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李文轩

  东莞长安镇内,全域性“图书馆+”旅游线路让当地图书馆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中山西区烟州社区中,“邻里文化家”新兴公共文化空间把文化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圳宝安着力打造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宝安模式”,服务人数、读者活动场次、图书外借量等数据成倍增长……在广东,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镇,市民总能在居住半径内找到一方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背后,是我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的深入推进。行动开展以来,我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8个、文化馆144个、博物馆352个、美术馆13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9个,实现五级全覆盖、全补齐,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1

  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8个、文化馆144个、博物馆352个、美术馆13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9个,实现五级全覆盖。

  2

  到2022年底,实现珠三角地区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数量不少于当地镇街数量95%,粤东西北地区文化馆图书馆(含惠州、江门、肇庆)分馆数量不少于当地镇街数量的50%。

  3

  2020—2022年间,选取符合条件的农家书屋纳入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体系,并在现有8222家数字农家书屋基础上,继续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

  4

  2020年底,已完成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总库(图书馆系统)建设,实现全省县级以上文化馆50%以上具备数字服务能力。

  5

  2022年底,完成省内50场大型群文品牌活动的线上制播推广,新建全省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系列的视频类资源市场20000分钟以上。

  6

  全省每年完成236784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试点开展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按照欠发达地区每个县级区划选择4个社区广场作为试点放映,每个试点广场每星期放映1场,全年共放映18096场。

  7

  2022年底,新建创建A级旅游景点的公共文化设施50家,建成“粤书吧”1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提升试点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