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 ——孙以森
中广网 2011-01-04
    

  “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这个题目是高坦秘书长出的,她让我围绕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培训班叫做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班”,老师们讲课,同行们的专题发言,中心内容都是回答高坦秘书长的这个问题: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以及广播剧制作人的主要职责和基本素养。让我第一个发言,讲一讲“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无非是给培训班敲一通开场锣鼓,说一段开场白。我的这段开场白,顶多是扔几块砖头瓦片,希望能够引出玉,引出金,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研讨问题的兴趣。

  我讲三点想法。

  第一、“广播剧制作人”这个专业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在广播剧领域内,过去是没有“制作人”这个专业的。我们有编剧,有导演,有音乐、音效编辑,有录制工程人员,也有责任编辑,但很少有人提到“制作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计划经济年代,有相当长的阶段,主要是中央电台和省级电台生产广播剧。这些电台大都有一个行当比较齐全的广播剧制作团队,由团队的负责人掌控全局,不需要另设什么制作人。比如中央电台,文艺部下面专设一个广播剧组,组里有编剧、导演,有音乐、音效编辑,鼎盛时期还配备文字编辑和编务人员。制作则由专门的录制技术部门合作完成。任务由自己的团队完成,负责人和责任人是广播剧组的头头甚至是文艺部的某位头头,这当然就用不着什么“制作人”了。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台以及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省台,大都设有广播剧科组,拥有一批广播剧专业人才。

  9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是,电台也要逐步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不可能长期养活一个五脏俱全的广播剧制作团队;

  二是,原有的专业人员逐步离休退休,很难补充。

  三是,1988年广电部设立了广播剧政府奖,并从1990年起开始评选;1995年广播剧又进入了“五个一工程”奖。在评奖机制的激励下,一些地市级电台、区县级电台也开始关注并生产广播剧。

  由于以上原因,一些过去拥有广播剧制作团队的电台,逐步把策划生产任务交给了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人;过去原本没有制作团队的电台,还有那些从头做起的电台,无法组建团队,也大都把这项任务交给专职的或兼职的人员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广播剧制作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广播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产物。

  这里有一个现象很有趣,也很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在“广播剧制作人”出现到逐步形成的这十几年里,原来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广播剧生产团队的电台,“制作人”成长的速度似乎比那些曾经拥有广播剧创作团队的强台、大台,要快一些;一些大家熟知的“广播剧制作人”也大都出自这些电台。我想,很可能是因为这些相对较小、广播剧生产能力相对弱一些的电台,没有包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新的生产形式的缘故吧。

  其实,“广播剧制作人”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成绩斐然,在业内早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只不过是没有“制作人”这个称呼罢了。这个称呼是近几年才叫起来的,估计是从电影、电视那儿借过来的。电影、电视很早就有制片人,广播剧借用、化用很正常。但广播剧有“剧”无“片”,叫“制片人”名不符实,叫“制剧人”又不大顺口,不知是哪位秀才为广播剧这个新行当,起了这么个还算响亮的称呼。

  《广播电视辞典》里有“制片人”条目。据这个条目介绍,“制片人”以及“制片人制”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辞典》对于电影“制片人”的释义是:“制片人是一部影片的主持者。通常是影片的投资人或其代理人。制片人有权选择剧本,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控制拍摄时间和成本,对影片的艺术处理进行干预,甚至兼任导演。”

  “一般讲来,制片人应负责影片从酝酿直至销售、放映的全过程,是生产经营的组织者。”

  《广播电视辞典》认为:“制片人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实践检验,是符合影视片艺术生产特性的一种先进的管理形式。它推动了影视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辞典》还告诉我们:1985年,当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任命了4名电视剧制片人。其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是导演兼制片人;《末代皇帝》、《中国姑娘》是制片主任充当制片人。据说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电视制片人。

  从《广播电视辞典》的释义中可以看出,电影、电视剧制片人和广播剧制作人的职责范围大体相似,但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差别肯定是存在的。因此在讲完了“广播剧制作人”的起源以后,还应当谈一谈广播剧制作人是干什么的,也就是说应当谈谈“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

  第二、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广播剧制作人是干什么的?

  来黑龙江之前,我曾试图为“广播剧制作人”搞那么一个界定,或者是做一个粗略的框定。但在查了一些资料,翻看了一些有关文章之后发现,对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说法,我所设想的“界定”有点难产,甚至为“广播剧制作人”画一个大致的框框,也未必画得圆。下面,我罗列几种说法,供大家研究。

  第一种说法:“广播剧制作人”是一部广播剧从策划到制作完成、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的关键人物。从选定题材到为编剧提供素材、组织采访、对创作人员提出创作要求、论证修改剧本、定稿、组建剧组、做好经费预算、监督制作、修改成品到制作完成,每个行业都要懂行,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困难,确保剧目的优质完成。

  第二种说法:“广播剧制作人”是为广播剧的制作和播出、评奖提供资金并进行质量监督的人。一般指一家电台领导指定的、对广播剧制作规律相对比较熟悉的人。他们大多懂得广播剧的艺术创作,并负责统筹指挥广播剧的筹备和制作,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

  第三种说法:制作人是剧组的第一负责人,就像一个工厂,导演是总工程师,他只对艺术负责;制作人是厂长,制作人对一切负责。制作人的素质、心态直接影响到一部广播剧的品格。做制作人不需要你是专业的精英,最重要的是眼光,能够发现优秀的题材、本子、演员。

  第四种说法:“他通常代表电台领导的意图,由他负责广播剧的预算和录音日程计划,代表电台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日常事务。在录音过程中他和导演往往是一对矛盾,他们常是针锋相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只有录制完成了,他们才握手言和。”

  第五种说法:在一部广播剧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负责艺术部分……制作人负责运营部分,通常由他制定广播剧的制作计划:如何讨论剧本,何时录音、何时合成、进度如何,实际上,由他带领的团队,负责艺术之外的几乎所有事项。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种种说法,比如认为“广播剧是电台的一个经营项目,制作人就是项目经理”;“广播剧制作人是广播剧策划、生产、经营的总头目、总负责人”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以上六、七种有关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的说法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发:一是,有那么多人的文章里涉及到“广播剧制作人”这个专业,并且试图为这个专业定位,可以看出,这个专业已经得到业界的关心和重视。

  二是,尽管这六、七种说法之间,还有一些出入,但也有不少共同点。我以为,可以把这些共同点看作是广播剧界的初步共识,如果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也许可以从这儿起步,为“广播剧制作人”找到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界定。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可以算是取得了共识。

  1、“广播剧制作人”是广播电台属下的专业人员。在现阶段,只有广播电台才培养和拥有“广播剧制作人”。这一点和电影、电视有很大的不同。电影、电视除了电影厂、电视台拥有制片人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独立制片人。他们不属于电影厂和电视台,可以为任何一家电影、电视剧制作机构服务。这大概是因为电影、电视剧市场化的脚步比广播走得快,民营资本已经进入电影、电视剧领域。广播剧市场化的进程慢一些,现阶段还是电台独家生产。我以为在这一点上取得共识可以提醒我们注意:培养“广播剧制作人”是电台义不容辞的责任。至少在现阶段,这个责任无人替代。

  2、“制作人”是电台广播剧统筹策划、组织创作、安排录制、播出营销的专业责任人。以上我列举的六、七种说法,在这一点上也是一致的。尽管用词有区别,有的叫他“第一负责人”、“厂长”,有的称他是“从始至终负责到底的关键人物”,也有的说他是“总头目”、“总负责人”,但意思出入不大,大家一致认定“制作人”是当前电台策划、生产广播剧的责任人或第一责任人。

  认识这一点也很要紧。这些年,在和许多电台的交往中,我发现,设有“广播剧制作人”的电台,广播剧的生产一般说,是能够有序进行的。如果“制作人”的经验丰富些,素养高些,组织能力强些,再加上台领导重视些,支持的力度大一些,这个台的广播剧的发展肯定会快一些,产品的质量也肯定会逐步提高。相反,有一些电台领导对广播剧也很热心,但不知从何抓起。自己亲自抓吧,没有那么多精力;交给某个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任务,不可能专心去做,也无法长期坚持;组织专门班子,负担过重,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于是广播剧的生产始终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无法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常常是领导想抓了,有点精力了,抓一抓;没有精力了,顾不上了,放一放。广播剧的生产无法进入常态,无法走入正常轨道,也无法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实践证明,一家电台广播剧的生产,有没有这么个“制作人”,有没有这个“总头目”、“总负责人”,差别是很大的。

  3、对于制作人业务能力的要求,以上六、七种说法,有同有异,并不完全一致。

  比较一致的地方是:“制作人”应当懂得广播剧的艺术规律,熟悉广播剧创作、录制的各个环节。能够组织和驾驭广播剧生产的整个流程。“制作人”不必是、也不可能是广播剧创作诸多专业、诸多行当的精英,他不可能对广播剧制作流程中的每个专业样样精通,但他应当对所有的环节都相当熟悉和了解;他不必既能写剧本又能当导演,甚至还胜任音乐音效编辑,但他应当具有敏锐的眼光、具备出色的艺术鉴赏、鉴别能力,以及很强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对于制片人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上面列举的第五种说法就认为:在广播剧制作中“导演负责艺术部分……”,“制作人负责运营部分”,并且认为:“实际上,由他带领的团队,负责艺术之外的几乎所有事项”。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艺术鉴赏、艺术质量监督完全排除在制作人职责之外了,恐怕并不符合实际。以上介绍了各路诸侯对于“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的基本看法,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至于最终怎么界定,我看还得靠大家。我的任务是抛砖引玉。砖,已经抛了,玉,肯定会有的。我想,在这次培训班结业的时候,在座的诸位一定能拿出一个让大家都很满意的界定。

  第三、“广播剧制作人”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讲了“广播剧制作人的起源”和“什么是广播剧制作人”之后,按说应该再讲一讲制作人的基本任务。但我觉得逐条罗列基本任务,不一定有多少针对性,于是选择了这么一个偷懒的办法,讲几点制作人应当注意的问题。

  1、 要加强沟通,注意了解电台领导的意图。

  当前,生产广播剧的电台数量不少,但情况不同、实力不同,生产广播剧的意图、想法、要求,差别很大。有些电台是想长期继承和发展这门很有特点的听觉艺术,并从广播剧艺术创作中吸取有益的手法,滋养电台的其它艺术类节目;有的则主要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觉得既然广播剧是电台独有的艺术品种,我们就有责任让它延续下去,不能让它在自己手中消亡;有的则是想在这个领域试试身手;有的希望对广播剧如何走向市场之路作点探索;有的则主要是争取获奖。在广播剧生产方面花多大精力,投入多少人力、财力,也各各不同。除此之外,在现阶段,许多电台的领导,除了自身的想法外,还必须响应有关部门的号召,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制作人既然是电台的属下,那么,你在统筹策划广播剧生产的时候,首要的问题还是要弄清领导的想法,领导的意图,甚至领导的难处,领导的苦衷。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制片人完全被动的按照头头的吩咐办事,而是希望制片人加强与领导的沟通,了解领导想法,了解他们的矛盾和困难,以便更好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领导的想法,领导的意图有时也可能不切实际,对广播剧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制片人,应当通过沟通,通过献计献策,通过分担压力,尽可能协助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了解领导的想法,加强思想沟通,对于制作人来说,十分重要。

  2、尽可能多掌握一些广播剧的有关信息。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制作人似乎也都懂得,但我们一些电台广播剧创作中出的毛病,往往是因为信息不灵。比如,某个题材,人家已经写了、录了、播了而且在全国获奖了,你还在那埋头创作,这显然是信息不灵吧。我主张制作人要尽可能多掌握一点有关信息,例如,了解领导机关对于艺术创作的要求和期望;了解广播剧近期的创作走向;兄弟电台近期都在抓些什么题材;广播剧界有哪些作家,各自有什么特点;在一些全国性评奖之后,应当研究获奖剧目为什么获奖,落选剧目落选的原因。如果要搞一点有经济效益的戏,还需要注意研究一些影响大、效益好的长篇连续剧和系列剧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在本台确定题材之前,一定要了解有关信息。

  3、说一点关于选材的意见,不展开说。只说说近几年广播剧的选材方面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写真人真事的似乎过多了。真人真事可以写、应该写,但写好了不容易。有几点应当特别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都有戏可写,都适合用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

  (2)不要把写真人真事的广播剧,写成好人好事的表扬稿、表彰词。写英雄模范,写先进人物,也要按戏剧艺术规律办事,也必须有矛盾冲突,也离不开艺术的提炼、集中和典型化。完全拘泥于真事,把先进人物做的好事原样照搬的写法,不是艺术创作。

  (3)我特别反对写带病坚持工作,身患绝症不治疗、不休息。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身患重病,知道来日不多,于是抓紧工作,把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奉献给社会。我对这些同志是崇敬的、钦佩的,但我不赞成写他们带病工作。这些同志如果确有事迹可写,那就写他们的事迹,没有什么生动感人的东西可写,宁肯不写,千万不要拿身患重病,坚持工作说事儿!带病工作别人无法学习,无从学起,我们不提倡带病工作!

  二是:相似的和重复的题材比较多,缺少新鲜感。比如环保题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写保护野生动物。你保护丹顶鹤,我保护海鸥,他就保护野马。后来出现了一出《老神树》,写一位当年的伐木英雄如今成了种树模范,才算是有了一点新意。哪知道近两年又接二连三的出现了写种树模范的广播剧,而且这些种树模范竟都是当年的伐木工人。这种题材和立意的重复究竟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刻意模仿?或者是信息不灵?

  三是:在改编的作品当中,有的选材不当。选来改编的作品实际上是在宣扬某些不该宣扬、不该提倡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看得出,原作艺术上确有长处,制作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但我以为,改编时如果无法扭转原作的错误观念,还是不选这样的作品为好。

  当好“广播剧制作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制作人”应当是广播剧行业各个环节的通才、全才。虽不可能每个环节都精通,但却必须都了解,都懂得,都明白。这当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人长一些,有人短一些,这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要有目标,要有追求,有了目标和追求,假以时日,肯定可以成长为优秀的广播剧制作人。

责编:李奕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