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村——顺德勒流龙眼村,探寻“龙文化”

 

  央广网佛山3月23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官文清、夏燕、王倩)当一颗石子抛进水里,荡起的波纹慢慢散开,最终一大片水域都会受到波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便如同那颗投入水里的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神经末梢”,基层镇街的感受最为直接,尤其是珠三角的很多专业镇,与海外市场关联度高,如何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了一道“必答题”。

  前不久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是国家规划,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机会和目标。

  镇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贯彻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石。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按照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城乡发展?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镇域经济又该如何由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独家专访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光。

  这里是全国家居五金企业最密集的镇级区域,被誉为“中国家居五金之都”。既是工业强镇,又有着浓郁的水乡特质,可以说是观察珠三角专业镇的一扇“窗”。

 

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光。(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一条主线:

  坚守实体经济

  作为一个以工业立镇的镇街,勒流街道的工业总产值长期占据顺德的“第三把交椅”,形成了机械制造、小五金、小家电、照明灯具等四大传统支柱产业。

  尽管近年来上述产业有了一定改善,但整体而言,核心技术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受成本压力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王光坦言,2020年不少企业都受到了疫情冲击,“贸易运输不畅、大宗原材料上涨、货币汇率波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辖区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

  “疫情期间,很多以外贸为主的企业,面临逐步转向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抉择,但相比之下,我们产业链条薄弱环节还不少、产业协调性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勒流建立了联系企业工作制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技改升级、增资扩产等实际问题。

  一系列举措产生了不错的效果。

  2020年,勒流街道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2亿元,同比增长7.2%,近六成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同比正增长。

  新宝股份、富华集团、小熊电器等骨干龙头企业的产值分别同比增长44%、60%、76%!此外,2021年延续了增长态势,不少企业1-2月经济数据同比增幅都在三位数左右!

 

疫情期间,当地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步伐。图为新宝电器改造后的物流仓储车间。(央广网记者 黄璐璐 摄)

 

  “作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包括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等。”王光表示,实体经济是勒流的根与魂,因此首要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在他看来,顺德提出过一个“肩并肩手挽手”的口号,为的就是帮企业排忧解难,推动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镇街最关键的,是要将上级的政策执行到位,能够第一时间解决企业的切实需求。”

 

  一场硬仗:

  打赢村改收官战

  2月18日,新春开工第一天。

  随着一阵清脆响亮的鸣笛声,勒流街道村级工业园区改造集中拆除活动启动。新明工业区、连杜天任工业区、西华第二工业区和富安工业区小熊电器改造项目同步开展拆除。

  据了解,去年勒流村改先后推动了江村、连杜、勒北、西丫等重点难点项目,超额完成了顺德区下达的村改任务。今年要实现“七一”前应改尽改、应拆尽拆,让低端、低效、破旧的村级工业园总体退出顺德历史舞台。

  “拆除不是目标,目标是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王光表示,建立起现代产业是摆在勒流街道村级工业园改造面前的一道课题。“大破大拆才有大立,拆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勒流街道航拍图。(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王光指出,村级工业园内的大部分企业属落后产能,厂房结构也比较破旧,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很难再创造相对应的价值。

  在他看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而村改就是具体的突破口。

  “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也是为了长远的发展。我们宁可损失一点工业产值,也必须要把淘汰落后产能这件事情干下去”,王光说。

  痛定思痛过后,勒流一方面通过系统摸查重点企业的增资扩产需求和受村改影响的产业链配套关键企业,将现有土地、村改资源,优先配置给本土优质企业、留住企业,为它们发展壮大提供产业空间。

  另一方面,瞄准环保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引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吸引相关优质配套企业在村改主题园区内加速集聚,实现村改土地开发利用集约化、效益化目标。

  如今,距离“七一”只剩三个多月时间。勒流为此制定了周详的计划,挂图作战,按照每周每天铺排村改攻坚工作,“做到每周都有拆除任务。”

  借村改的红利,勒流集体收入相比以前实现了倍数级增资,村居环境也大为变好。但依然有两个问题困扰着王光:

  一是通过村改释放出来的空间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二是勒流的现有产业如何保持现在的竞争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怎么进?我认为要靠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王光强调,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各式各样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幅画卷:

  重塑“岭南水乡”

  作为“硬核”的工业镇,勒流也有相当“柔情”的一面。

  事实上,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勒流依托自身深厚的农业基础和水乡历史文化,使得农业产值位列顺德区第二。

  同时,勒流发达的水系也孕育出岭南文化的脉根,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水乡”。中国最美乡村江义、广东粤菜师傅名村黄连、中国十佳小康村南水、“中国鳗鱼之村”稔海村的美名也传扬开去……

 

在龙眼村,“龙眼点睛”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在王光看来,勒流的乡村振兴基础不错,但提升工作依然停留在前期谋划、零敲碎打、缓慢推进的阶段。“要有大变化,必须改变思前想后、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惯常做法,先从难处着力、从硬骨头啃起,带动整体开新局。”

  春节假期后,勒流街道召开了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顺德)精华段——勒流文旅田园示范片建设工作会议。在文旅产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

  例如,整合古韵水乡黄连、“中国最美乡村”江义、“中国鳗鱼之村”稔海的资源,打造勒流北部水乡美食文化圈;重点围绕“龙眼点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水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五好新村居富裕,打造勒流南部水乡民俗文化圈,争创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把勒流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顺德示范”“顺德典范”。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以镇域经济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城和乡之间才会有一个强有力的纽带,以城带乡才会落到实处。”

  据悉,勒流即将启动建设超300亩的文化公园,为市民打造优美文化休闲空间。“希望利用勒流丰富的水乡资源,依托‘村改’加快城镇更新,重塑‘岭南水乡’”,王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