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逐渐衰微的现状
《刑警803》第一、第二阶段的创作前后历时五年。从1995年起,由于大小环境的各种变化,广播剧科的人员出国的出国,调离的调离,最后从一个十七、八人的科减为仅有四、五人的广播剧组,两条生产线仅剩一条,而且还残缺不齐。与此同时,全国各电台的广播剧队伍也在迅速流失。
2001年,为了摆脱“广播剧只为评奖而生产“的困境,我们尝试走通俗化、市场化的道路,对《刑警803》进行全新改版,再次推出新版《刑警803》。此时,我们已经有了走市场化的主观意念,意识到《刑警803》不仅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经济运营的过程。当年我们要生产100集,当然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由于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由于老版《刑警803》的影响,这个我们最为头疼的问题居然迎刃而解了。当时台领导决定在每档节目里给我们三分钟的广告时间,我们找了家广告公司来代理广告,广告商投放热情高涨。记得在新版《刑警803》开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几家投放广告的企业老总热情洋溢地表态:“只要《刑警803》一直做下去,我们广告就月月投,年年投!”当时,我们真的激动得热血沸腾。
第一年,我们有了80万元的广告收入,通过包干形式,全部用于生产、宣传等。当年我们制作了104集《刑警803》,收听率高达7%——8%。而且这一年节目销售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我们向全国各地电台(省台、地县台)发了征订单,每集100元,一套一万元。中央台、北京、天津、黑龙江等电台购买了节目,销售金额达十多万。应该说这一年的起步非常之好,我们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把《803》这个品牌继续做下去,而且做大做强。但2002年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取消了上海电台建制,成立了专业频率,人事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动,经济考核的方式也改变了。随之,《刑警803》的生命线,三分钟的广告时间也被取消了,改由两名广告业务员负责整个频率的广告,广告价格也作了大幅调整。由于诸多原因,广告商纷纷撤离。而且,由于文艺频率一直属于亏损单位,新接任的总监背负着“扭亏为盈”的重任,于是减少开支成了当务之急。在广告收入不佳的情况下,她压缩了《刑警803》的生产量,2002年我们仅制作了57集。这以后,《刑警803》进入了恶性循环的轨道。由于新制作的节目少,每天都播出2——3次的《刑警803》专栏必定是大量重播老节目。老是重播,收听率也开始下滑。广告单位其实一直在监督着节目的播出、收听情况,见势不妙,渐渐地干脆全部撤离,《刑警803》成了无源之水。最惨的是2006年,由于我和杨树华相继退休,只留下徐国春一人孤军奋战,一年只做了31集(2007年做了40集),真的可以说是苟延残喘。幸好07年底又进行了体制大调整,广播仍回归于广播,新任领导看到了广播剧的困境,召回了我,增大了节目的制作量(08年做了60集,09年准备做70集)。但目前形势仍不容乐观,对于一年365天来说,生产总量仍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听众的需求,收听率仍在下跌。最新的收听率调查(09年1月25日——1月31日)在戏剧频率占0.2%——0.3%,在故事频率仅0.1%——0.2%。还有从2005年起,传媒集团把所有频道、频率的节目销售归于五岸传播负责,从那时起,节目销售也逐年下降,去年仅河南一家电台购买了节目,销售额5500元。曾经经历过《刑警803》辉煌的我,看到这些数字,真的觉得心惊肉跳,羞愧难当。
这难道是我们节目的质量在下降吗?否。我和徐国春尽心尽力地抓创作,精心地制作节目,我们的创作时刻关注社会热点,为了扩大题材,我们突破了上海地区精品案例的地域限制,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面更加宽广,我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独特的新视角,仍得到听众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我们的作品几乎每年获研究会的广播剧专家奖也是一个佐证)。那么,《刑警803》逐渐衰微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体制改革过频,领导频换,政策扶持没有延续。
2、 对广播剧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考虑,以致人员散尽。(去年领导开始考虑补充新人,
目前已物色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制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准备培养年轻的编导)
3、 小打小闹的心态导致越做越小,越做越没了。
4、 由于人力有限,剧组人员忙于制作节目,对相关的宣传等几乎无暇顾及。
三、广播剧市场化的若干建议
1、首先要给广播剧生存的空间。
以上所述,虽然只是以《刑警803》为例,但也折射出了全国广播剧发展的起起落落。现在的广播剧生产已进入一个怪圈,除少数电台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电台既无广播剧的专业人员,也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每年仅生产一、两部广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评奖(这是头号重要的,顺带也参加政府奖、专家奖的评比)。从表面看,每年参赛剧目数量不少,似乎“繁荣昌盛、硕果累累”,但它是无本之木,缺乏根基的。前几年曾取消过广播剧“五个一工程”评奖,引起广播剧界一片恐慌。确实,如果取消了“五个一”,广播剧就将失去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许多台的广播剧真的就死路一条了。这种现象正常吗?我觉得是不正常的。因为评奖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推动广播剧创作生产,繁荣广播剧市场,没有一定的生产量、播出量,占市场份额少得可怜甚至一分不占的广播剧永远谈不上真正的繁荣。针对目前的状况,我觉得五个一工程评奖应设立一些参赛条件,规定参赛电台必须有一定的节目播出量和制作量,特别是必须有广播剧的播出窗口。因为有了窗口,就必须有节目源,除了自己制作的,可以向市场购买,久而久之,就有了供求需要,市场才能渐渐地运转起来。仍以《刑警803》为例,一年365天,我们可以自行制作三分之一,向外购买(相关题材的)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这样,全年都有新节目,我们既在卖节目,也在买节目,这不就是一个市场吗?这颇似我们目前“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当然,这属于政策上的扶持,是领导层面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