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广播剧论坛——助推广播剧事业健康发展
中广网 2013-01-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晓龙

  在中宣部组织的“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天津台实现了“八连冠”,可喜可贺。多年来,天津台始终关注广播剧的生产创作,制作生产了大量的优秀广播剧作品,积极配合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开展业务探讨,理论研究,创优评优工作,为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天津台组织承办的《2012中国广播剧发展论坛》,为广播剧从业同仁搭建起了良好的业务交流平台,专家、学者、广播剧工作者在一起,共同探讨广播剧业务,共谋广播剧发展方向。我相信,本次论坛将对未来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代表安景林会长,向天津电台为论坛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敬意和感谢!

  广播剧作为最具声音综合特征的广播文艺形式,曾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改革开放初期,广播剧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魅力,深受广大听众喜爱,按时收听广播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当年中央台在每天中午12点半,今天所谓的黄金时段,开办的“广播剧和长篇连播”栏目,收听指数,曾排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之后,位居第二。中央台老一代广播剧工作者王芝芙、刘保毅、宋鉄铮、蔡淑文、胡培奋等成为广大听众未曾谋面的,心目中的名人。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广播剧在传播先进文化,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了,娱乐方式改变了,参与互动意识增强了,文化需求增长了。社会格局的变化,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的广播模式的转型。广播既要重视社会效益,又要关注经济效益。降低成本,贴近听众,提升经济效益,成为广播阶段性的特征。为了提升影响力,贴近听众,增强实效,提高创收份额,广播从以录播方式为主体的播出模式,渐渐地走向以直播方式为主体。一时间,点播、热线、参与互动蔚然成风;坐台卖药,医疗保健,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广播经营初级阶段的特征。由于广播剧制作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广播剧逐渐地从广播文艺的主阵地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专栏化的文艺节目,如中央台开办的“今晚八点半”、“空中大舞台”、“音乐天地”、“海外乐坛”。

  2002年,中央台实施以“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2002年12月,中央台推出国内第一个类型化广播频率音乐之声,相继经济之声,文艺之声,都市之声开播。中央台改变了专业化频率综合化的节目设置,强化频率特质,淡化栏目意识,目标受众更加精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把2003年定为广播发展年。

  2004年1月1日,中国之声的开播,加快了中央台新闻节目改革的步伐。作为新闻综合频率,新闻性,贴近性,权威性,可听性等核心指标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特别是2008年,中国之声的影响空前。南方雨雪冰冻,率先反应,中国之声是风雪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首选媒体,是有关部委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汶川大地震,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区发出报道,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全国百家电台联手,百日现场直播奥运火炬传递,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史无前例;百家电台加盟,全方位直播北京奥运会,盛况空前。特殊时期,广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2007年起,中央台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为指针,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放下身段,求真务实。从管理入手,合理配置事业资源,顺应市场开拓产业,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中央台事业,产业的整体布局,实现了事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央台影响力不断提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中央台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2011年10月1日,为了促进广播剧事业的发展,中央台在旗舰频率中国之声开办了日播广播剧专栏“记录中国”;2012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设立了中央台文化发展工程,和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京剧院、广播艺术团、国家大剧院等国家艺术院团、演出院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之声每周日的黄金时段开设以“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为宗旨,内容涵盖音乐、戏剧、戏曲、曲艺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大型综艺专栏节目《中国大舞台》。11月7日,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中国大舞台》专报上批示:“开播《中国大舞台》对于弘扬优秀文化,提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影响力都发挥了很好作用,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要很好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各位嘉宾,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广播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广播文艺作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责无旁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推动广播剧健康发展,恰逢其时。

  广播剧繁荣与否其主要标志在于:有没有相对固定的创作队伍、有没有可持续的创作能力、有没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有没有广泛传颂的精品力作。实事求是地讲,今天广播剧的现状不尽人意。

  如何能把广播剧这种广播文艺形式传承下去,健康发展?如何把小众欣赏转化为大众,使广播剧真正拥有广大受众?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广播技术手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广播剧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创作出与时代同步,广大听众喜闻乐听的广播剧作品。

  只有有了稳定的受众,才能建立起传播平台,有了平台才能形成市场,有了市场才能吸引各路人才关注,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创作队伍,形成良性循环,广播剧才能健康发展。真诚期待,到会的专家、学者,为广播剧问诊把脉,共同寻求广播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