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锻炼制作人 学习两条腿走路 ——邵 军
中广网 2011-01-18
    

  我做广播剧应该是一个新兵,也才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所以我就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一说制作人尝试两条腿走路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开始,我老是这么设想,应该做一种雅俗共赏的、既能适应市场又能创优的广播剧。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想法不太现实,最近我刚给中国广播报写了个几百字的小短文,题目就是《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怎么兼得?这话是从孟子那来的,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不是说绝对不可以兼得,而是说你在什么条件下要取舍什么,所以我觉得精品剧、市场剧实际上有不同的侧重,实践中也是把它们分开来进行考虑,考虑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大概这四年左右的时间,在我的策划组织下,为两届“五个一”做了精品剧9部,34集,有3部获得的“五个一工程”奖,一部获得广播影视大奖,还有一部获得广播剧研究会的专家奖一等奖,还有三部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剧实际上我们没送评任何奖项。 

  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适应市场的广播剧,我们和龙脉影艺合作,做的情景系列喜剧《夫妻过招》,已经做了200集,现在正在创作第300集,这个剧本目前卖到二十几个电台,有的电视台、电影学院正与我们谈购买版权改编电视剧等事宜;我们还做了一个34集的剧——《全是爱》,另有一个《史上第一混乱》也是计划做200集,目前完成了100集,创作完成了150集。作为制作人,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精品剧创作思路和步骤 

  精品剧怎么考虑?对制作人有什么要求? 

  第一,制作人应该是一个杂家,你不是导演,但是你应该有一定的导演知识,对于他们的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你不是编剧,但是对编剧的工作方式、手法以及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还包括其他各个方面,比如说和各种人打交道,因为这个对制作人来讲,实际是工作的很大部分,都是在协调。你得有跨界的知识基础,不懂的要去学,这是一个基础。 

  第二,如何协调领导,也是我们制作精品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可能有的同事要问,怎么协调领导?领导说什么是什么。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各级领导角度不一样,在我们做广播剧中,我们有一个和宣传部领导沟通的问题,和广播电视局沟通协调的问题,还有和我们总台的领导沟通协调的问题,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市委宣传部,领导换了。有的领导特别仔细,整天让我们报方案,找我们研究很细致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领导,那就需要一种特别的方式与他沟通,因为他虽然谈那么细致的问题,实际上他不可能了解很多很细,协调是很重要的。我们上届为“五个一”制作的时候,领导告诉我:“我不懂,反正你必须给我拿奖,你需要什么支持你说话。”所以对不同的领导,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要知道这个戏最终还是制作人负责任,如果说这个戏拿不到奖,宣传部还是找你算账。所以说对他们的意见说得对的执行,说得不对的要很艺术地跟他解释,使他认识到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当然你还要主动汇报,我们的进度到哪儿,我们怎么做的,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三,协调经费问题。我们都知道,手中有钱才能心中不慌,捉襟见肘的时候是很艰难的,当然钱多有钱多的作法,钱少有钱少的作法,怎么去争取这个钱,也是需要领导理解的,要让领导知道广播剧也是需要钱的。你不要不说,不说是你的责任,领导给不给是领导的问题,但是制作人这个工作要做到。有了钱你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协调资金是一个方面。 

  第四,协调编剧导演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前面几位老师都谈及此话题,我就不重复了。 

  第五,作为制作人,你要了解导演的工作方式、编剧的工作方式、制作团队的整个工作方式。但是你不要去代替编剧,也不要代替导演。你和他们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你要记住,负责任的可是你,这是我在合作中的一个原则。在合作中,我和这些编剧、导演,最后都成了好朋友。我这个人可能比较温和,但是比较坚持意见。在沟通过程当中,遵循“导演的工作就是导演的工作,编剧的工作就是编剧的工作”这一原则。我可以提各种意见,思路上这些意见、细节的东西,更多的应该让编剧、导演来产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完成。这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另外对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你必须有预见性,因为好多问题一旦产生了以后再回过头来做比较困难。 

  在这我举一个例子,上一届我们做了一个《代表中国》的广播剧,这个剧是在完成了剧本后与龙脉影视公司合作的,由王波担任导演。在第一次排练的时候,我也到现场一块谈,这样非常好,当时排练录音都非常有激情,但是这个剧录出来后,我们经过讨论研究,经过征求各方面意见,就做了一个彻底的大改变。当这个改变再拿回去,我和王波又进行了几次沟通,包括稿子的传递等问题,当一件事情重复太多次的时候就没有激情了,我当时就感觉这是一个问题,我从导演那感觉到,我相信到了演员那更有这个问题。虽然当时特别忙,我还是请导演安排在周六周日,我飞过来,发现果然有这个问题,别说他们,我都有这个问题,磨了两遍激情就少了一些。现场成为一个动员会,最后说得大家又重新产生了这种激情,这个剧第二次做得就更好了。当然第一次的问题主要不是导演和录音过程制作当中的问题,主要是剧本的问题,虽然这个剧的导演过程做了很多修改,但是导演毕竟不敢做大幅度改动,所以最后要制作人下决心做颠覆性的修改。重做了以后,这个剧获得上一届的“五个一”第一名。如果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录出来再改一次,那就很难了。所以说制作人要做好制作人本身的工作,决策性的工作,要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第六,就是要善于总结。每一部剧完成以后都要认真总结出现的问题,这对下一部剧是有好处的。 

  我举一个例子,《代表中国》中有一个演员,我跟王波讨论过,故事发生在东北,有张学良,所以大部分演员有东北腔,但是有一个角色不应该有东北口音,这个演员有东北腔调,改了一次,王波跟我说没问题了,这个演员讲普通话了,我听头一次的时候,觉得还是有,但我多听几次也习惯了,所以我就放弃了。虽然这个剧最后大家都反映很好,没有人追究这个细节,但我觉得这还是一个问题,这个事我就记下来了,在后来的一些剧中就有经验了。比如说在前年,我们又做了一部反映北京地区农村改革开放的剧。我还是选定与王波的团队合作,因为我要做的剧多,得分配剧目。这次录音我就选择在北京,因为事发生在北京,我心里有数,再怎么说你的演员普通话行,他也出不来北京的味。所以把王波请到北京,前期录音在北京,然后他拿回去做后期制作。这就保证了这部剧有一定的北京风味,这是前一部剧的教训为后一部剧提供了经验。少犯错,更要避免重复犯错。 

  第七,一个精品剧从开始到最后大约有多少个环节,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概有22个步骤。这是我个人的工作方法,大家可以讨论,不一定对。 

  第1个步骤就是选题的方向,我指的是精品剧本。我确定选题的方向可能跟别人不一样,我是从概念出发。什么叫从概念出发,因为我是做广播的,做广播,受众为关注焦点,首先要满足听众,精品的广播剧当然要满足听众。我们为“五个一”创作,也要先从中宣部宣传的需要出发,所以我从概念出发。 

  我们先不说什么题材,先说什么方向。2007年时,奥运可能是一个方向、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60周年这都应该是方向,那个时期非常强调民生,民生应该是一个方向,“残奥”好像也是一个题材方向。我们当时总结了大概5个方向,围绕这5个方向出现了19个选题。对这些选题,我采取“先堆再筛”的方法,为什么?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容易遗漏。不少人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常常是脑子里火花一闪就冒出一个选题,但是这个选题在你这个地区、省里是不是最好的选题,会不会有更好的选题,就不能确定了。为了能把最好的选题放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内,应先有选题方向。 

  第2步,寻找选题。顺着方向寻找选题的时候,我觉得既需要激情又需要冷静,作为制作人来讲,你既要有艺术家的激情,有了才可能有发现;又需要现实的冷静。你完全投入有的时候会有排它性,在这个阶段还是需要“广种薄收”,所以寻找选题应该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像发现《京城第一家》的选题,特别让我激动。比如说改革开放30周年的题材,那我们得先列个表,什么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重大的事件,当时在我们的视野中是一个必须要选择的。第二个我认为地域性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你是给某某省或者某某市宣传部做的,你表现本地域的重大题材,那还是和领导的想法一致的,所以我觉得为“五个一”选题材还是要从这个角度考虑,当然实在没有再从别的角度考虑。我们先列北京市有什么事,在列表的时候我们发现北京市的城市改革,是从工商业的改革开始的。其实它是很重要的改革,相当于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与12个农民签血书的改革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在城市发生。这是当年引起那么大争论的原因所在,所以发现这个题材后我们很兴奋。当时是星期五快下班的时候我们越讨论越兴奋,然后开车就去找这个饭馆,第一回还没找到,后来发现是在侧面的一个小胡同。但是,有激情同时要保持冷静,这可以是一个题材,但是其它的题材也不应该放弃。制作人,要能够从中论证出最好的题材。 

  第3步,采访调研,搜集素材。我认为,制作人制作的剧有多种形式,比如说有改编的剧,有原创的剧。作为重大的创优题材,我觉得首选是原创的,第二选改编的。原创的剧能不能成立,首先要进行一些采访,一些调研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制作人,第一手的采访都是我们自己先进行。我们觉得它可行,这个题材能反映重大背景,有故事、能形成戏剧冲突,甚至我都可以给编剧讲一遍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 

  第4步,论证选题。这个阶段我们是小范围的,制作人员加上一些领导一起论证这个题材行不行。 

  第5步,如果说这个选题能够成立了,我们开始选择编剧和导演。因为我事先做过研究,我知道这些编剧中谁擅长什么,包括创作的习惯,当然有些是听说的,有些编剧到现在我也还没有用过,但是他在我视野之中。比如说某某导演很难跟人合作,这也在我的记录当中。某某编剧就是不爱改稿子,那我跟他谈话的时候,这个话要说在前面,你到时候必须得给我们改稿子等等,根据不同的编剧来设定你的沟通方式。选择编剧,选择最适合的编剧,选择最适合的导演,包括还有编剧的二选,导演的二选。因为有的时候,时间限制你不可能请到第一选择的导演。到了后面选择演员也有这样的问题,可能档期不行,所以要有备选。有了编剧以后,就要讨论这个故事,先得讨论,这个过程不怕慢不怕长,请编剧吃饭、喝喝茶,多谈一些制作人的意见和编剧的想法碰撞、统一,比剧本出来再谈好,最后还要和编剧签约。 

  第6步,经费支出安排。经费支出的安排,也不是钱越省越好,是合适最好,重点项目要重点投入,非重点的项目就应该有非重点的投入。要有计划,留有余地。我个人认为,二次修改对于编剧我们还是要付钱的,因为有时不是人家剧本有问题,是从你的角度要求修改。 

  第7步,出剧本,编剧的过程就省略了。 

  第8步,讨论剧本。要讨论修改剧本,包括征求一些意见。 

  第9步,就是出第2版剧本,我认为创优的作品最少要出三稿。所以第2稿剧本出来以后,再进行修改。上届“五个一”,我们做了7部剧,这7部剧最少的剧本是5稿,最多的是11稿,当然也有越改越坏的,那11稿虽然后来做出来也得了奖,很多人也说不错,但我认为它改得还不如最初。就是觉得方向不对了,因为当时我的工作情况,只能拿出10%的时间做广播剧的事,所以有些在方向把握上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最少也得三稿才能到制作的阶段。 

  第10步,出三稿剧本。当然这个过程还可能更长,直到满意为止。很多剧就死在这个阶段,这也比剧录出来再枪毙成本要低。 

  第11步,确定导演和制作团队。当然导演在之前确定是更好的,有时候条件不允许。 

  第12步,与导演讨论主要的演员及制作关键。比如说使用什么样的主要演员,我觉得制作人必须参与意见,必须商讨,导演要说明再创作思路、处理手法、创新点、高潮设计、选择主要演员的想法、主要的音乐制作等。这些制作人都要有数,不是说这些部分交给导演就完了,要和导演有充分的沟通。你要有充分的理由使导演和你同样认为这部剧是最重要的,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才存在。 

  这个讨论还要包括讨论剧本,还有剧中的一些关键点,那就是刚才饶老师说的一些高潮大概在什么地方,这些讨论都是需要的。 

  第13步,前期录音。 

  第14步,后期制作。 

  第15步,播出前营销宣传。 

  第16步,播出。 

  第17步,播出之后,收集听众的意见、专家的意见、领导的意见、包括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再次修改。 

  第18步,包括剧本、导演的修改,然后再次录音制作。 

  第19步,出成品。我们认为这个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品出现了。 

  第20步,宣传推广。 

  第21步,正式播出。 

  第22步,送评准备。包括你的表怎么写,你的资料怎么准备。这个阶段容易犯低级错误。包括相关的文章、各种收听的数据等等资料,提供给评委会。 

  一个创优的精品剧项目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流程,可能还有漏掉的,我的工作基本上是按这个流程进行操作,运用项目化管理,通过对22个步骤过程的控制,包括时间的控制,达到对质量的控制。 

  二、市场剧的尝试 

  时间关系,我简单说市场剧的思路。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一是从收听市场来选择。必须要优先考虑收听的效果如何来创作剧本。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版权的问题,因为市场剧未来可能有其他的创收方式,如果版权不处理好,后患无穷,所以这是第一个要处理的问题。 

  第二个要突破的很重要的一项是控制成本。成本下不来,没有可延续性,你也不可能做出那么多剧,适应市场的剧和创优的剧截然不同。创优的剧,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越短越好;适合市场的剧,如果你能做到的话,越长越好。我们做的创优的7部剧最长的6集,最短的3集。好几个剧,本来是3集最后做成了4集,为什么缩不下来,这说明在创作过程中存在问题,那些枝节的东西还是太多了。广播剧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形式很单一,它只有靠声音的三要素来表现,没有其他的手段,像电视剧闪回,很快的就过去了,广播剧在起承转合过程中要叙述,那个叙述的东西往往又不好听,又占时间,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反复考虑如何把它压缩。在叙述一个真实事件的时候,第一遍录出来应当保证是真实事件的延续,按照时间的延续。第二遍挪动、集中,第三遍开始砍掉一些枝节的东西,第四遍可能才注意到高潮点怎么设计,细节怎么通过声音表现。所以我觉得为什么要改那么多遍稿,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看剧本很好,出来以后可能表现中有很多问题,这就是把文字的东西变成声音的东西的一个过程;也有这种情况:文字上看起来一般,出来效果很好。因为这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给导演充分创作的空间,就有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好。 

  当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也包括一些细节的提炼。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京城第一家》第一版录出来后虽然有很多的好评,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够劲。在该要人眼泪的时候,最多只能到了眼圈发红,还不够,这些细节怎么办,我们跟编剧导演坐下来讨论,在我们采访过程中,老两口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们当时的被子里放的都不是棉花,是工厂捡的破布。后来我们觉得这个能煽情能让人掉眼泪,就把它用在一个情节中。工商所的所长去家访的时候,看到人家家里这样的一个情况,才坚定了他支持成立这个小饭馆的信心。所以对他思想的变化,变得很坚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必须要用细节来表现。当时说,盖的被子里都是布这个还不行,要用广播的手段,最后我们在和编剧、导演讨论的过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细节,在激动中把被子撕开了让所长看,这个效果出来真是催人泪下。讨论时就要求导演要让他撕完有停顿,然后才说话,这样的效果才能使人们的眼泪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但是它对人物的性格,人物思想进步过程的刻画非常重要。我们广播没有别的手段,这些是我们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所达到的,精品就是磨出来的。 

  再说回市场剧,控制成本越长越好,因为只有成本降低了才可能长,长了才能养成收听习惯,才能形成影响力,才能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个,市场剧应该分季进行,第一季、第二季。第一季,我做出来投入市场播出,收听效果好,我就做第二季,市场反响不好,就停。我们目前确定的100集,现在我们觉得思路上100集一季太长,应该以一个月播出为准,天天播,30天为一季,应该一季一季延续下去,好继续做,像美国的电视剧,一做可以做十几年,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思路适合市场的需要。 

  第四个就是改编剧、原创剧也是我们这两年慢慢发现的问题,其副产品是不一样的。改编剧比较简单,原创剧比较费劲,但是,它的盈利方式可能不一样。原创剧更多。 

  它们有哪些副产品呢?这在创作之初就应考虑,剧做好了,卖给各台,相当于分摊成本。第二个是音像制品、电视剧本、动漫都可以进行考虑、设计以适合市场的需求。有电视剧导演希望购买我们的《夫妻过招》剧,这是在同他们的谈判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第五个是打造一个品牌,市场剧要考虑打造品牌,比如说《夫妻过招》就是考虑了产品的品牌。 

  作为制作人,这几年的工作颇有些心得,谈出来与大家交流,共同切磋,希望对大家能有些帮助。

责编:李奕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