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争取把广州打造为中国最懂得纪录片的城市。”6日,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三周年”交流座谈会上,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这样说道。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如何提升展映影片的质量、体现影展的专业性、价值观和独特性进行了讨论。
2014年,广州纪录片节打造了“金红棉纪录片影像馆”展映品牌,挑选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每个周末在广州图书馆公益常规展映,并在高校、艺文空间等进行公益主题展映,展映也逐渐从公益展映延伸至院线展映和网络展映。2016年,“金红棉影像馆”升级为“金红棉影展”,打造了国内最大规模的纪录片展映活动,在本地12家影院、5个艺文空间和5所高校展映62部纪录片,总场次153场。
三年来,共有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纪录片参与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南京、昆明等20个城市的公益和院线展映,200多部纪录片,过千场展映,吸引了近50万观众。
据“金红棉影展”主办方介绍,作为广州纪录片节的品牌活动,“金红棉影展”已经常态化、规模化,“节展影展”“常设影展”“主题影展”“高校巡展”四大影展模块已成形。广州纪录片节的优秀入围影片、获奖影片通过此平台陆续呈现在更多的观众面前。今年,“高校巡展”和“主题影展”已经启动,5月至6月,影展活动跨越全国20个城市,深入40所高校。
会上,专家学者对如何提升展映影片的质量、体现影展的专业性、价值观和独特性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表示,“金红棉影展”连接的不仅是广州纪录片节与城市和市民,连接的还是纪录片与城市文化;“金红棉影展”还需在提升影展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展映平台的覆盖面、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拓展传播渠道上持续努力;策展要更注重纪录片类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继续保持映后交流的活动形态,做到深度观影,维护好影迷会员社群。
陆志强认为,广州要搭建广东艺术院线联盟,让更多观众能够在黄金时段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让影展成为纪录片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链接,“金红棉影展”要助力广州打造“纪录之都”,提升城市文化自信,争取把广州打造为中国最懂得纪录片的城市。陆志强透露,目前广州正在建设纪录片展示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里将进行纪录片的收藏研究、推广以及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