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广播的现状与传播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孙亚飞
摘 要:面对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多方压力,香港广播业迎难而上,紧随科技发展,拓展广播的
传播终端,将可视化元素融入广播节目;同时,着力打造全媒体平台经营广播,全方位、深层次地积极参与媒
介融合,不仅满足了听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香港广播 新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一、香港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香港的广播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时值英国殖
民统治前期,严厉苛刻的广电规制一直控制着香港
广播,广播节目时间、内容、标准和广告等都受到严
密的监管。20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鼓吹新闻自由
并放松对广播机构的规制,香港的广播业进入转型
期,一度以政府部门身份存在的香港电台向“公营机
构”转型。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确立了“促竞争、重
科技”的规制取向,鼓励广播业界公平竞争、投资并
积极采用新科技,这也推动广播业制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节目。
目前香港一共有3家电台,分别是公营的香港电台
及两家商营的商业电台和新城电台。
广播,对于香港的民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获知信息、
了解外界的媒体渠道。2007年,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进行
了调查,访问了1000多名15岁以上的人士,其中66.5%的人
有收听广播电台的习惯,每人每天平均收听1.7个小时。
带入新媒体时代,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一度经
历挫折、不被看好,香港的广播业同样如此。然而,媒介
融合——香港广播选择的这条道路不仅使其在激烈的
媒体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生机,继
续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香港广播
1.传播终端的拓展
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首先体现在移动互联终端的丰
富上。随着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在香港选择通
过智能手机应用来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早在2010年
1月28日,香港新城电台旗下的3套频率新城财经、新城
知讯、新城采讯就率先进驻智能手机平台,在香港电台
中首先推出了覆盖主流4大智能手机平台的应用,实现
了在手机上24小时无间断收听。广播在移动终端的发展
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大幅提升了广播的伴随性,提高了广
播的接触率。目前,香港的3家电台都有自己的官方手机
APP应用,这一点与内地电台的情况大不相同。听众通过
手机APP不仅仅是“听”广播,还可以“使用”广播。
以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的APP为例:香港电台是
香港唯一的官方公共广播机构,除了共有4个粤语频
率外,还有1个普通话频率和1个英语频率。港台官方
中国广播2013年第12期
中国广播13-第12期.indd 5
2013/12/5星期四 12:56:17
特别策划
SPECIAL REPORT
APP的名字为“RTHK ON THE GO”,应用内容相当
丰富,拥有即时新闻、图片和视频新闻,电台直播频
率还可以显示当前播放的节目名称。除此之外,港台
APP提供丰富的Podcast供在线观看或下载,这一点
弥补了广播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和难以保存的缺陷。
RTHK ON THE GO的界面简单明了,分类明确,主要
包括本地资讯、国际资讯、财经、体育等四大板块,
且提供非常人性化的离线阅读功能。RTHK ON THE
GO比较特别的功能是提供香港地区天气预报,包括
温度、天气状况、7 天天气预报及香港分区气温等,十
分详尽。
香港商业电台拥有雷霆881、叱咤903及AM864这
3个频率。和港台APP一样,商台APP提供的内容也非常
丰富,涵盖新闻资讯、周边艺闻、互动投票及电台直播
功能。由于商台APP与手机商HTC是合作的关系,处在
商台APP界面最上面的一个频率是“Android同学会”,
里面则全是HTC最新款手机的资讯。商台APP的信号
覆盖非常强大,无论是在香港的地铁上还是隧道中都
能收听得到。此外,商台还在APP中特别设置了“881现
场”和“903现场”两个板块,电台DJ或嘉宾会将电台活
动拍照上传且不断自动更新,带给听众如临其境的感
觉。商台APP也实现了与SNS网络的联通,商台可以直接
发布新闻资讯至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
另外,香港新城电台也通过手机应用作为广播咨询
的补充。由此可见,在香港,广播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
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台网结合,特别是手机APP的发
展改变了传统广播收听平台的模式,实现了从“广播听
众”到“广播用户”的华丽转身。
2.适度可视化补充
1960年代初期,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体广泛普
及,广播市场因此受到很大冲击,使得欧美广播不得
不开始走上转型的道路。继电视之后,“视频”再次
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如果广播节目也能适度开发
可视化,无疑可以让广播如虎添翼,通过适度视觉信
息的补充弥补声音符号稍纵即逝和听觉的不确定性
等缺陷。
以香港电台为例,其提出了办“看得见的高清广
播”理念,将高清视频用于广播节目的播出,立体展
现现代广播快速、互动、现场感强的巨大魅力。打开
香港电台的官方主页,在主菜单一栏,“电视”和“电
台”“WEB”“新闻”“直播”“节目重温”并列存在。
视频现场直播、广播即时连线报道,电台电视互相促
进,相得益彰。许多香港电台的重头节目都能在官网主
页的“电视”一栏中看到,由此,受众既可以看到广播
节目主持人的“庐山真面目”,又可以感受生动真实的
直播现场。
香港年轻人收听广播的新方式——手机APP同
样阐释了广播的可视化。除了节目时间表、正在播出的
节目信息、电台logo等清晰地呈现在程序界面上,港台
APP“RTHK ON THE GO”还设有“图片新闻”版块,精
选最重要的新闻图片做报道,并附上一句简介,“影像
新闻”则以视频形式呈现每日精选新闻,二者采用的形
式都符合信息时代大众对新闻短、平、快的要求。“Pod-
cast”列出了所有已经播出的节目名称,受众可根据个人
需要选择线上收听或者下载重温。
3.全媒体平台经营广播
香港的广播早在70年代就通过进军电视产业展开
了跨媒体经营,其后更是开始了涵盖线上线下的全媒体
的品牌运营系统。
1970 年,香港电台就成立了“公共事务电视部”,并开
始制作时事及公共事务节目,供持牌商营电视播映。后来,
随着电视的普及,香港电台制作的电视节目也开始多元化,
有电视剧、纪录片、综合节目、文教节目以及教育电视等。
除了进军电视产业,通过电台特色的音乐榜单,香
港商业电台还联合创办了晚会。例如“叱咤乐坛流行
榜”从1989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并逐渐成为香港
乐坛四大颁奖礼之一。颁奖礼大部分奖项的依据是歌
曲在《叱咤903》的播放率,被认为是香港乐坛评选标准
透明度最高的颁奖礼之一。
除颁奖礼之外,香港的电台还在其他方面将传统广
播的功能进行延伸,例如通过电话联系提供马路支援
等。香港的广播人意识到了名人效应对树立广播品牌有
一定的帮助。因此,香港知名度高的电台DJ都会在不同
的媒体出现,都是跨媒体的主持身份。
香港的广播人常常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
大背景出发策划一系列活动。例如2008年2月,商业电
台与圣雅各福群会成立了天比高创作伙伴。天比高创作
伙伴是一个涵盖电台、剧场、音乐、电影、动画等不同平
台的多媒体创作性社会企业,主要对象为年龄介于12~
30岁、有志创作的青年人,通过让年轻人参加不同类型
中国广播2013年第12期
中国广播13-第12期.indd 6
2013/12/5星期四 12:56:17
特别策划
SPECIAL REPORT
的活动及课程,培训出具有创意的年轻创作人。其所蕴
含的“妙想天开、怀才必遇”的精神理想激励了许多年
轻人去大胆发展自己的事业。
香港电台作为全香港唯一一家公营的广播机构,
也自觉承担起宣传教育等重要责任。如普通话广播,它
是香港对外传播的一扇窗户,关注内地和两岸的重要事
项,做好沟通的桥梁,其使命不容忽视。香港电台普通
话广播一直都很积极地参与文化推广活动,比如连年
在香港举行的普通话大赛,包括香港普通话台、澳门电
台、广东电台以及广东佛山电台每年都有超过十万人的
受众参加,影响很大。
三、香港广播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融合是必经之路,对于香港的广播来
说同样如此,但决不能违背广播媒体及声音符号的传播
规律。在做好坚守声音、坚守伴随、坚守培育常青树节
目的基础上,通过扩展广播传播平台、融合社交媒介来
增加广播的可听性和粘合度。
结合香港广播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现状,可以总结出
其未来发展的几个主要路径:
其一,坚守传统声音广播的内容制作,以精良的节
目作为广播的核心资源,通过及时的信息提供、多元的
节目类型、动听的音乐来稳定传统广播的忠实听众群。
其二,拓展和优化广播的传播平台,形成包括网络
在线、智能手机应用在内跨越多个新媒介的广播播出平
台。通过在不同平台提供相应的优质内容,增加听众的
选择性,吸引新的听众。
其三,深化广播的听众互动和信息提供,结合微
博、SNS等立足于社交的新媒体,增加广播内容宣传和
受众互动的手段,深化交流结构形成聚合裂变式的信息
传播和交流,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
其四,通过跨媒介的多元化全媒体经营,形成具
有实力的集团化运作,保证广播电台发展的后劲;通
过良好的公共服务提升电台品质和形象,以期有助于
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淑薇 《广播电台如何面对新媒体的挑战》,载《中国广播》
2009年第1期。
2.董秀芳《融合:让广播的声音传得更远——新媒体时代香港电
台突围创新的启示》,载《传媒观察》2011年第1期。
3.杨吉玺 《扎根香港跨越地域——香港普通话广播的发展与走
向》,载《聚焦世界华语播音》 2004年1月10日。
4.张萍 《回归后的香港广播电视业》,载《世界电影》2000年第
5期。
5.陈林蔚《香港广播电视60年简况》,载1990年第4期。
(本文编辑:刘浩三)
责编:宁黎黎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