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制作人如何协助导演去完成二度创作 ——胡培奋
中广网 2011-01-04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上午的四位老师的讲课,非常精彩,我就觉得我的发言有一些多余了,但是,高坦秘书长给我这个任务不完成也不行,所以就赶鸭子上架吧。 

  关于广播剧导演的主要任务,丛台已经讲了许多,非常的系统,非常明了。我主要是从导演的角度来谈一谈制作人如何协助导演去完成广播剧的二度创作。我1998年退休之后除了给中央台做少量的参赛节目之外,陆续和兄弟台合作了几十部广播剧,接触了一些制作人。虽然每个台的情况不同,每部戏的题材风格不同,每个制作人的思想、政策各方面的修养水平也不同,但是他们都各有所长,以自己的方式来协助导演完成了作品的二度创造。今天我就以导演的角度来谈谈和这些兄弟台的制作人在合作过程中的一点感受和要求。 

  (一)制作人要给导演充分的二度创作的时间,才能保证作品的艺术质量。为什么呢?我把导演要做的工作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一个导演把文学剧本通过二度创作变成声音的艺术需要做一系列的功课,也就是导演的案头工作。这个案头工作做好了才能进录音棚。 

  ①导演要通过反复阅读剧本,理解分析剧本的主题思想,才能够准确的解释剧本,才能够确定用哪些手段,怎么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所以反复阅读剧本是要花时间的。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第一面看他很好、很漂亮,身材也很好,但是没有听他说话,也没有了解他的思想和性格,那么就不能说你了解这个人。导演读剧本也是如此,只有反复阅读,看很多遍,才能真正吃透剧中的每个细节,深刻理解剧中每个人物的性格,人物关系,每场戏的规定情景……等等,只有真正把剧本消化了,才能给演员排戏,否则导演怎么能知道演员演得对不对呢? 

  我举一个例子,就那天咱们在龙江台演播室看的短剧。那对小青年在谈恋爱,我如果要处理这个剧本,我首先要通过剧本的台词来分析一下,这对小青年,恋爱多长时间了,是男的追女的,还是两个人互相很情愿的,现在看起来是男的拼命的追女的,又送东西,最后那个女孩通过皮包被抢的事件,感觉到男孩是靠得住的,这才愿意嫁给他。所以必须对这个女孩和男孩的当时的台词心理活动很好地分析之后,演出来才能准确。我没有看到文字本,如果我看到文字本可能说的更好一点。所以,对剧本的人物、对剧本的主题要反复阅读后,慢慢的消化了,我才能把所有的人物掌握清楚,他们的行动线、内心的思想线、整个的事件的行动线,感情事件的发展等。导演自己清楚了,心里有了底,才能进录音棚。这是需要时间的。 

  ②在理解和分析了剧本后,要寻找合适的演员,去塑造这些人物。北京的演员,不是人家等着你,你一请人家就来了,不是这样的。很多好演员,如果有一个角色,非常适合他,但是他正在外面拍戏,需要等待。有一个不成文的经验:演员找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相反,演员找得不合适,就会大大影响戏的艺术质量。我有过一次教训,为了那事我难过了许久。当时给一个台做节目,需要一个硬汉子,音色要干净的,要粗犷一点的,又有暴发力的演员来演男主角,但是,我认为合适的两位演员都不在北京。可是,地方台的同志急着要播出,必须赶快做,我就选了一个不是十分理想的演员。结果,这个角色不适合他,非常费劲,影响了节目的质量。这次的教训使我明白光听声音或者只听人家的介绍是不行的,主要角色的确定一定要慎重。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的意思是,选演员也是需要有一点富裕的时间。如果制作人拿了本子就要做出来,我觉得想得太简单了。广播剧说实话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好演员都特别繁忙,电影、电视剧、配音都比广播剧的地位高,他们优先选择它们,最后才是广播剧。我经常对新制作人这么说:“我看了本子后,我要先联系主要的演员,如果行的话就在这段时间弄好,如果不行,你得给我时间,否则不能保证艺术的质量。” 

  ③导演需要设计音乐。跟我合作的制作人他们都了解,我对音乐比较重视。三要素,咱们这次发的胸牌上有三个五角星,王锐告诉我,这是广播剧的三要素。可以做广播剧的会徽,这说明音乐在广播剧中非常的重要。广播剧中的音乐,是需要导演来设计的,这就像电影导演的分镜头,音乐在广播剧中的作用非常多,音乐不但能渲染情绪、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交代时代背景,表现民族特色,改变节奏,描写景色,表现美丽的或丑恶的……等等几十种作用。我从实践中感觉,导演强调的是艺术,而音乐是导演用来强调的手段之一。 

  比如有一匹骏马在美丽的草原上奔跑,如果没有音乐,只有马蹄声,我们只能说它是在草原上跑。它美不美听不出来,这必须要用音乐去展现,新疆的还是蒙古的草原?这必须用音乐去表现。有了音乐,你马上就有一个画面感觉了。 

  再比如说,从办公室到家里,这两段戏是接在一块的,如果电视就可以一下子切换镜头,门一开就是了,或者就在那谈话。但是广播剧就不行。在办公室它是房间里的声音,没有办法用很多的音响,除非有声源的音响,脚步声或者倒水的声音,再回到家里仍然是在房间里,这中间的过渡怎么办?他是骑着自行车,或者开着车,如果开着车走了,给他几秒钟?如果没有音乐,我就觉得这种过度转场非常难,就是感觉到很枯燥。如果有音乐;他如果是心情愉快的,可用七八秒欢快的音乐。心情是忧愁的,可用忧愁的音乐,配合着脚步声,或者自行车,或者小汽车……音乐一停就到家了。音乐可以消化你的时间,像这种过程用音乐来表现就比较生动。 

  再比如,最近做了一个广播剧《大地的思念》。1973年邓小平到漓江考察,回来后指着地图说这几个景区很美,可是到了这,出现了一条黑带子,污染严重,这条黑带子就把漓江整个给毁了。美的景区就用优美的广西民族特色音乐来表现,黑带子那一段,就用比较暗的旋律来表现。邓小平的那一大段台词,如果没有音乐,是很难表现出那种场景,也不会给人一种画面的感觉,所以很多音乐需要设计。导演在音乐设计上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有时候音乐设计好了还要修改,前面有了,后面也想要有,那不行,哪一个突出,要哪一个,也不能一片都是音乐,要是一片都是音乐就不突出了,你要看哪一个更符合主题。还是这个剧,后面还有邓小平的一大段话,他前面讲发展经济很重要,那段话写的非常好,后面谈污染,也讲得非常好,都适合用音乐,都很重要,但是你要考虑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是治理漓江,谈污染的问题,那就把音乐放在符合主题的这一段上。音乐设计以后要给作曲一段时间,起码要10天。有的时候3集戏大概要30多段。所以作曲也是需要时间的。 

  为什么我那么强调要给导演一定的时间用于二度创作?因为导演的二度创作的的确确是一种创作,他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思索,如果时间太紧,导演的功课没有做好,就进了录音棚,那节目肯定会粗糙,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多看一遍剧本,多思考,多分析,作出来的节目就会精致一些。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个绝对是骗不了人的,也骗不了自己。可以举的例子很多,时间关系,这个就不说了。所以制作人想要出精品,别着急,给导演多留一点二度创作的时间。 

  我与兄弟台合作过程中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临近某一个评奖或者节日的时候,希望我做一个剧目,但是剧本又不太成熟。这时候就让我很为难,已经答应了,而且关系也不错,总得帮忙,“七一”要播出,台庆要播出,如果这种情况下我匆匆上马,出来的作品,总是要留下一些遗憾,结果制作人可能也不会满意。我心里也特别的不好受。 

  第二种情况是剧本还比较流畅,时间也还充裕,但是制作人交给导演除了文学剧本以外,没有任何素材,刚才饶津发说制作人就给他一张报纸或者一篇通讯,就让他编一个戏,他很痛苦。我也有同感,制作人就给我一个剧本,没有一点东西供我参考。导演在做功课的时候,总是要对剧本进行调整和修改,有的台词不是很合适,不但我修改,到了录音棚里演员都会说这不是人话,因为一对词他们就感觉出来了,这个字太书面了,所以在录音棚里面也会有小改,把它口语化。导演在做案头的时候,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改动。特别是那些表现英雄模范的剧本,我就特别想看一点相关的材料,比如报告文学、通讯、英模的讲话,我想贴近一点原型人物。我们生活的范围太小了,我想多掌握一点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以及他讲话的感觉,这样作出来的节目才会相对更丰满一些。 

  最近我接了一个任务,除了文学剧本,什么都没有,剧中的主要人物的跨度是14年,一对双胞胎的小女孩,每场戏女主人公是几岁都没交代清楚,我怎么要求演员去演播。后来,我请制作人赶快给我寄一些有关材料来。他寄了一些资料,看了以后很多剧本上没有写清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根据素材,我又加写了一场戏。所以,导演在作案头时,除了剧本以外,还希望多看一些有关的素材,我不怕麻烦。其实,电视剧的导演,影视演员在做案头的时候,都要看很多报道,要看很多的素材,要体验生活,这都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加深对剧本人物的理解,才能够拍好戏。 

  第三种情况就是制作人确定题材以后,让导演提前进入,和编剧一起进行采访。 

  我举一个例,深圳台的《雨后彩虹》,这是表现深圳的高级中学一个少年合唱团在国际上得了很多的奖。制作人邀请我们去看,如果他不邀请我也希望去看。那是2006年的8月份,深圳很热,如果我不去,我就不了解那些孩子们,没有感性的东西,就很难作好这个节目。去合唱团采访的时候,我请了深圳台的录音师一同去,他们是一个群体,要表现群体的话,就肯定会有很多群众的场面。合唱团老师排练的时候,四五十个孩子唱的太棒了,排练的细节,还有,孩子们聊天、打闹、开玩笑,我就在他们不经意的情况下,把这些自然音响随机都录下来了。那时候剧本还没有完成。这些到时候肯定会有用的,果真后来都用上了。 

  另外,根据以往的一些经验,我还设定了一些规定情景,如,让一个孩子讲笑话,他讲了之后,大家哈哈笑了。我把他们的哈哈大笑都录了。我在北京找的儿童演员是6个孩子,这6个演员是戏里有名有姓的角色,该说话的时候,由我们演员说,遇到一些群杂,就把在深圳现场录的群杂混入,听起来就像真的一样。我从来没有这么得意过,为什么,原来做儿童戏的时候,不可能够请很多人,群杂总是要反复录几遍。这次不用这样了,这次完全是真实的。排练场那种空间的感觉,那个钢琴的声音,指挥棒敲打的声音都非常好听,空间感真实。制作人让导演提前介入采风录音为二度创作提供了素材,录出来的戏真实生动。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合唱团的老师很浪漫,排练结束时,他们有一个固定的节奏的击掌声,合成时就用上了,很精彩。像这类的细节剧本里没有,导演不下生活,也想象不出来的。 

  (二)制作人要在导演进棚以前,严格把好剧本关,我接触的大多数兄弟台都是千里迢迢到北京做节目的,所以严把剧本关是非常重要的。上午熊老师说的一点,我举双手赞成,他说一定要把一个完完整整的剧本交到导演手中,特别是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重要的语句,最好在录音前确定下来,一旦节目做成了,再修改真是很麻烦。我们那边没有像黑龙江这么好的条件,演员就在旁边叫来就能改.北京的演员都很忙,你录完了他就走了。有时候为了改两个字,把演员又重新找来,很麻烦,我真是很不好意思。但是也有的制作人做得非常好,去年我和北京电台合作了广播剧《京城第一家》,这是个政策性比较强的作品,表现了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第一个私人餐馆的事情。节目曾经试做了一次,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剧本做了很大的修改。当第二次正式录音的前一个晚上,我就跟制作人邵军打了一个电话,我说明天要录音了,剧本是否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吗?他连夜把四集广播剧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好,然后打来电话,说找出了七八处台词需要修改。我觉得我已经比较细了,结果他还找到了一些我没有注意的地方,我当时特别的感动。邵军很忙,他是北京文艺台的台长,他这么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值得许多制作人学习的。我希望每一个制作人都要仔细的研究剧本,把一切的问题,都消灭在录音前,有的制作人自己没有把握,就提前请示领导,有的领导说你们先录出来听听再说。这让导演很头痛的,特别是牵扯到演员修改台词的部分很麻烦。 

  这些年我在与一些兄弟台合作中,有许多制作人的敬业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举两个例子,我的例子只是就事论事,是与导演合作中的一些事情。 

  第一个就是福建广电集团广播剧制作人王宏。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合作了好几部戏。我感觉他在选材上很有特色,风格多样,有历史剧,近代剧,还有密切配合现代形势的,主旋律的剧,也有艺术性很强,不受时间限制的文艺片。开始的时候,他比较局限于福建的地方特色。后来不受地域的限制,开始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只要认为合适做广播剧的又符合宣传精神的,都在他选材之列。他动手特别早,他随时注意从报刊杂志、网络、各个渠道去找题材,我感觉他的脑子里随时都有一根弦,为广播剧选材的弦。他手里经常有二、三个题材,很少临阵磨枪。 

  《歌唱祖国》这部戏2007年他就开始动手,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的,可能看到了王莘、《歌唱祖国》的作者去世的消息,他认为这个剧在国庆60周年播出的话,很合适。歌唱祖国是新中国成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祖国颂歌,它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第二国歌,而且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纸摘要的节目的片头曲。当时他给我打电话,问这个题材怎么样。我说,好,这个题材好,但是编剧难度太大了,这么一首歌,只能写怎么创作,怎么流传,缺少戏剧冲突。但他非常坚持,于是他联系作者的家里,联系王莘的儿子,去采访,收集素材与编剧一块讨论切入点。创作很艰苦。用编剧瞿新华的话说,他从来写广播剧没有这么苦过。在完成第五稿的时候,剧本的结构还不太满意。到了2008年的5月份,王宏果断决定,说咱们等奥运会,看看奥运会有没有《歌唱祖国》出现,整整放了4个月。我觉得是王宏很有魄力的。到了8月8日,穿着红裙子的小姑娘林妙可出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唱起了《歌唱祖国》。林妙可那稚嫩的童音特别的清纯,看到电视画面好多人都流泪了,我也是热泪盈眶。当时我就想四个月没有白等,王宏肯定也是特别的激动。于是他和编剧商量,就用王莘的灵魂和林妙可的对话作为贯穿,因为林妙可作为小孩,她并不太了解这个歌曲意义在哪儿,她可以问很多问题,然后由王莘的灵魂回答,引出许多一系列的戏剧场面。这种结构就比较巧妙,贴近时代,为剧本增色不少。后来剧本编了5集,把王莘的经历写得很充实,但是评奖5集不合适,制作人王宏就果断地缩减成3集,把一些重要的内容都集中在3集里面了,参加评奖,很紧凑。我觉得,作为制作人王宏对文学剧本的把握比较准确,他几个节目都是这样的。王宏修改剧本提出的每条意见都很具体,说明他对素材,对剧本有过仔细地研究,花了很多的功夫。孙老师也说了,福建为什么得奖比较多,这跟制作人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戏,我简单说两句,《共和国不会忘记》,这个素材也是他在网上看到的,就是写一个太原收藏协会的工作人员,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份攻打太原时牺牲的烈士名单和没有寄出的通知书。家属不知道他们当兵的亲人是牺牲了还是怎样的,有的背了一辈子的黑锅,实际上是烈士。这位收藏家对军人特别有感情,于是就自费一个一个地寻找烈士的家属。王宏看了以后,毫不犹豫地到太原去了,就跟那位老同志签了协议,把这个版权买了,买了广播剧的改编权。几个月之后,宣传的多了,影响大了,有一个台也想改成广播剧,可惜版权已经卖给福建台了。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就是99年评奖的时候有4个台做了李向群的广播剧,李向群是个抗洪战士,原来是一个有钱的个体户,最后牺牲了,有4个台做了这个题材,但是最后只能评一部,题材撞车对评奖总是有影响的。刚才熊老师也说到、孙老师也说到,所以说这个就要看制作人的敏锐和果断。如果你看准了赶快操作。 

  我再举一位制作人的例子,我和广西台也合作了几部广播剧,她有一套她特有的工作程序: 

  ①第一先把自己确定的题材的有关素材寄给导演,让导演提前了解广播剧将要表现的内容。 

  ②第二步剧本初稿形成后,征求导演的意见,同时把专家和宣传部的意见整理成文字也寄给我。据我所知,这些文字都是她听录音,一字一字,一条一条记录整理归纳出来的。 

  ③剧本定稿后,投入制作前,她主动把剧中属于广西特色的音乐素材寄给作曲。杨海燕本来是做过音乐编辑,所以对广西的音乐很了解。广西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她每个戏都是表现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旋律,她提供的这些音乐素材对于作曲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但为作曲提供了方便,而且增加了音乐特色的准确度。作曲焦虎林就几次感叹,杨海燕真认真。除了音乐素材外,她还经常把剧中属于广西的特有的音响效果,提前录好,比如连续剧《柳州刺史柳宗元》,其中铜鼓的声音,她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她考虑北京肯定没有,网上也不会有。于是她主动带着录音师到几十里外采录铜鼓的音响,录之前她特意打电话问我有什么要求,我就跟她说要录一些不同节奏的,不同音量的铜鼓声。这次录广播剧《大地的思念》,需要广西特有的对歌,北京的声乐演员唱不出来广西特色的对歌,她在南宁录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唱的对歌。一听就是广西特色的。这种例子非常的多。这些音响放在剧中就大大的增加了民族特色,也很好听。 

  ④还有一条,在录音的时候她总是带着照相机,把演员在录音时的情景拍下来,照了很多。结果没想到,这次广西电台建台60周年,这些资料就用上了,她为了给60周年台庆作献礼,做了一个广播剧精品选叫《八桂声韵》,里面有广播剧CD,有每个主要演员录音时的照片,还有主要演员的介绍,包装的也特别的精致,后来她给我寄了一套,我看了之后,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她是把广播剧当作一个工程去做,她不仅仅是为了评奖或者是配合形势播出。听说这个精品选还赠送给了广西图书馆两套; 

  ⑤最后一项工作,她每次做了节目之后,把CD片加上封面寄给我和主要的演员留个纪念。演员听了以后非常的高兴,他们说:“录了许多的广播剧,从来没有听过合成的作品,原来广播剧这么好听,像听电影一样,很有味道。”所以他们以后再来录音的时候就更认真了。 

  总之我所接触的制作人都很有特点,各有所长,我觉得这些长处和特点都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很感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我这次来黑龙江,特别有体会,我觉得在黑龙江做广播剧人特别幸运,特别幸福,因为他们有一批重视广播剧,热爱广播剧的领导,在他们手下工作,我觉得太幸福了,我非常的羡慕他们!谢谢大家。

责编:李奕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