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大师曹汝龙与粤剧大师欧凯明在广州同台对话。(央广网发)

 

  央广网广州3月24日消息(记者张胜强)文艺,在交流中得以提升、在互鉴中得以进步。近日,广州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邀请到湘剧大师曹汝龙与粤剧大师欧凯明,在广东美术馆进行了一场艺术对话。

  直至今日,在两广地区以及在海外,粤剧传播范围甚广,影响不断;而湘剧同样作为古老剧种,从最早的一个开班(福秀班)算起,距今已有350多年。
  珠江水暖,湘江水长。两位大师虽然身处湘粤两地,但对于戏曲的热爱却是一脉相承。
 
  不同的红色土地
  同样的红色基因
  说起此次带领团队来到广州的契机,曹汝龙表示,是因为红色湘剧作品《田老大》正在进行全国巡演。“广州是红色之城,长沙是革命之地,两座红色城市应当连在一起。”
  在刚结束了两个晚上的演出后,曹汝龙分享了在剧中出演“田汉”的感受,“这就是扮演田汉、缅怀田汉、学习田汉、演艺田汉的过程,以此来激励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向前发展。”
 
曹汝龙在现场演绎湘剧唱腔。(央广网发)
 
  说起田汉,欧凯明也讲起了一个鲜有人知的小细节。“田老和我的恩师红线女关系非常好,当年红老师和学生聊起的时候也是非常开心地说到交往的美好时光。”
  除了田汉一角,曹汝龙在舞台上还塑造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形象,其中就包括获得第四届“文华表演奖”的湘剧《布衣毛润之》。在这部剧中,曹汝龙塑造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第一个毛泽东”。
  在现场,当湘剧弹腔《沁园春·长沙》响起,曹汝龙高亢、浑厚明亮的声音,不仅唱出了词中气势磅礴的气概,也似乎重回了当年进京表演时受到热烈反响的时光。
  进入新中国,粤剧与湘剧都获得了重新发展的契机,红色的土地上孕育出曾不出穷的英雄戏曲。
 
欧凯明在现场演绎粤剧唱腔。(央广网发)
 
  广州与长沙一样都有着红色基因,都是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英雄之城。红色精品粤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全国进行了600多场演出,就是当中的经典之作。
  欧凯明作为主演,他表示,当时为了准备角色,在查阅资料学习的过程中,他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捆绑在一起,这让不仅他备受感动,同时也决心将这份感动带给每一位观众。
  “10年前《刑场上的婚礼》去长沙演出,演出完后有一位艺术学校的老师带着几位学生来到后台,含着眼泪激动地对我们说‘谢谢你们带来一出好粤剧’。”
 
  变化的时代
  不变的初心
  1959年,9岁的曹汝龙陪着考上了长沙市戏曲学校的姐姐去校园参观。路边上,学校老师问曹汝龙是否也想学戏曲?
  “当时家里条件不好,我想到我要是能考上,家里吃饭的人就又少了一个。”就这样,在经历了简单的试嗓之后,曹汝龙开启了他六十多年的戏曲生涯。
  同样在幼时接触到戏剧的,还有欧凯明。
  “我是1977年10月开始学戏,当时我们叫文艺班,学了一年以后才知道是唱粤剧的。”毕业之后,欧凯明考到广西继续对戏曲进行深造。
  1990年,红线女在广州成立红豆粤剧团,开始在全国挑选有潜力的年轻演员,欧凯明在这时进入了她的视线。“当时调人是很困难的,特别从南宁调来广州,后来红老师亲自来到了南宁。”
  当时的场面欧凯明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楚。“老师当着许多领导面鞠了一躬说,希望你们支持我的工作,让他到广州。就这样我才过来了,让我在这个平台实现了对粤剧的梦想。”
 

两位大师互赠艺术作品。(央广网发)

  在曾经艰难的时代,不同地方的“老师们”秉持着对于曲艺的热爱和传承的精神,一心扶持培养新一代的戏曲青年,给年轻人创造更大施展的舞台。
  而如今,以曹汝龙和欧凯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戏曲艺术从业者接过旗帜,在舞台上认真传承和传唱戏曲。同时,湘剧和粤剧也开始借助科技发展,走上大荧幕,走进手机里,让更多年轻人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湘剧和粤剧。
  情难舍身在梨园,红豆相思泪千行。“我对粤剧这个舞台、对这个事业有一种坚守、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欧凯明表示,在从艺之路上,传承与创新要携手共进。
  曹汝龙也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到戏曲的魅力。“我今年有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年轻人看完湘剧。通过用古典诗词来谱写曲牌,来慢慢地进学校演现代戏、古装剧。”
  从星城到花城,从湘江到珠江,英雄的城市不仅有着红色的基因,也留下了令人赞叹的戏曲艺术。在声声传唱中,传统艺术的“新味道”慢慢飘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