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教学互动
中广网 2011-01-18
    

潘世和(贵阳电台)

  我入广播剧这个行当特别晚,年纪也大。实际上,我们老的总编退休以后,我才开始进入这个工作。我是从2005年第一次搞广播剧,那个时候是在试探性地做,我跟我们单位的同志下乡以后,找到了一个小的题材开始做。第一次广播剧是林长风老师给我们做的。 

  广播剧刚才已经很多人都讲了,我就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主要想讲一下音乐,因为我是学音乐的,长期在交响乐队工作,也是演奏员。对于广播剧的音乐,我特别同意胡老师的想法,广播剧的音乐特别重要,因为每个地域的题材是不一样的,民族也是不一样的,表现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我2006年搞了几个广播剧,对广播剧的音乐要求就特别的严。比如说去年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那个题材,是讲我们那里的李春燕的故事,这是一个苗族的故事。从剧本到合成,再到音乐制作,我们是请胡培奋老师给我们导演的。在这部戏中,从一开场到最后的解说,始终贯穿着贵族苗州的主题歌。因为在我们那里做音乐的人是特别多的,大家都知道一个题材出来了以后,音乐是烘托整个主题的,音乐的每一段都体现了主题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广播剧的音乐,包括其他的配乐,首先都是要把主题搞清楚。 

  这部戏后来获得了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我拿奖回去以后,各个部门都觉得我们这次做的广播剧非常成功。从很多细节来说,在故事情节感人的同时,经过了音乐的烘托变得更感人了。这次我们回去以后,从我们省里的宣传部长,到市里的宣传部长已经另眼相待我老潘了,其实这也不是我的功劳,这是集体的功劳。所以我特别感谢胡老师,原本的剧本还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后来胡老师把剧本导演的非常完善。我回去以后,在我们市里因为广播剧的成功,成了我们市里的先进党员,这个很重要,我都是老头了,都已经退休了。就是因为这个剧本,把我提升了一级,我还在市里面发言了。我特别感谢我们广播剧研究会的所有的领导、老师、同事们,谢谢了。 

张晖(六安市广播电视台)

  这两天的课我听得特别认真,感觉自己就像海棉一样在尽量地吸收。这个课听下来以后,我对制作人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认识: 

  一个是时间这条线。广播剧的制作从选题的策划到制作完成,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并且贯穿始终。还有一个是主题思想是怎么呈现的,我原来的策划是表现的什么主题,在制作过程中是怎么贯彻落实的,我就是觉得有这么两个线,我就是这么体现的。 

  我们虽然做了两部戏,但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在广播剧老师和专家的指导下,拿过一个金奖,去年还拿过一个银奖。我们的条件有限,只有在领导有意图、有财力支持、有特定选题的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搏一下,做一个广播剧。所以很惭愧,没有什么可以跟大家交流的东西,谢谢! 

宋晓(沈阳文艺广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仁,你们好!作为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班当中的一员我感觉到非常容幸,本身我个人是年龄小、经验少,我绝对是晚辈、是学生。 

  2008年的时候,我参与制作的广播剧——《国歌响起》,拿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政府奖。做了一部剧,获得这么大的奖,是我没有想到的,收获不小。但是我觉得,更大的收获是因此进入到了我们广播剧的大家庭当中,我找到了归属感。 

  我在来参加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班之前,确实是有特别多的问题,曾经感觉到特别困惑。在这两天的学习、听讲的过程中,我在认真地记,还录了音,回头我要反复听,反复琢磨。因为我的很多问题,我们的专家和老师们都已经解答了,我现在唯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消化吸收并理解。 

  刚才和我的领导商量了一下,我觉得可以在这里表一表态。我们沈阳文艺广播作为广播剧制作集体中年轻的一员,我们会努力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广播剧制作人,我们也愿意为广播剧事业奉献出我们所有的精力,所有的热情,甚至是毕生的精力。 

路新玲(烟台电台音乐广播)

  我是一个有机会就要说话的人,我尽量按照饶老师说的一条线说下去。先说一下四点体会和收获:第一点看到了广播界这么多的前辈,这么有才华的老师,感觉到非常的高兴。对于广播剧,我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从我在1986年毕业开始,一直到2008年干新闻社教从没有干过广播剧。我以前认为广播剧就是电视剧的广播版,人家问我什么是广播剧,我就告诉他,你懂了什么是电视剧,你就应该懂什么叫广播剧。 

  第二点,我觉得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学到了什么叫制作人,学到了编剧、导演各个行当应该做的,我过去对我的身份也很不明确,也很模糊。因为我在干专题部主任的时候,我下面有一个文学编辑,他喜欢做一些广播剧,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就是知道定一下主题,帮他改稿子。去年我们台长把做广播剧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抓住了题目,把架构列出来,具体的情节列出来,找了一个创作人来做。我不是编剧,我也不是导演,我是干什么的我很迷惑,我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这个广播剧我是制作人,通过这个会我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第三点是一种敬佩,我过去参加的会是新闻的会、社教的会。从来没有一个专家给我们讲课,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收获特别多。而且我看到了咱们研究会编的季报,对高坦老师特别敬佩,在秘书长的带领下,研究会细致、耐心、扎实的工作态度也是我应该学习的。我本来对广播剧不是太懂,但是看了这些东西以后很受益。就像我来的时候,台长说,下次开会的时候我不能再说我不懂广播剧了,我要研究和学习,这次学习会让我受益终身,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把这次学到的东西都融入到大脑里,融入到工作中。 

车柏林(伊春电台副台长)

  首先感谢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把我们这次重要的会议安排到伊春来,感谢黑龙江广播电台把这么高规格的一个会议安排到伊春来。使我们伊春广播人通过这次会议受益匪浅。我们台过去在全省的评奖当中,也是获过奖的。借今天这个会议,我也提出一个建议。各个台做广播剧都是费了很多的心血,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了很多,但是价值怎么样,获奖拿回去之后,特别是获奖的剧怎么来利用起来,在全国的各个台都播一下。比如说福建台和云南台获奖的作品在当地播出了,在其他的地方没有播出,这样作用就没有发挥起来。我希望中广协会还是什么部门应该有一个牵头的,怎么样来方便大家,各台选节目,用很低廉的价格在当地播出,这是非常重要的。各台都有很多的时间,有的可能都卖药了。从我们台来讲,播广播剧的时间还是完全有的,要是有好的剧的话,我们就是延长广播的时间,我感觉也值。我想通过今天的会议,建议有牵头的,建立一个获奖的作品集,便于大家来选择播出。我就这么一点建议,感谢大家!  

宋丹平(河南电台)

  首先,我觉得广播剧制作人的培训研讨班办的非常及时,我确实是一个广播剧的老兵了,导演了100多部戏,1000多部集,获得了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包括蜀绣杯、丹桂杯奖,从最开始到现在干了30年了。台上坐的全是我的老朋友、老老师、老领导,我们非常熟悉,所以见了他们不说一些感谢的话,我心里都过意不去。我觉得这个班办得非常的及时,我原来是做导演的,后来台里有了一个体制的变化。我们的部以前是叫创作中心,就是以前的文艺部和技术处合在一块了,我们下面有一个广播剧组,三个编辑都退休了。再招新人的话,领导就说了,你们广播剧一年做几出戏也不用专业的了,后来我们就搬家了,棚子也没有了。现在做一些戏就是要求助于黑龙江台了。现在我制作广播剧第一步是选材,选材以后我觉得可以了,就打报告要经费,给台里的领导,尤其是宣传部的文艺处打报告说我需要多少钱,他们批了以后,才可以确定编剧,和编剧商量从哪方面入手,怎么写。再以后,剧本就开始修改,一稿、两稿到最后的剧本完成,完成了以后还要请专家审稿,专家给看一下提一下意见,就完成了本子。完成了本子以后才进入了导演的程序,才开始制作、选演员、录制完成。到最后听一下大家的意见,修改再送去,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我现在觉得奇怪了,我以前负责导演就可以了,现在事都是我的了,我都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定位了。就在这个时候,咱们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召开了制作人培训研讨班,各位老师的发言和讲话非常好,把我的这一套工作给总结了,我就是制作人,我很高兴,终于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了。回去好交代了,我是制作人,找到定位了,来到这里感觉挺亲切。 

  另外,很感谢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的同志们,我和王波、王锐,包括李山导演都合作过,这个团队非常好,不仅硬件好,软件也好,人也很好,一个个都非常够哥们。我跟胡导的意见一样,我也特别的羡慕他们。真的是太好了。要是全国的广播电台都这么重视广播剧,何必犯愁咱们干不过电视剧。

傅长春(辽宁台) 

  我们台合并了,现在叫辽宁广播电视台,我不太善于在这种场合讲话。我这次见到我特别尊敬的胡老师,她一直是我最敬佩的偶像,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听过她导演的一个非常好听的广播剧,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后来我1985年到了电台,我是广播剧的老兵,我这次还是犹犹豫豫来的,后来听了心灵的召唤,我来了。因为很多年没有参加广播剧的活动了,我1985年到了电台就在广播剧组,我们当时辽宁台的广播剧刚好是鼎盛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台制作的17集连续剧《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了1986年全国丹桂杯大奖赛的大奖。1988年我们辽宁台特别荣幸,那年我们把上海台给自己准备的大奖拿来了,那个时候是白玉兰杯大奖赛,就设了一个大奖。评委所有的人都是上海人,最后把票投给我们台了。因为这个事省里面还给我们开了一个会,觉得在上海拿一个大奖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领导思考的。我想咱们广播剧对中国广播队伍的影响力还有对整个队伍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的重要的。我在这里现身说法,我后来有很多作品,不知不觉地运用了广播剧的构思和元素。大家都知道,广播剧是广播文艺的最高境界,所有声音的手段都在广播剧里面,涵盖了所有的东西。后来我在创作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地运用广播剧的东西来指导我创作,我觉得我是受益匪浅的,好多的专家可能听过我的节目。后来我做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朗朗世界为你喝彩》、《打开一片被遗忘的天空》、《张纯如的书》、《三本日记》等等,我总结了一下,当时我在选题的时候和广播剧选材是一样的,关注现实,关照历史,特别要注意人文关怀,使你的作品有思想性有厚度,让人听了心灵可以受到启迪,在构思节目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声音,是立体的思维,首先我想到的是人物化的演播,我的音乐有没有空间,你在创作的时候,就给音响、音乐留有空间。我觉得这些基本功都是广播剧培养我的。那个时候我们辽宁台每个月都要生产2~3部广播剧,我算了一下,从1985年到1991年,我们差不多生产有几百部集古今中外题材的广播剧,这些帮助我打实了基本功。后来我有很多节目获奖,非常感谢广播剧。在这里我要再一次感谢我青年时代的朋友王锐和王波,我们当时都是一起搞广播剧起家的。我们台做专题类的节目,台里面不会给很多钱。通常都是王锐给我打折,棚费也收的很少。 

  我现在是在节目购销中心负责买长书。其实现在外面的制作公司有一种叫小说剧,要我看就是加了一点音响音乐,要是我们电台的人做是非常好的。为什么现在这个事做不起来,就是领导考虑的问题,如何把广播剧中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广播在转轨的时候,车转的太快了,咱们原来广播剧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没有传下来,我觉得这杆旗应该由广播剧研究会扛下去,把这个事在全国的电台呼吁一下。 

李兰萍(常州电台)

  我做广播剧10年,拿了两个全国的“五个一”奖,对我自己来说,还可以,也不是太坏,也不是很好。能有这点成绩,我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尤其是我们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对我们的关照,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我对胡培奋老师非常敬佩,她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和黑龙江台的王波和王锐也都有很好的合作,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我在这里非常的感谢,为什么感谢呢,因为今年以后我可能就不一定每年都和大家见面了,跟大家来告别,这个是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第三个意思,我干了10年的广播剧才知道,今天我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了,我是一个广播剧的制作人!此刻我的心情是挺复杂的,我现在到了临界点了,我今后到底干什么事,我请大家帮我做一个抉择,是做广播剧还是做别的。我跟杨海燕老师在车上聊天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里来了,我看到了大家,我就看到了我自己。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离开这一天是真正的到了,其实我很舍不得。

唐同炎(广东台) 

  我的广播剧资历也是在1997年开始的。在97、98年以后,我们广东电台的广播剧其实就是我们几个人做的,到后来就是我一个人在那里操作。所有的流程丛台和孙老师说的那些我都做过,但是我怎么都找不到我的位置,即使到现在我还不可以像李兰萍那样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广播剧制作人。因为我觉得我还没有到这个份,因为我听了邵军的22个要点,我就知道我永远也做不了这个广播剧制作人。我昨天写了一下作业,就是应该怎样才能是一个广播剧制作人。 

  我现在说几条,看一下大家有没有同感。我觉得做广播剧制作人,你的位置决定了你的信息量,你的资金的调拨、筹划程度。如果像我这样,永远是一个广播剧的组长,一个科级干部,你永远当不好制作人,因为你没有这个信息量,没有资金的调拨权,就更不要像丛台说的,你回去拿下领导。不好意思,我做不到这个,我觉得大家与其拿下领导不如自己当领导。只要你可以当领导,至少像王老师和李老师这两个总编室主任,刘老师也是当上了总编室主任了,这样你就可以迈开广播剧制作人的第一步了。这是我的一孔之见,是根据我的体会总结的,可能有偏颇之处。 

  第二步来说,广播剧制作人是要没有什么杂务缠身,比如说我,我既是广播剧的组长,还是策划组的编辑,领导就觉得这个就是您要干的了,我必须完成这个任务。邵军说他有10%的精力做广播剧,我觉得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因为他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台长。像我这样的话,也就是11%~15%,因为我大量的精力要处理一些小问题,包括隔3~5个星期就要导播一个星期,还要写广播意见。所以做广播剧制作人要没有杂务缠身才可以,否则的话,你就很难有时间琢磨题材。 

  第三个,做广播剧制作人,你要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如果你没有这个时间,你就不可能老是天天上网看一下有什么好的题材记下来,或者是留心一下社会。像刚才邵军说的,首先是要选题方向,再就是具体选题,接下来是采访调研,这个是需要很多时间的,要有时间才可以做广播剧制作人。 

  广播剧已经有60年了,我现在56岁,我基本上可以跟广播剧是同龄人了。一个甲子轮回60秋,中国的广播剧马上要开始下一个甲子了,命运如何,只能留着年轻的一辈在那里上下求索。但是我自己认为,我们尽自己的人力,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就是我们最好的行动。

沙云鹏(呼伦贝尔台) 

  我是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广播电台文艺部的沙云鹏。呼伦贝尔是内蒙古的12个蒙市之一,是地级市,位于内蒙古的最东部,和黑龙江接壤的一个市,这个市的面积是很大的,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和江苏两省的总合,据统计是目前世界上土地面的最大的地级市。 

  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们觉得呼伦贝尔广播剧制作方面同兄弟电台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1996年进入电台,2004年到文艺部工作。有幸的是到文艺部工作以后,我们台正好接连做了3部广播剧。因为是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是地区、地方和民族题材,我们做了一部《海兰察》,海兰察是清朝乾隆年间鄂温克族的著名将领,他参加过大小金川的平叛,挺有名,被视为民族英雄。另外我们做过《乔玉芳》,乔玉芳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带领牧民集体经济搞的很好。另外还做了一个《最后的狩猎部落》,这是反应鄂温克猎民生活的,他们在山上以驯养驯鹿为生,在2003年全部搬迁,全部实现定居。这三部广播剧在我们自治区的评奖当中都拿到了好成绩,政府的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艺术创作奖都拿到了。在全国来讲,我们通过市地州盟选送的节目也获得了成绩。三部当中,有两部在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中也获得了奖项,《乔玉芳》获得了研究会的银奖,《最后的狩猎部落》获得了铜奖。 

  上面谈的是我们台广播剧的制作情况,跟大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没有更好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只是台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参加了这三部广播剧的所有制作流程。我细数一下,我参加了这个剧的文学编辑工作,参加过监制工作,参加过副导演的工作,参加过实地采风的工作,也参加过现场录制的工作。当然不是主要演员,是群众演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明白,原来领导早就把我当制作人使用了,只不过那时概念不太清楚。不过跟咱们这些真正的制作人比起来,我感觉差距太大了。包括协调领导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统筹基金的能力,这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参加了这次培训,我给自己找到了准确的定位,下一步我就知道怎么做了。我把我们台下一步制作广播剧的意向和大家汇报一下,也算做一下交流。如果在座的领导和专家认可,就算我完成作业了。 

  从今年开始,我们的地方宣传部非常重视精品创作,也提出了要打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广播剧这个项目也就落到了我们电台,我们的台长也非常的重视,也做了一些努力。我原来打算做的也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呼伦贝尔成吉思汗镇有一个朝鲜妇女,她收养了9个孤儿,事迹是非常感人的。这中间她和家人、亲人、自己的亲生儿女之间都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她的事迹也非常的感人,还当选了我们自治区的道德模范。我们给她做了一个广播社教的专题节目,这个节目的影响很大,曾经在人民大会堂播放过,以后被韩国知道了,又把她的节目拿到韩国播放。原来她收养的孩子都属于黑户,后来全部都落了户口,真的是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我们想要是把这个做成广播剧一定很感人。后来征求过孙老师的意见,说内蒙古在1997年的时候做过类似题材的广播剧,是收养上海的孤儿的,之间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主旋律,获过奖。使得我们再做这个剧的时候就有顾虑了,怎么内蒙古送上来的作品全是这样的。 

  曾经也想过,明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打算做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因为我们满洲里口岸有一个边界线,历史上起过特定的作用,但是也怕和同类型的电视剧起冲突。最近我们又想到一个题材,就是我们那里有一个上访老户,年年上访,成了上访专业户,后来当地政府通过对干部的调整,新的干部上岗了转变了机关工作作风,以人为本,为群众办实事。使这个专业上访户转变了,他不但不上访了,而且还劝阻其他人上访。昨天听孙老师讲课说,这个又很危险,也不是很提倡的,我又感觉到信心不太足了。 

  通过这次听课我真的收获不少,一个是定位了,另外是我们台的精品打造的工作,从选材、编导、剧本包括研讨各个方面还要广泛的征求各个老师的意见。希望到时候包括兄弟电台,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如果我们取得了成绩,一定不会忘记大家。我想不管下一步怎么样,在以后的广播剧制作方面,我们会倾注力量,为广播剧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建华(宁夏交通广播)

  非常感谢广播剧的领导、专家还有广播剧制作的同仁!接到培训班通知之后,首先领导觉得“制作”在我们那里就是技术人员。结果来了以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通过专家的解释和大家的讨论以后,脑子也逐渐清晰了。原来广播剧制作人是从选题到策划到最后完成的领军人物,我特别要感谢一下咱们广播剧专家组的老专家在2007年的时候,给宁夏广播电台广播剧一个金奖,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所以我们现在的广播剧制作已经930多期了,每个星期制作5期。当时我记得何老师给了一个评语就是“做身边人,讲身边事,把广播剧常态化。”所以我特别感激,我代表宁夏的听众感谢各位专家。 

  参加这次广播剧制作人研讨会,我觉得机会非常难得,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广播剧制作人研讨会。我有点感想,通过这几天的研讨,我觉得无形当中我的心里也感觉到特别的羡慕,尤其是羡慕龙脉广播剧制作中心,羡慕这些老师可以从容的制作广播剧,我们没有那个时间,我们一个星期5期,不要说写本子,就是商讨都没有时间。我们是无剧本创作,说实在的,当时糊里糊涂地做第一期节目就是觉得好玩,看电视的时候觉得人家广东或者是香港制作电视剧,几个哥们坐在那里侃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在那里排练,我们就借鉴了这个。我们的定位是方言、情景、广播戏剧。当时在座的都是主持人,语言方面和模仿能力都是特别有天赋的,就这么搭起了一个班子。后来没想到做成了宁夏的品牌了,而且还出了两套光盘,搬上了电视。电视剧是李琦导演的,可能是做了40集花了120万,结果出来以后被宁夏的观众给骂惨了。说根本不是我们广播剧的风格,我们广播剧的哥是以出租车夫妻俩的所见所闻以及生活状态展现出来的。我们之所以好听,就是把所有的情景都展现出来了,中间叙述的事情是非常少的,而且展现的是宁夏的方言,离老百姓非常近,所以老百姓特别喜欢。现在有很多单位都慕名找我们来,自己的单位要宣传什么,想让我们宣传一下。以至于宁夏的煤矿还有特别大的企业都来找我们做广播剧,我觉得这个是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 

  其实我们最初就是几个有想法的哥们,几个会点方言有点才艺的人组成了这么一个小班子,现在做来做去做大了,刚开始做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叫广播剧。通过每次的年会,通过研讨,通过这次培训班的讲解,各位专家和同仁讲的都非常好,使我心里逐渐清晰了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以及广播剧制作。 

  我特别敬佩的人——胡培奋导演,讲了音乐的运用,我觉得获益匪浅。我现在心里有一个比喻,不知道是不是恰当:做精品广播剧的前辈像正规军一样,要不就是不打仗,打起来就是一个漂亮仗,能有获奖的机会。我们这些人天天就像游击队一样,天天拿着枪在打,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这样比喻也不知道是不是贴切。我们的创作当中还是运用了一些曲艺的表现手法,包括我们的技术制作杨小惠她也特别有灵气,有的时候敲打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无形的舞台,我觉得这是我们广播剧的特别之处,也是优势。好多人听完了我们的剧以后,表扬小杨,在节目中给我们画像。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人物,电视剧就不再感兴趣,一看就知道了他就是他。以至于人家请我们出去演小品和演节目,扫地的都去看一下。所以听众普遍认同,听我们的广播剧,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广播剧这么受欢迎,尤其是在宁夏四个频率都想做,都不敢做的原因,因为我们先入为主了。

王海荣(江苏电台文艺部) 

  我是第一次参加广播剧的会议,江苏台这些年发展的还是比较不错的,在广播剧这一块一直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就我本人来说,我是比较惭愧的,我第一次参加广播剧的会议,这次我是被扫盲。我觉得比较幸运的是,在一张白纸上,理论上我可以画最好的图画,很幸运的是,这张白纸第一次被各位大师点染了一下,我真的是受益匪浅,起点很高。 

  “受益匪浅”在很多的时候有的人是把这个当客套话来讲的,我真的是一种感受。我觉得我回去消化的压力很大,因为吸收的内容太多了。 

  广播剧艺术是一个殿堂,我这一次有幸一窥艺术殿堂的堂貌。我本人没有参加过广播剧的制作。以前我们江苏台的音频制作部主任做过广播剧,我是旁观者,我没有进入到整个创作流程中去。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可能要学编剧和导演,很难,但是我知道了有一个制作人的身份出现了,我可以往这方面去努力一下。 

  我这次来了以后,非常的幸运,遇到了全国广播剧界的大师,还有各地来的风云人物,这为我们广播剧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其实这两天也是在交流。王波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提到了黑龙江台在半夜里开了一个栏目,播出广播剧。因为我们的部门里面有一个文艺台,一个故事台,其实我们都可以播出广播剧,我听了以后,也觉得有一些时间段还是可以拿出来用在广播剧这一块的。 

  昨天我已经开始在寻求广播剧的节目源,我们也愿意花一些钱,只要不是非常贵,并且我们愿意安排专门的时间来播出。 

  另外,我们江苏电台这两年也下决心做一些比较好的剧目,但是那个主要是为了冲击一下大奖,我们和胡导今后是会做一些合作的,我个人的想法是想在市场上做一些尝试。 

  我们一直都想做情景广播剧,刚才李建华老师提到了他们做出来的品牌,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之前做了很多广播活动,很多项目,我们利用新闻的手法来做一些新闻的炒作。我们的王锐导演提到了让大家做公关炒作,他说的重点是对业内的和对上的,要引起领导和各个专家方面的重视。 

  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掉转一个方向的,比如说我们江苏台的《非诚勿扰》这样一个栏目,我不知道在外地是怎么样,在我们南京本地,江苏本地的报纸经常有几个版面登,要不就是头条,要不就是带照片的新闻炒作。我觉得我们也是可以利用这些方式来尝试做一些面向大众的新闻炒作和公关行动,把市场上面比较好的,从选题材到选演员,从新闻价值的提炼,从所有的新闻推广的媒体的组合,我们来看一下,怎么来把它真正的推到主流大众面前,让主流大众喜欢和关注广播剧。我们有一个想法,把好的面向市场的广播剧做出火爆的感觉,这样可能对我们整个广播剧的发展做出一点尝试,或许会带来一些比较好的效果。 

杨馨(武汉台)

  我是来自武汉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率的杨馨。我这次来到制作人的研讨会培训班感觉到很高兴,来之前我一脸的茫然,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来,来了以后我真的感觉到我们台的领导对广播剧的重视。看起来他们把我派过来,是想让我做一个广播剧的制作人,我和广播剧的缘分从2000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棒,从导演到编辑到音乐编辑到后期的编辑制作我都涉及过。但是参加了这个以后,我真的非常的沮丧,我和大家的差距实在是太远了,广播剧的奖项,我们几乎都得过。就是没有得到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为什么没有得到,在听了各位专家还有同行精英的介绍之后才知道广播剧制作人是这么运作的。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加强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寻找资金、统筹资金的能力,社会交流,以及与领导交流的能力,同时与导演、编剧各方面的接触还是有发展空间的。所以在这里想向各位专家和老师表态,回去以后我会把广播剧制作人作为我发展的方向。

吴晓霞(石狮台) 

  去年我台获得了一个政府奖,给我的压力是很大的。我想了一下,我们那边跟台湾做了很多的动漫基地,我现在想能不能把广播剧做好了,找动漫基地把广播剧和动漫连续剧来一起播。这次我们跟台湾合作的一个32级的系列剧《孙悟空》已经做好了,比较粗糙,还没有给我们的专家过目,先尝试了一下,里面原创的歌曲有50首,这次是尝试一下,这个也是想做电视的。我们动漫基地做出来的《小牛向前冲》也是我们制作的,我们的资源是比较多的。 

  我自己不是做广播剧的,我们的台播了也才5年的时间,我只能和别人来合作。这个要是做好了,到时候给大家听一下。这次开会之后我会好好的学习,我也会好好的努力,上次我很幸运,有秘书长的帮助还有很多人的帮助我们的《天若有情》获得了政府奖,我真的想拿一个五个一工程奖。所以我回去要好好的努力,要写一个好的作品,我的目标还是“五个一工程”奖。

责编:李奕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