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梅州22个中心镇如何实现蜕变?专家建议……

2017-03-08 16:58:00来源:南方日报

蕉岭县新铺镇建材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何森垚 摄

丰顺县汤坑镇电声企业生产线。何森垚 摄

对标现代化城市,雁洋镇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何森垚 摄

 

  据南方日报报道,今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作为山区城市,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梅州今后重大战略任务。

  小河有水大河满。中心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梅州首次把22个中心镇“六个一”(即一个可以落地的城镇规划、一片储备用地、一个有质量的住宅小区、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一条商业街、一个政府服务节点)项目列入了重点项目建设库,总投资超过167亿元,其中今年计划投资超过17亿元。

  梅州中心镇吹响了向经济强镇、现代化城镇发展的号角。

  就目前而言,梅州中心镇的发展存在哪些短板和瓶颈?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强镇、现代化城镇的蜕变?

  “中心镇只有成为周边城乡发展的标杆,才能彰显其辐射能力。梅州中心镇要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做好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要高标准,但又不能好高骛远,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要符合梅州的发展实际。”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说。

  “梅州目前正在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中心镇要加快发展,就要主动融入‘一区两带六组团’中的‘六组团’板块,进行精心谋划部署。”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丘东涛说。

  规划引领

  破解城镇“大而不强”局面

  山坡上洁白的柚花飘着淡淡清香,不远处连片田野里的烟叶绿油油。这是梅县区松源镇东部片区的一景。

  “在松源镇新的规划中,这一片区未来主要发展生态农业。” 松源镇镇委书记陈天新说,这一份新的规划还对松源镇的镇中心区域西部和南部等的发展功能作了部署,西部为自然生态区,南部为矿产资源区。

  这是松源镇正在构建的新的发展格局,也是松源镇作为梅县区中心镇,贯彻落实梅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带六组团”和中心镇“六个一”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作出的新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包括149.5平方公里总体规划、5平方公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们聘请专业机构所编制。”陈天新说。

  规划是城镇发展的“灵魂”。纵观梅州22个中心镇,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大多中心镇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导致功能区分不够清晰,区域内交通不够顺畅,建筑较为紊乱,尤其是土地要素制约日趋明显,致使产业发展受限,发展水平难以提升。

  如五华县华城、安流、龙村3个中心镇,因规划和基础硬件设施滞后,人口集聚能力弱,对附近镇村难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安流镇有230多平方公里、16万多人,但城镇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居住城镇人口不足4万人;龙村镇是梅州市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但圩镇道路狭小,无大型店铺、房地产等,公共设施落后,城镇品位比较低。

  以问题为导向,在推进新一轮中心镇建设中,梅州提出规划先行,“完成一个可以落地的城镇规划”成为梅州中心镇“六个一”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心镇的规划要有超前意识,但是也不能脱离实际。” 陈鸿宇说,功能完备的中心镇,它必须是一定区域内农村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等的“中心”,中心镇的发展规划要以此为落脚点,高起点、高水平进行规划。

  陈鸿宇指出,中心镇要突出抓好近期建设规划、各功能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环保、垃圾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专业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在规划修编中要把应该考虑的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都要考虑进来,即使现在做不成,也要把建厂的位置和管线铺设的地方预留下来;同时还要坚持高水平规划,要研究、遵守各地城镇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安排空间布局、科学安排生产居住环境、科学规划设计居住户型、科学规划使用建筑材料等,充分考虑当地元素,如文化传统、明清古民居、古旧街道保护等问题。

  发力产业

  注入活水支撑城镇可持续发展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瓷器生产曾与景德镇齐名的高陂镇,是“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县的中心镇和陶瓷生产核心区,其陶瓷生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经数百年的发展,高陂镇陶瓷产业发展不断升级。但是与相邻的省内潮州、省外福建德化等一些陶瓷生产专业镇相比,尤其是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发展相比,高陂镇的陶瓷产业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无论是产业规模经济总量,还是发展活力等方面的悬殊都比较明显。

  事实上,产业不够强,或者缺乏特色鲜明产业、缺少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乏力,这些正是当前梅州不少中心镇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区位、用地、资源等条件较差的五华县尤为明显。五华现有的几个中心镇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如安流镇的手工艺、家具等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机械水平低、生产能力弱,全镇工业总产值不足1亿元;龙村镇地处偏远,发展仍以农业为主,基本上没有工业支撑,经济实力一直难以提升。

  蕉岭县一些中心镇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辖区范围内的蕉岭县工业集聚区(北区)尚属起步发展阶段,园区内企业数量不多,经济规模小,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支撑力不强。依托烟叶基地建设,虽较好地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但纵观全局,其它特色农业发展速度缓慢,产量不稳定,难以发展壮大。

  而有产业基础的中心镇,一部分又受制于交通、区位等因素,发展缓慢,遭遇诸多发展瓶颈。如高陂镇虽然有数百年的陶瓷生产历史,但目前自动化程度仍低,镇内大部分陶瓷企业机械设备陈旧、效率低、耗能高,仍然过多依赖于体力劳作。因技改升级投入严重不足,高陂镇陶瓷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停滞不前,多数陶瓷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又因缺乏规划等,上下游企业间联系不够密切,产业链条出现脱节,造成相关配套材料的供应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陶瓷产业的发展。

  产业是镇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兴则区域兴。中心镇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产业发展问题,“只有把产业培植起来了,才能把人等各种元素聚集起来,城镇才有‘活水’,才能可持续发展。”丘东涛说,梅州的中心镇要发展需有产业的支撑,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发展产业,“一个中心镇发展的重点应不要过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把重点产业做强做大、做出特色。”

  丘东涛表示,中心镇建设的根本是培植发展优势产业,同时,配套服务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中心镇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的提升相辅相成。要高度重视配套服务建设,坚持生产、生活、服务一起抓,统筹规划,同步推进。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对标城市

  完善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升级升值

  国际慢城、中国十大美丽乡镇、中国特色小镇、广东省旅游名镇。

  这是梅县区雁洋镇几张非常引人注目的名片。名片的背后,是雁洋镇近年来致力推动镇域发展的有益探索:对标现代化城市,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系提升、配套设施完善、产业培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着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覆盖,从而逐步促进了雁洋镇由“乡”到“城”的转变。

  “近年来,雁洋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交通改善、设施提升等。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等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2亿元。”雁洋镇委书记王宏基说,去年雁洋镇完成了剑英桥头民俗文化公园、塘心村棠爱桥休闲公园、阴那村文化内涵提升等29个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雁洋镇围绕产业和“卫星城”的功能布局,聘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了雁洋镇188平方公里总体规划、9平方公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92.26平方公里产业规划,着力构建“一带两心三轴七片”的镇域发展新格局,把特色小镇、国际慢城和雁洋新城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推动城镇发展全面升级,打造魅力小城。

  “雁洋镇不仅在梅州,她在全省也是享有盛名。可以说雁洋镇为梅州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中心镇发展树立了标杆。”陈鸿宇说,对标城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服务实施向农村覆盖,推动就近和就地城镇化,这也是梅州中心镇发展可以走的一条路径。

  反观梅州22个中心镇,不是每个中心镇都具备发展工业、特色产业的先天优良条件,“对于一些资源禀赋比较贫乏的中心镇,下大力气发展民生事业,人居环境好了,自然也会发生集聚效应。”陈鸿宇说,梅州作为山区城市,目前城镇化率偏低,有条件的中心镇要努力推动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把中心镇所享有的公共服务网络向周边延伸,特别是城郊地带这些自然村行政村,让村民享用与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让村民享受城镇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于边远的山区,那就要进行适当的人口迁移,让一部分人离开既不适宜生存也不适于创业的地方,让他们集聚到中心镇或者周边,两条腿走,

  梅州目前正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这也是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挖掘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集约利用。陈鸿宇表示,就地城镇是以农村新社区为主要阵地的,在实现人口集聚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注重挖掘生态环境的“美”,推动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同时还要优化空间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要加快农村地区的文化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特色乡风,打造新农村文明体系。

  ■对话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中心镇发展要以产业为支撑以人为核心

  随着22个中心镇“六个一”建设项目列入今年的重点项目库,梅州中心镇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就当前而言,如何才能实现中心镇发展破题?如何才能走出一条中心镇发展的“梅州路径”?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南方日报:结合当下实际,您觉得梅州中心镇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陈鸿宇:中心镇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要成为周边城乡发展的标杆和样版,要有一定的集聚功能,这种功能直观上的表现就是人口和产业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围绕这样的目标,我觉得梅州中心镇的发展首先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即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南方日报:目前,梅州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发展,中心镇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你认为推动中心镇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陈鸿宇:在中心镇的发展过程中,做好规划非常重要。中心镇的发展规划要高标准,但是也不能好高骛远,作为梅州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人口的集聚不是越大越合理,产业集聚的规模和发展也不是越高大越好,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仅仅为了建设中心镇而规划,中心镇的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要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要追求更高的发展,但是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拔苗助长,如果是脱离实际来一窝蜂地把中心镇推进,这就有可能会在镇一级造成“空城”,也会造成一些土地的浪费,目前在国内包括省内有些小镇,规划得很宏大,但是脱离了实际,结果产业发展不起来,也没能把更多的人集聚过来,小镇最终也没能发展起来。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中心镇的发展主要有哪些建议?

  陈鸿宇:产业是中心镇发展的根基,中心镇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此外,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也是中心镇发展很好的一条路径。作为中心镇,不一定是每个镇都追求经济实力很强,但是每个镇都应形成集聚效应,能把周边的人口引进来,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条件搞好了,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民生事业发展好了,能够吸引人来,有人气就有活力,发展就有动力了。所以不是说每个中心镇一定要引进很多大企业,以人为中心,搞好民生事业非常重要。总之,中心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以人为核心。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梅州;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