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诚恳地说:您的歌本藏的年数太长了,我把它抄下来,再还给你,山歌是要唱的,有了歌本,就可以让大家去唱,一代代地传下去。
老山爷把小鱼儿带进窝棚里,从床底下取出一个小箱子,里面有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第一层用油纸,第二层用尼龙纸,里面是7本珍贵的山歌本。小鱼儿欣喜若狂,他发现其中有一本《尔汝歌》,在整个吴歌地区已经找不到了。
老山爷说:这些山歌伴随了我一辈子,我也不想让它们埋在这儿烂掉,化成泥灰。你抄吧!但只能到我这儿抄,不能拿走!
小鱼儿一口答应。他早出晚归,开始了系统地整理。为了琢磨这些古本中的古词古句,保持山歌的原汁原味,他还买来很多书,设法请教专家。
儿子大了,在小鱼儿的影响下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小鱼儿送儿子去上学,发现学院里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他决定留下来旁听音乐课程,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山歌集。
一天,课堂上教授讲到东汉的古歌谣《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继竹;飞土,逐肉。”教授说,在《古诗源》中,这首诗被列为古诗第一首,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目前最古老的华夏民歌,是黄帝时代的民歌,是一首反映渔猎劳动的歌谣。
小鱼儿如同醍醐灌顶,他的耳畔响起了家乡的《斫竹歌》,多么惊人的相似啊!他觉得,这首歌,实在是冥冥之中,上天给他的一种启示!
小鱼儿连夜赶回家乡,登上河阳山,找到老山爷破旧的窝棚。
老山爷病得很重,小鱼儿告诉他,他保留下来的那首《斫竹歌》,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山歌,是奇迹!
老人欣慰地笑了。他颤颤巍巍地把小木箱里包裹的7本山歌取出来,说:我把它们都交给你了。
小鱼儿含着泪接过山歌本,问老山爷:我送你去山下的医院吧,能治病,也有人照顾……您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做,我一定办到!
老山爷说:你陪我上山……再砍一次柴吧……
小鱼儿扶着老山爷来到山上,和老山爷一起哼唱起那首《斫竹歌》。老人的歌声越来越大,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尤其是它出自老人瘦小的身躯,让人感受劳动的力量和岁月的沧桑。
一曲唱罢,余音袅绕,老山爷含笑仙去。
小鱼儿对着大山吼叫:河阳山,你听见了吗?这是最古老的歌啊!这是老祖先留给咱们的——
小鱼儿的叫声在山谷回荡。
《斫竹歌》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称“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诗歌史,是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天命之年的小鱼儿,更加明确自己走的路了。他要争分夺秒,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抗争。
这以后,日子像飞转的水车,上课,查资料,考证,大量的收集整理山歌,和水妹儿在镇上成立山歌演唱队,号召乡亲们做农活、赶场的时候亮开歌喉,多方呼吁、联系,向政府部门递交研究报告,保护老山歌手……小鱼儿的日子如同山歌的旋律,婉转而充实。
2006年5月,电视、收音机、报纸、网络……各种媒体纷纷报道包含河阳山歌在内的“吴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学校里,孩子们在认真学唱《斫竹歌》,清脆的童声传向远方。
小鱼儿轻轻地跟着哼唱起来。
优美的山歌仿佛穿越了时空,当年河阳山上对歌的盛大场面宛然再现,新、老山歌如江水汇合、奔涌,气势恢弘……
(故事根据张家港台录制的同名广播连续剧编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