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3月30日消息(记者张胜强)3月29日,研学旅行创新教育模式发布会暨全国研学旅行行业联盟成立大会在广州花都召开。大会本着“创新、横贯、融合”的理念,探索新时期研学旅行教育的新模式,相关专家学者就研学新时代展开主题分享。

  课程不仅仅在课本上

  研学旅行,用旅行的方式,用行走的方式,到学校以外的一个新的情景环境当中,去研究,去考察,去学习。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吴颖民表示,我们的课程体系不仅仅要立足于校内,还要立足于对历史遗产的了解,对美丽山川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校要思考,像景区、图书馆、艺术馆、剧院等各种各样的地方,它在教育上有什么价值,是否能构成一个学习单元,这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的学习方式,不仅是认知学生记住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是他的意志毅力、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如何表现。 “综合素质评价一定是多元的立体的,是一个丰满的形象,而不只是干巴巴的冷冰冰的几个分数。”吴颖民认为,这种评价就会带来我们教育的改革,带来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要建立“行-知-行”的研学旅行范式

  针对当下研学旅行的发展情况,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红首先表示,研学旅行要避免庸俗化的现象,也就是在研学旅行过程当中只是旅游了一番,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知识学习的内容又搬到了研学旅行的过程当中。要确立研学的功能和目标,不要给研学课程赋予它不能够承担的功能。“现在本来说研学是为了让学生减负,不要过一段时间大家就开始呼吁要给研学旅行减负了。”王红笑道。

  王红提出,“行-知-行”的课程范式意味着研学旅行的学习环节以及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一定是行动,在行动中去获得去提炼,上升为学生的认知,而课程的逻辑终点又要回到行,也就是回到实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王红表示,研学旅行一定是学生在行动中有所感悟,再让他去探求某些相关的知识,能进入到知的这个层面,最终转化为行为,课程成效的好与坏,不在于说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他们的行为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