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位来自高校的“民间河长”今正式上岗
央广网广州6月6日消息(记者周羽 通讯员赵雪峰) 6月6日上午,由广州市水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办公室、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共同举办的“治水护水齐参与,清水活水美羊城”暨广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巡河主题宣传活动在广州举办。来自高校的13支河涌巡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正式组建,13位来自高校的“民间河长”正式上岗。
广州素有“岭南水乡”之称,三江汇流、六脉通海,珠江穿城而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突飞猛进,羊城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渔舟唱晚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广州市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水环境治理青年志愿者巡河主题宣传活动将集中展示历年来广州水环境治理的发展情况与现状,向社会公众传达与强化广州市委、市政府水环境治理的决心与理念,同时搭建公众、媒体、政府的沟通交流桥梁,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增进公众对治水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使更多的治理主体主动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来,共同推动水环境治理工作。本次活动地点选择在大学城,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各高校大学生对于校园周边水环境的关注,让大家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防治水污染和水治理监督工作。
“我倡议:发挥主人翁意识,人人学习治水知识;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参与水环境监督,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活动仪式上传来坚定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倡议宣言。来自广州大学的温浩熙同学作为广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代表,向全体高校大学生及志愿者发起“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倡议,他建议大家可以通过手机拍摄、微信反馈、实地访谈调查、质量检测等具体形式和行动,以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积极第协助和配合有关水务和环保部门,共同做好羊城水环境治理与监督工作。
当天,来自大学城高校的13支河涌巡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正式组建,并接受了广州市治水办领导颁授的旗帜。通过层层选拔推荐的13位“民间河长”代表接过了责任和担当的聘书,这意味着广州的“民间河长”正式上岗,当天活动结束后,他们就开启民间巡河行动。接下来,全市的大学生、志愿者,环保组织等群体和社会力量,将会在市治水办和团市委的统筹指导下,全面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化治水工作中去,发挥各自优势特长,让羊城“天更蓝”、“水更清”的目标早日实现。
据介绍,由广州市治水办制定的《广州市违法排水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已开始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办法》明确,直接或者间接向市政管网、河道、湖泊、水库等水体倾倒排放垃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5类违法排水行为纳入举报有奖范围,只要被认定为有效线索,每次举报最低奖励300元;被举报人因被举报事由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受到罚款类行政处罚的,举报人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同学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广州治水”APP等方式进行举报,相关举报人信息市治水办将严格保密。
2016年以来,广州市以“河长制”为抓手,围绕“水更清”总体目标,按照“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治水思路,改进之前工作中“重工程、轻管理,重下游、轻源头,重建成区、轻城中村”的做法,按照“控、截、清、调、管”五字方针,科学有序,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市治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广州列入国家住建部、环保部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水质总体上稳步提升、逐步向好;地铁A、B、C涌、西郊涌、白坭河、田美河、永和河(黄埔段)、河沙涌、乌涌等15条河涌,已基本达到不黑不臭标准;中心城区的沙河涌、猎德涌的水质也明显好转。全市现有污水处理设施49座、覆盖全市11个区,日处理能力达529.18万吨,排水管网约10369公里(污水管约4681公里),污水处理能力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