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7年蜕变!民企实施精准扶贫的“树山”样本

2017-10-16 21:2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10月16日消息   再过几天,王志为驻扎树山村扶贫就要满一年了。

  王志为是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7届毕业生,去年10月即作为见习生参加树山村精准扶贫工作。

  在这个远离顺德碧桂园总部的粤北小山村,他仍然穿着带有碧桂园标识的红T恤,胸前挂着碧桂园的工牌。他今年毕业后,正式入职碧桂园。他对刚步入社会依然感到很新鲜。

  其实,他的前任同事早在7年前就来到树山村了。

 

村民在给苗木浇水

 

  实现安居梦

  树山村隶属于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是水库移民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田园风光背后,是“老少边山穷”的贫困现实。树山村有13个自然村,380多户人,2010年以前只有不到10户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其余全是泥坯房,破败不堪,逢雨必漏,污水横流。

  2010年6月,碧桂园公司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号召,捐资2亿元用于扶贫,树山村被当作第一个试点村。

  消息传来,树山村民有期待也有疑惑。有人根本不相信碧桂园会帮助盖新房,还帮着脱贫,还有村民到镇上去打听碧桂园是不是骗子。为此,碧桂园扶贫项目组请村民们吃了好几餐饭喝了几顿酒,还带他们到碧桂园总部参观。

  碧桂园选定罗屋和熊屋自然村作为第一期示范点。2010年8月,项目组进驻树山村罗屋自然村。

  进驻罗屋第二天,英德市和项目组即在简陋的办公室召开了第一次协调会。

  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各自然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

  项目组的孙科从村民家里借了一台破旧的摇头电扇,会议开到将近一点才散,每个人都汗透衣衫,大家对扶贫前景充满期待和兴奋。

  协调会之后,前期工作便日以继夜地展开。孙科回忆道,白天要和镇政府人员丈量土地,晚上还要跟村民协调,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虫子和蛙类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夜晚。

  村里没网络,收发邮件都要步行几公里到镇政府去;几十个人一起在项目部用餐,自己做饭,自己刷碗;遇刮风下雨,村里就停电,孙科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烛光下卧听夜雨中入眠的。

  8月末的一个傍晚,刚下过一场雨,孙科漫步在山村的泥石小道上,欣赏着路边青翠欲滴的麻竹,贪婪地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

  这是他入住树山以来最安静的一个傍晚,这意味前期工作结束,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将启动。

  碧桂园决定实施“五子登科法”。住房改造:帮助树山村民建两层半高、面积110平方米“别墅”,每户造价10万元,政府配套1.5万元,农民自筹3.5万元,余下由碧桂园兜底。共建新房385户,分三期改造。道路:对树山村所有道路进行改造,共约10公里。饮水:建成罗屋、熊屋、横档、龙潭坑四个饮水项目工程,总投入200万元。电网:由英德市对树山实施农网改造。通信:由电信、广电部门对树山村进行一步到位建设,家家通电视、通网络。

  2011年6月16日,罗屋村民抽签分新房;12月2日,罗屋新村集体搬新居,家家户户宾朋满座。

  别墅建成了,老人天天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邀请来做客;村里所有的大龄男青年都成了家,原先村里没有外来人口,之后也多了起来;变化最大的要数村里的孩子,他们原来只是想住上干净安全的房子,但自从别墅建成,“我要当老师”“我要当建筑师”“我要当医生”……各种梦想都出现了,父母们说不出有多高兴。

  村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碧桂园”,这样的标语横幅从2011年别墅建成就一直挂在罗屋村的墙上,村民自发两年换一幅新的。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广东;精准扶贫;碧桂园

7年蜕变!民企实施精准扶贫的“树山”样本

树山村隶属于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田园风光背后是“老少边山穷”的贫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