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马立敏 吴少敏)11月1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中山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高松任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不再担任中山大学校长职务。

高松于1964年2月出生,籍贯安徽省泗县,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2013年9月起,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18年4月起,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半年后南下广东,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高松年仅43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研究领域为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

在微观世界里,高松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成果,比如率先报道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松还是一流大学的“治理者”。他聚焦“新工科”建设,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科领军人才。2019年5月,高松正式发布《“新工科”F计划》,提出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升级版”,培养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三力”的“三创型”人才。

中大如何加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高松将为中大带来什么?

“接棒校长重任后,将努力推动中山大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高松说,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带头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更多创造性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坚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建设作出贡献。

罗俊长期从事引力实验与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开展牛顿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并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1月,他从华中科技大学到中山大学接棒校长,随后推进我国自主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

“昼无为,夜难寐。做中大校长这7年,是我人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7年。”罗俊说,他始终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大学校长的根本使命。中大三校区的一草一木、五校园的一砖一瓦,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