺生活”城市品质艺术节——“匠心岭南·大师艺语”灰塑非遗艺术展在广州珠光·御景壹号会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了广州市花都区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的《铁骨雄风》《同心同德》等多件灰塑艺术作品。开幕式当天,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灰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刘娟现场举办讲座,让听众领略灰塑背后的岭南民间智慧以及文化资产的传承与创新。展览将持续至5月1日。

  灰塑,俗称“灰批”,材料以石灰为主,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瑰宝。灰塑材料以石灰为主,具有耐酸、耐碱、耐高温等特点,适应岭南潮湿、炎热及多雷雨、台风侵袭的自然环境。2008年,灰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灰塑作品多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明清两代最为盛行,尤多见于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然而,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灰塑技艺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几近失传。为挽救濒临消失的灰塑技艺,2011年,花都区启动了灰塑文化产业化项目,通过灰塑艺术品的研发、生产,让灰塑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古老的灰塑工艺如何“走下墙头”,成为家居装饰的工艺品?灰塑要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存在哪些困难?灰塑与文化产业对接还有哪些发展空间?目前的市场状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向刘娟进行了专访。

 

  南方日报:您认为,灰塑背后蕴含着哪些值得保存的民间智慧?目前灰塑的生存状态如何?

  刘娟:灰塑是岭南家喻户晓的一种传统建筑工艺。它能够适应我们岭南酸雨、潮湿、高温的气候,这是它最大的优势所在。它耐保存,可修复,这也是很多材料的条件所达不到的。从事灰塑技艺的难度也很高:首先是“雕”,这需要多年积攒的经验,它的材料很特殊,不是所有雕塑家都能做的;其次是“绘”,正所谓“三分雕、七分绘”,彩绘是灰塑的第二次创作,你雕得再好、色没上好同样是失败,而雕得不好、上色的时候还可以挽救,相当于画龙点睛。

  灰塑本身的历史感是很强的,它从明清以来就发展得很好。可是,今天灰塑渐渐被人们冷落了,因为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30多年来,灰塑沦为一种古建筑的维修技艺。我们现在要做的事,就是要把灰塑推广出去,让岭南,甚至岭南以外的地区都了解我们的广州灰塑,这门技艺才有它的生存空间。

 

  南方日报:您建言将灰塑从传统建筑工艺,转化为现代美术工艺品,这一构思是怎样产生的?研发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刘娟:灰塑本身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手工活。我们活化灰塑的目的,就是想让这件瑰宝重新回到老百姓的手中。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守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做一些老百姓能买得起、用得上的工艺品,可以作为他们送礼的手信,这样才有利于灰塑品牌文化的宣传推广。

  当然,我们尊重传统,但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发现,灰塑本身使用的材料是很粗糙的,民间传统屋顶上的灰塑也不需要做得特别精细。灰塑要转化为工艺品,需要将它的材料打磨得更精细、更容易干燥。产品设计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正尝试与多家院校进行合作,邀请更多专家、艺术家参与到产品设计中来。

 

  南方日报:灰塑作为传统建筑技艺,能否适应现代建筑的审美?

  刘娟: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现在已经研发家居装饰使用的灰塑产品,其次就是室外装饰,我们在单位外墙也尝试用灰塑。灰塑本来就是依附在建筑物上,只要在颜色、图案形式方面稍作改变,适应现代建筑与现代人的审美并不是难题。

 

  南方日报:您招徒有哪些要求?您如何向他们传授技艺?

  刘娟:我现在带了3个徒弟,他们都是美术学校毕业的。我的前提是他们自己要对灰塑感兴趣,同时也要有一定技能。但灰塑要真正得到推广,我认为需要打破传统的传授模式。它要走进高校、走进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要开始培养灰塑传承人。我们在幼飞幼儿园等多家幼儿园、学校都设有传承室。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我们主要是让他们体验,让他们知道有灰塑的存在,了解我们的材料、工艺和文化。到了高中,我们会传授技能。到了大学,就会开展传承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创作灰塑的过程中来。

 

  南方日报:目前灰塑衍生品的市场如何?

  刘娟:我们前几年都专注于研发灰塑产品,2016年正式进入市场,在广州塔等景点设有实体店,在淘宝、微信都有线上平台。不过,市场仍然是我们目前的弱项。我想,除了旅游手信之外,将灰塑应用在房地产方面,尤其是墙体装饰,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也有助提升社会对灰塑的接纳程度。

 

  南方日报:您对灰塑这门非遗未来保护工作的开展还有哪些愿景?

  刘娟:我们在研究院里兴建一块面积五亩多的“灰塑园”,作为旅游景点开放,让市民游客前来体验灰塑的魅力。这个园区建设未来将会交给市场。我想,我们不但要将灰塑发展成一个“行业”,更要将灰塑打造成岭南特色符号乃至中国的符号,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长远任务。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传统文化;岭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