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广播剧论坛——浅谈精品广播剧的编剧
中广网 2013-01-22
    
    

安徽电台编剧、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 吕卉

    我是从1999年开始接触广播剧的,十几年来,我从一个文学编辑慢慢尝试,过渡到广播剧编剧,虽然创作中还有很多遗憾,但是大家一直给我很多机会和鼓励,我想,大概是因为我是电台自己培养的编剧,我的成长也是众多广播剧人摸索前进的一个影子。这次会议让我就精品广播剧的编剧做发言,下面我就剧本创作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和各位汇报、交流。

首先,精品广播剧的定义:

    广义上看,精品广播剧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广播剧作品。

    狭义上理解,精品广播剧不同于日常播出的栏目剧,或者主打市场的系列剧,主要是各台准备参加各类评奖的广播剧作品。

    其次,精品广播剧编剧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选题,从哪里来?

    好的题材对于挖掘深邃的主题思想具有决定的意义,选准题材既是广播剧精品生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生产广播剧精品的根本保证。

    从我们台的实践来看,我们不搞评奖突击化,而是把寻找选题作

    为日常工作,积累各类题材,平时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来确定选题:

    1、向生活学习: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当然也是剧本创作的源泉。农村,城市,国内,国外,不同的生活环境,都会带给人不同的生活体验,得到许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报纸、电视新闻所提供的线索,或者你的亲朋好友所遭遇的一些偶发事件,都可能成为一部广播剧的主要题材。你知道的越多,你所能传达的也就越多。

演员徐帆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要演一个角色,你临时抱佛脚去体验生活,那完全是瞎掰。只有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力有了,你就要有感受力,你把所有的感受都记在心里了,就好像图书馆一样,你要用的时候,到里面查阅资料就可以了。我就是在寂寞的时候把自己心理空间慢慢养成图书馆。一旦我要用东西的时候,直接去我的“图书馆”拿,我真的不用特意去体验生活。所以没戏拍的时候我不慌张。

    借鉴一下,我们广播剧人也可以建造这样一个“图书馆”——把火热的社会生活当作我们的大图书馆,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捕捉社会热点,从改革建设实践中发现令人感奋的变化,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素材。用新闻的敏感去发现选题捕捉选题。

那么,社会生活每天都有触动人心的故事,该选取哪些作为精品广播剧的创作主题?

   在2009年2月广播剧研究会举办的《广播剧市场之路》研讨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就特意提到:“中国电视剧之所以成为当今老百姓的文艺首选,就是它的内容,贴近现实,反映当下。中国电视剧70%的现实题材作品,跟当今老百姓的生活、工作、思想社会变迁紧密相关,我觉得这个广播剧可以借鉴。影响最大的电视剧,都是现实题材跟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这已经被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实践证明,广播剧也是这样,改革进程中催人奋进的先进英模,现实生活中感动人心的凡人小事,都是时代生活赋予我们的现实题材的选题。

参加评选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共有103部作品,现实题材的作品有74部(占送评作品的72%)。在74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中,英模题材的作品有26部。

在最终的19部作品获奖作品中,现实题材的作品有13部(占获奖作品的比例为68%)。其中,有6-7部是根据新闻事件中的真人真事或者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事迹创作的。比如:

    (1)福建台的《英烈回家》从真实的新闻事件演绎而来。

    (2)云南台的《大地之爱》以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为原型。

    (3)湖南台的《扁担上的影院》以湖南省永兴县“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为原型。

    (4)辽宁抚顺台的《美丽的花楸树》真人真事,以抚顺石油二厂高级工程师张淑蓉为原型。

    (5)河北台的《永远的约定》以河北农大93(01)果树班毕业生的真实故事为创作素材。

    (6)浙江杭州西湖之声的《踮起脚尖》由新闻事件而来。

    还有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涌现了一批以改革大潮中的真人真事为选题的精品广播剧,比如北京台的《京城第一家》,安徽台的《傻子传奇》。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

所以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也都会崇尚自己的英雄。讴歌自己的时代和拥抱自己的英雄,是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的真诚表现。英模,一直是“五个一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题材。让平凡事成为表现英雄人物的不平凡,在小事中见伟大,在反差中形成感人力量。

    我们的精品广播剧,为平民英雄而歌,为时代而歌。正如今年中央台颁奖晚会上广播剧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在这个用声音缔造的艺术世界里,我们一次次与某个时间和空间的英雄和凡人相遇,英雄的平凡和平凡人的伟大,通过耳膜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2、向书本学习

    作为电台编辑,我们缺少作家的想象力和说故事的能力,也缺少作家那种长期的体验生活和采风,但我们可以从文艺作品中获取各类信息与创作灵感。借鉴小说改编广播剧是一条捷径。在精品广播剧的创作中,改编,原创,不相互排斥,也不厚此薄彼。

比如福建台的《英烈回家》,取材于长篇纪实文学《送84位烈士回家》。

四川台的《康巴》长达15集,是叙述民族融合的庞大故事,改编自达真的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安徽台的儿童剧《举起你的右手》则来源于一篇同名散文。

前几届天津台有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秀色》,是根据铁凝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很成功。当时我们都很震动,铁凝这么大的作家,她的作品也能同意改成广播剧?后来我自己陆续跟一些作家剧作家打交道,我发现,不管多大的腕儿,当我们表示看中了他的作品,希望能改编广播剧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非常高兴,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陌生人的夸奖,版权费多少倒是次要的了,关键是一种对他们劳动的尊重,一种认可。

实践证明,借鉴小说进行改编的广播剧大多获得了成功。究其原因,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塑造了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

    3、向专家和同行学习

    与广播剧业内专家建立良好联系,得到指点与帮助。专家们见多识广,接触的好作品多,理论性强,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比如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关玲副院长花费心血,撰写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获奖作品概述《巧构的声音 艺术的力量》,对本届五个一工程奖各种题材数量和获奖比率有一个精确的总结,这就可以给我们很多参考。

    向同行学习,就是通过横向交流,与全国广播剧同行保持密切联系,互相探讨,及时交流各自的选题思路,既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又互相启发拓宽思路,尽量避免兄弟台之间的题材撞车;同时通过各种调研手段,了解全国同行的创作动态,及时调整我们的生产方向。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强横向交流,争取题材上的独特性,从而拓展竞争的胜算面。

    二、故事,怎么编织?剧本,怎么写?

    莫言在瑞典获奖演说的标题是《讲故事的人》,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其实,编剧的工作也是讲好故事

    编剧在专业里的定义是通过文字创作出剧本的作者,也是讲故事的人。

    好剧本的基础就是有一个好故事。

    什么是好故事?

    故事不仅仅是生活的经历,故事应该是生活的答案

    一段经历不是一个故事,一段带来情感的经历是一个作品,一段带来情感体验的经历并有生活的感悟才是一个剧本需要的故事。一个好故事,带给听众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感情。情感的体验,永远是写故事的第一原则,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情感体验的答案。

    作为听觉艺术,一部广播剧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精彩、不落俗套的戏剧化情节,即故事。广播剧主要靠故事吸引听众,精品广播剧的创作要了解听众心理,利用多种手法,讲述情节曲折、内涵独特的故事,为主旋律内容找到轻松的形式。 通过故事表达我们对社会的看法,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故事说出来,有它的结构和血肉,那是说故事人的智慧,但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又重新在每个人的心底发芽生长。最好的故事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从这里面看出他自己。

    一个广播剧需要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解决一个难题。剧要有矛盾,要有对立面,一个一个矛盾的消失构成了完整的故事。

    比如,天津台的广播剧《秒针上的较量》,是大工业题材,工农题材永远是主旋律的半壁江山。

    这部剧的开篇,就把一个巨大的矛盾放到了听众面前:国产海鸥手表的核心技术“双陀飞轮”是不是抄袭瑞士的技术?这是一个有关技术创新、技术版权的专业问题,也是“Made in China”背景下有关国家尊严、公民自尊的国际热点问题。

    全剧通过此项技术的由来、研发过程、被误解的屈辱、被迫诉诸法律的无奈、以及最终被认可的事实,在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手表技术的进步,看到了那些为维护中国国际地位而努力的人。

    好故事是剧本成功的基础。一个剧本好不好看,还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整体叙事结构;二是人物性格刻画是否立体。

    焦菊隐在他《导演.作家.作品》中说过,剧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刻画人物出发,达到剧情的描写;另一种是,从构思剧情出发,达到人物的刻画。两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创作有血有肉的人物……

    叙事结构,也就是故事的写法,大概有3种形式:

    1、比较传统的方式是从整个故事的开头一直写到结尾。

    这是一般叙事文学的基本写作方式。这是比较传统的方式,适合比较平稳的故事。这样的结构,没有打破思维逻辑习惯,从头到尾,很简单很好理解。平稳,温馨一些的故事,适合这么写。这种写法强调故事的思想和人文内涵,以故事的文学性和情感打动听众。

    2、从中间写起

    从中间写起来的故事适合比较激烈和惊险一些故事的写作。这样的故事是先写故事已经发生了什么,再写原因,最后写这个故事的结果。这种写法强调的是故事的戏剧性。

    3、倒叙的形式。

    就是先写结尾,然后写整个故事的情感经历,这样的方式适合大喜大悲的故事和惊险故事。

    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也代表了一种创作思路,体现了一种风格。没有一定之规,完全看作者是否能清晰把握自己的作品的脉络。

    人物性格刻画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小人物也能唱响主旋律。比如,我们台2008年在创作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30集系列广播剧《潮涌江淮》时,特意在这样主旋律的大制作中,设置了三集广播剧《傻子传奇》,展现一位颇有争议的名人——“傻子”年广九的传奇人生,演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

    “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就是一个在改革大潮中沉浮打拼、历经坎坷但又活得有声有色极具戏剧性的小人物。他出身寒微,最不缺乏的是吃苦精神;他不懂政治,只知道拼命赚钱;他目不识丁,却认为自己熟悉实践中的经济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靠炒瓜子成了百万富翁;他一生3次被邓小平点名,成为“中国第一商贩”,盛名之际,却又突然惹上官司;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里,年广九大起大落的创业历程,仿佛个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个体户们盯着他,就像盯着山上的消息树。一锅瓜子炒热了天下,你说他算不算个传奇的人儿?

    广播剧《傻子传奇》发掘主人公的传奇意味,在紧张曲折的冲突中刻画鲜明饱满的人物性格。主人公在某些方面也有欠缺和不足,比如“负荆请罪”那场戏,可以看出他的卤莽和不懂大局,但也彰显出他的憨傻质朴,他是那个年代里的很另类的英雄,他的喜怒哀乐,都带有些许温情。对于听众而言,这是好听的 基础。这部广播剧能在网上收听一度排名靠前,跟“傻子”这个小人物的鲜明性格刻画分不开。

    三、精品广播剧的两个技巧和三个注意事项

    精品广播剧写作的两个技巧: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好的剧本,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上,讲求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是在写作中要有转折,有突转,但是又非常合乎情理。剧本能做到这八个字,也就能打个七、八十分了;但大多数作品,往往不小心就写成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这是我经常提醒自己的

    2、锻炼一句话就能讲出你的剧

    一个编剧在写一个剧本的时候,锻炼一句话就能讲出你的剧。好剧是能用一句话就能讲出来的。

    比如,电影《集结号》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是谷子地要为没名、死亡的战友讨一个名声。

    广播剧《踮起脚尖》讲述人们为完成一个英雄的遗愿,费尽心思向他面临高考的女儿隐瞒了三天父亲牺牲的消息。

   《中国有个北大仓》,反映的是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漫长路程,是广播剧里鲜有表现的大农业题材。

    最近上映的电影《1942》,编剧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句话:俺娘是从哪儿来的?这就是1942,就是结尾出现的那个小女孩。

    记得有一次我们向台长汇报广播剧选题,我们准备得很充分,有9个选题,每个选题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台长当时很忙,没时间仔细看材料,他就问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一两句话,把你想写的这个剧的故事告诉我。当时我们就愣住了,满肚子话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那以后,每次向领导汇报选题的时候,我们都要事先想想,我这个选题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一两句话还必须简洁,不能有太多的定语、状语等修饰词。这样一琢磨,我们才发现也证实了这个定理:好剧是能用一句话就能讲出来的。一句话就讲出来,说明你的故事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所以,这也许是块试金石,我把这个方法说出来,大家不妨一试。

    写剧本的三大忌:

    1、写剧本变写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写剧本的目的是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场景;小说就不同,它除了写出场景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该有的。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清晰而明确的传达出信息。要求的不是复杂,而是简单,这是传播的要求,也是剧本和小说最大的区别。

    2、用对话去交待剧情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解说或叙述,除非是剧情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听众听起来就像听读剧本一样,觉得很长很闷。解说或叙述太多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掩饰戏剧化冲突的薄弱。一部优秀的剧本,叙述越少,动作感就越强,冲击力就会越大。

    3、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使故事变得复杂化,听众可能会听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一两个小时的广播剧容不了很多故事,不能太繁杂,只能有一个清晰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果不清晰,这个剧就很难有好结果。写剧本有一句格言:Simple is the best!愈简单的故事就越好。但是,简单永远是最困难的:Simple is difficult.

    四、关于改编

   “进行改编”指的是从一种媒介转变成另一种媒介。

    改编可以界定为“通过改变或调整,使之更加合宜或适应”的能力——也就是把某些事情加以修饰,从而造成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的改变,以便调整得更为适宜。

    小说和剧本的区别:

    小说: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

    剧本:表现手法以对白为主。

    二者的表现手法截然不同。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调动一切手段
    剧本:塑造人物只有靠台词和动作
    小说:人物关系可以不大讲究
    剧本:人物关系遵循三角铁律
    搭建人物关系,三角关系是铁律。所谓人物三角关系,不仅是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夫妻关系、恋人关系、情人关系,还包括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所有构成关系的关系。这些关系,应该是矛盾的、非寻常的、彼此相联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够引发和推动戏剧冲突的。比如,兄弟两个,突然出现了一个女的,俩人都爱她,兄弟就变成情敌了,人物关系就改变了,人物关系一改变,戏马上就出来了。港台编剧说,只要后妈打孩子就能卖钱,就是说人物关系不一样,不是简单的母子。

    搭好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就会一场接着一场,有趣的故事情节就会雪片般飞来,人物对白就会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所以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人物关系,是一剧之魂。

    当你改编一部小说时,没有必要对原始材料保持绝对忠实的态度,一定要使之广播化,变成用语言、音乐、音响讲述的故事。重点要在广播化上,在听觉艺术的打造和强化上下工夫。按照广播剧的特点安排情节、强化戏剧性。

    改编时,为了强化戏剧冲突,要对小说做加法或减法。或缩减、集中,或扩大、丰富。例如,四川台的15集广播剧《康巴》,根据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原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繁杂,光主要的故事线就有三条。编剧采用类型杂糅的方法,将小说中的几个人物糅合在一起,重新构建人物关系,删减较分散的情节线。这种改编使剧情线索清晰而波澜起伏,人物更加鲜明,也有了和文学原作不同的听觉美学。

    安徽台的儿童剧《举起你的右手》根据李巧妍的同名散文改编。原文只有一千多字。描述一个年轻女教师的教学故事,发表在2000年的《语文教育》杂志上。虽然故事简单、年代较远,但文中的真情打动了我们。在改编过程中我们进行充分的二度创作,编剧在完全吃透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用了它故事中最动情之处,又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调动自己对现在儿童生活、语言的积累,按照广播剧创作的规律重新组织情节,原作中好的保留下来,不足的予以丰富,没有的重新编织,增加细节描写,注重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展轨迹,设置情节的起承转合,营造全剧高潮,突出时代和地域特色,使得有矛盾的地方更突出,感人的地方更感人,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增强艺术效果。

    在主题提炼上,该剧将注意力投放在对残疾少年的心理安抚与激励上,它从战胜有形的困难中超越,将笔触深入心灵。尽管是个小切口,但故事主题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对培养未成年人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精品广播剧的新方向:故事化,通俗化

    天津的郭德刚现象给我们启示:没有不好的艺术,只有不好的产品;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这让我想起前些年,天津台的刘沙老师有一篇很精到的广播剧论文,提到一个观点,说广播剧是跛脚的艺术。乍一听这个观点,当时大家很哗然,细读她的论文才明白,她是说相对电视剧等时代显学而言,广播剧缺少丰富的表现手法,有缺憾,才奋发图强,逼迫我们把音乐音效等广播剧听觉手段发挥到极致。这和郭德刚现象有相同的意味。精品广播剧要走通俗化故事化的道路,精品的创作与市场化并不矛盾,广播剧的内容、形式、市场运作上,都有大的变革。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广播剧生存与发展探讨会上,很多同行就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广播剧通俗化”的口号。

    在这一届获奖的精品广播剧中,题材的丰富多样,主题的积极昂扬,一如既往地反映着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面貌。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题材丰富和多样的前提下,手法和叙事角度的不同,表达出了因时代的不同而带来的观念的不同。《中国有个北大》、《扁担上的影院》、《农民工司令》等农村题材作品,老题材在通俗化的故事中,加入了新的信息,也加入了时代的印迹。个人命运变迁和感情变化特别富于吸引力,展现出人性的丰富内涵。这种叙事模式使得坚硬的主旋律内容获得了个性化、人性化的柔和视角,也更容易获得听众的青睐。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