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珍惜传统 放眼未来 继续促进广播剧繁荣发展
中广网 2011-09-28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顾问  孙以森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顾问孙以森

  安景林会长和何善昭、熊生民二位常务副会长,让我讲一点有关继续促进广播剧繁荣发展的问题,我本人也愿意和大家交流沟通,于是便有了这个发言。

  这次与会的代表人数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进入广播剧队伍的新朋友。老朋友、新朋友,对广播剧的发展都很关心,是相互交流的极好时机。我愿借这个机会,讲一点广播剧的传统,讲一讲当前广播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继续促进广播剧繁荣发展的建议,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广播剧是很有特点的艺术品种,它的优良传统应当珍惜。

  (一)中国广播剧是在战争烽火中诞生的。

  广播剧是一个年轻的戏剧品种,19241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第一部广播剧《危险》算起,只有87年的历史。

  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是1933120日刊登在《中国无线电》杂志上的《恐怖与回忆》,内容是揭露1932128日日寇侵略上海的罪行。从这出戏出现算起,中国广播剧大约有78年的历史,比世界第一部广播剧诞生,晚了九年。 

  中国广播剧诞生后,比较集中的出现过一批优秀剧目,

  时间是在19351937年。代表性的作品有:柏身的《苦儿流浪记》(1935年),洪深的《开船锣》(1936年),夏衍的《“七.二八”那一天》(1937年),孙瑜的《最后一课》(1937年),于伶的《以身许国》(1937年)等等,都是抗战题材,某些戏还遭到南京政府禁播。此外,还有一些历史题材的戏,例如根据熊佛西的话剧《卧薪尝胆》改编的广播剧(1935年)等等,也是为了配合抗战宣传。

  在解放区,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台诞生后,也很重视广播剧,出现过《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黎明前的黑暗》、《田炮手》、《天堂地狱》、《红军回来了》等等知名剧目。

  日本侵略军占领华北以后,他们控制的电台,也经常播出广播剧,主要内容是宣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进行奴化宣传教育。1939年侵华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播音剧团,起名《中国剧团》。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广播剧的重视。

  考察、研究这个时期中国广播剧状况,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点、 这个年轻的剧种一经出现,立即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国统区的爱国人士,共产党人,乃至我们的敌人都看中了这个新剧种,并且想方设法发挥它的作用,宣传自己的主张,揭露和打击敌人。从洪深、夏衍、孙瑜、于伶、熊佛西等知名戏剧家都参与创作,也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对它是很重视的。

  中国的广播剧是在战火中诞生的,从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进步人士和革命者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有人说,那个时期广播剧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科技不够发达,宣传舆论工具匮乏。我个人觉得的确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广播剧的确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创作快捷,反映生活及时,制作播出简约易行,收听灵便,投入不大等等。这些都是其它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即使到了艺术品种众多、传播媒介十分发达的今天,广播剧的这些优势仍然无法取代。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充分重视。

  第二点、这个时期的广播剧,主要作用还是在配合中心工作,完成宣传任务方面,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我们也应该看到,当时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剧的发展。广播剧还处于稚嫩的幼年时期。

  中国广播剧的幼年时期,大约延续到1955年。那时,广播剧发展并不充分,它的艺术魅力,还没有机会发挥和展示。但它的优良传统弥足珍贵,应当发扬光大。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广播剧曲折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1955年到1985年前后,中国广播剧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发展道路十分曲折。

  1955年中国广播人学习苏联经验,广播剧的艺术水平确有提高,但片面地、机械地学习苏联人从文学艺术名著取材,改编广播剧的经验,忽略了中国广播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好传统,对于创作剧目不够重视,走了一段弯路;

  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文艺创作十分萧条;

  1958年、1959年,广播剧受极左思潮的左右,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作品。

  直到1960年以后,广播剧人才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静下心来,创作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好戏,如:《故乡》、《没有织完的筒裙》、《在激流中》、《杜十娘》、《红岩》、《两幅油画》、《山谷红霞》等。这一时期的广播剧数量不是很多,但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引起了文学艺术界的关注;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群众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中国广播剧人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之后,初步找到了广播剧健康发展的路子,为广播剧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由于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所以,尽管在这以后文化革命十年浩劫中,广播剧完全被扼杀,但文革一结束,广播剧立即复苏,很快就涌现出《窗口》、《李自成闯石门寨》、《南宫玲霞》、《当乌云密布的时候》、《二泉印月》、《减去十岁》等等一批优秀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广播剧发展的第一(19331955年)、第二(19551985年前后)两个阶段,从时间上说有50年,但刨去十年文革、三年大跃进、两年反右,再加上由政治运动转向正常生活的过渡期,真正能够用于创作和发展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要求中国广播剧走向辉煌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的广播剧前辈,还是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广播剧的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环境过于恶劣,艺术品是无法发展的。广播剧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创造条件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2)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在配合中心工作、完成宣传任务方面确有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取得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但广播剧毕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发挥它的优势、长处时,千万不可忘记这一点。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把新闻、通讯、先进人物事迹变成对话,加点音乐、音响就是广播剧。这种做法是违背艺术规律的,是对广播剧的误解和伤害。

  由于上述两个阶段,我们的前辈较好的发挥了广播剧特点和优势,发挥了广播剧听觉艺术、想象艺术的魅力。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广播剧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已经得到戏剧界、新闻界的普遍赞赏。那个阶段中国戏剧家协会以及许多知名艺术家对于广播剧的状况十分关注。这对后来广播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广播剧既要发挥贴近生活,快捷灵便反映现实的优势,同时应当重视艺术质量,充分展现广播剧艺术魅力,二者不可偏废,两个方面的传统都应当好好继承。

  3)广播剧集中了有声语言、音乐、音响效果等声音元素,是广播节目中技巧性最复杂、艺术性最高的。创编和制作广播剧可以使广播从业人员驾驭声音的能力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因此,广播界的许多前辈,常常用能不能生产广播剧,广播剧的制作质量如何,作为衡量广播节目特别是艺术类广播节目水平的标尺,广播剧自然也就成了电台培养各种文学艺术类节目编辑制作人才的摇篮。前辈们已经把广播剧的作用延伸到提高其它广播节目艺术质量这个层面,我们没有理由丢掉这个好的传统。

  4)与国外广播剧接轨,参与广播剧的国际交流活动。

  在这两个阶段,特别是从第二阶段起,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中央电台等单位牵头,经常参与国外广播剧交流、展示和评奖等活动,如参加亚广联、欧广联、意大利奖、柏林“未来”奖等评选和展示,有时还邀请国外专家和广播剧从业人员来中国讲学。这些活动一方面对我们的广播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国外同行加深了对中国广播剧的了解。

  应该说,这些经验都还没有系统的总结,但它在当前的广播剧生产中,已经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继续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相信对于今后广播剧的发展,一定会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新时期以来,广播剧的发展充满矛盾,遭遇了很大困难,但收获很大,进步很快。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3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刚刚恢复了生机的广播剧,很快又遭到了种种冲击:

  通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

  电视的冲击;

  广播改革中出现的综艺节目、娱乐节目等直播参与性节目的冲击……

  面对种种冲击,广播剧一时间找不到适应改革大潮、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可以说,在最近这30年里,在新中国广播剧发展的第三阶段,广播剧人的主要精力是在探索新的生存环境下的发展道路。这个阶段广播剧人走过的道路,十分曲折、十分艰辛。也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的广播剧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但这30年里,广播剧取得的发展仍然是喜人的,收获是丰厚的。

  概括说来,这一阶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改变了广播剧的生存环境,使它获得了发展机遇。

  1、党委、政府对广播剧扶持和支持的力度加大了。

  由于艺术上已逐渐成熟,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广播剧创作已经形成这样一种态势:各地党的宣传部门紧紧抓住广播剧制作简便、传播快捷、优美传神的特点,及时迅速地运用广播剧形式对全国和地区重大事件、先进人物进行宣传,准确传达党中央的声音。《孔繁森》、《共和国赤子》、《千古流芳》、《凝聚》、《托起“神舟”的云》、《深山信使》、《歌唱祖国》、《青山作证》、《任长霞》、《永远的红手印》、《木棉花开》、《杨善洲》、《好人丛飞》等一批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植根本土文化,深度关注现实,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文艺精品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广播剧的快速发展。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广电总局设立了政府奖,形成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机制,促进了广播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1996年广播剧进入“五个一工程”奖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加大了对广播剧的关注,出现了数量增加、质量提升、选材面扩大、全面开花的局面。比如:除常年坚持生产广播剧的中央台、上海台、北京台、天津台、黑龙江台、江苏台、四川台、广东台、山东台、河南台外,几乎所有的省级、副省级电台、省会市台以及上百家地市级、县区级电台都热情投入到了广播剧创作的行列。一大批反映主旋律,并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广播剧作品相继问世。例如:《运河人》、《纸月亮》、《厉兵石头城》、《喊海》、《永久的思念》、《沙狐》、《星期四,真好》、《千条水总归东》、《嫁给中国》、《袁铤钰》、《大岭村的故事》、《历史的守望者》、《白衣圣人》、《飞来飞去》、《希望的田野》、《渥巴锡汗》、《永远的深情》、《生死大营救》、《走过冬天》、《代表中国》、《静静的胡杨》、《你好,我是向菲》、《天使降临》、《京城第一家》、《国歌响起》、《军训日记》、《拔鲁》等精品,进入了“五个一工程”奖,满足了广大听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自1996年起,广播剧已连续参加了七届“五个一工程”奖,204部作品获奖。在“五个一工程”奖的推动下,广播剧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一千部(集),如果加上各地电台经常播出的短小幽默的通俗系列短剧,情景剧,悬疑剧,面向开车一族的汽车剧,广播剧年产量可达两万集以上,为全国广大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全国评奖激励机制,特别是“五个一工程”奖,把中国的广播剧艺术事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应该看到,由党委和政府支持、激励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巨大的,我们应当珍惜,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增强广播剧自身的造血功能,进一步走向繁荣。

  3党的宣传部门已经把广播剧作为完成重大宣传任务、宣传先进人物、弘扬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艺术形式。

  近年来各地广播剧的创作播出情况充分表明,在配合中心工作、宣传改革开放三十年伟大成就、完成党和政府的重大宣传任务、应对突发事件、宣传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和部门,用艺术形式、艺术手段强化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方面,广播剧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并不否认其他艺术品种,诸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也可以反映重大事件,完成宣传任务,而且规模宏大、影响面广。但党的宣传工作,既需要鸿篇巨制,也需要匕首、投枪。广播剧经济投入不大,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电部门可以承受。它可能无法赢利,但创作指导思想不受经济利益的干扰,便于主管部门掌控。应该说,广播剧是党的宣传工作的一种得心应手的艺术门类。

  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一些成功事例。

  2010年,根据精神文明办的指示精神,中央电台创作了反映28位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在春节和“五.一”期间用《中国之声》、《华夏之声》、《中华之声》、《文艺之声》、《都市之声》、《老年之声》六套节目以及《中国广播网》展播;此后,根据中央文明办和广电总局的部署,从20105月起,《中国好人》系列广播剧在全国几百家地、市级电台播出,形成了热播效应,实现了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广播剧承担政府有关部门专项宣传任务,效果也很显著。例如,北京电台曾与北京市政府禁毒部门合作,创作了用艺术形式宣传禁毒、戒毒的100集系列广播剧,除在北京电台播出外,还赠送全国省级电台。由于剧目感人,可听性很强,各地电台播出后反映强烈。

  与此同时,地方党委也已开始注意运用广播剧艺术,宣传和推动工作。2010年宁波北仑区党委、纪委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手组织了“反腐倡廉”广播短剧和小品大赛,优秀节目在近40家电台展播,并由北仑区纪委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自身造血功能不够完善,尚未完全走入良性循环阶段,广播剧发挥自己的优势,服务中心工作,改善生存环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第三、广播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的建议。

  (一)进入市场起步较晚,当前仍处于需要行政支持帮的阶段。

  广播剧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总体看来是落后于形势的。它进入市场起步较晚,经济效益不明显。当前广播剧精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党委和政府的支持。2004/2005,中宣部曾考虑让广播剧退出“五个一工程”奖,消息传出后全国广播剧生产数量锐减,精品剧目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006年中宣部决定把广播剧、电视剧合并为一个大项,广播剧继续参加评选,广播剧的数量当年立即大幅度回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这充分表明,广播剧仍然需要党委宣传部门的大力扶持,“五个一工程”奖和政府奖的鞭策和激励尤为重要。

  (二)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不够理想,还没有找到“精品与“市场之间最恰当的结合点。

  近年来,广播剧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广播剧的发展,应当是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以精品促市场,以市场成果、市场经济效益养精品。这个方针也许是正确的,但是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以便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目前的情况是,许多电台已经在广播剧多样化、简约化方面作了探索,如上海台、北京台、黑龙江台、浙江台、宁夏台、深圳台、佛山台、镇海台、石狮台、四会台、温州台等等,已经试制播出情景剧、悬疑剧、家庭喜剧、方言情景剧、童话剧、小说剧等多种浅显通俗、时尚、幽默的系列广播剧。有些台已经生产几千集,栏目已坚持多年。上海台的《刑警803》已经办了二十年。此类剧目听众爱听,经济上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或略有盈余,但多数是以轻松、时尚、娱悦取胜的,可以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但很难在弘扬主旋律,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重大事件的宣传方面发挥作用。此外,由于要及时满足播出需要,创作匆忙、录制简约,在质量和品位方面,无法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要求,多数还很难成为广播剧精品。

  到目前为止,广播剧界还在努力找寻市场效益好的作品和广播剧精品之间的结合点。通俗的、市场效益好的作品,还比较粗糙,尚未到达精品的要求,这类作品的盈利不多,还无法依靠它来保证精品生产。这是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三)艺术创作人才短缺,亟待培养。

  广播剧主要生产部门广播电台是新闻宣传部门,艺术创作力量不足是必然的。

  本来,广播剧也可以依靠社会艺术力量完成创作,但由于电视剧、电影市场化步子较快,编创人员报酬丰厚,而广播是一种低成本、低收入的媒体,不可能高投入、大制作,

  因此,专业编剧人才大都投身电影、电视剧行业。当前,坚持从事广播剧创作的剧作家、艺术家,大都是出于对广播剧艺术的热爱,出于对党的宣传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这些不嫌清贫,坚守广播剧阵地的艺术家们,应当表彰鼓励。同时我们还应当在创作实践中,继续培养人才。多年的实践证明,广播剧虽然比较短小,但艺术含量不低。曹禺先生曾经说过“诗有多大魅力,广播剧就有多大魅力!”既然过去广播剧曾经出现过一批优秀制作人、编剧和导演,只要重视人才培养,相信今后还会有优秀人才出现。

  (四)播出时间、播出栏目还需相应调整。

  传统的广播剧的播出,是小农经济式的自产自播。改革开放以来,虽有所变化,但尚未形成正规的剧目交流市场,少数电台广播剧栏目一度因剧目供应不足撤销,有的则与长篇小说、评书、故事合并成一个栏目。近几年,随着广播剧产量增多,质量提升,一些电台已经在逐步恢复广播剧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保留“长篇连播”节目中的广播剧播出时间外,正筹备在第一套《中国之声》中,开设广播剧栏目,每天30分钟,以便展示全国各地的优秀广播剧。

  广播剧的生产和播出,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足够的产量,播出单位不敢开设栏目;各地电台没有足够的栏目,广播剧产量即便上升,也不能充分利用。这需要不断地调节、调整。当前,正处于增加播出时间、开设广播剧栏目的调整期。其实,近几年已有一批电台陆续恢复或开办广播剧固定栏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错,相信不久以后将会显现出更好的效果。

  当前,广播剧的发展势头良好。如何进一步促进广播剧的发展繁荣,不再出现大的起伏,十分要紧。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失。”广播剧也是如此。一是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在稳定中继续发展繁荣;二是要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争取早日以高质量的广播剧占领市场,占领这块重要的文化阵地,创造中国广播剧新的辉煌。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