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三则
◇ 由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厦门市公安局、中广学会文研会联合制作推出的15集广播剧《一只绣花鞋》在全国60多家兄弟电台播出后,受到了听从的好评。为了将该剧更加深入全面地介绍给广大听众,让人们了解广播剧《一只绣花鞋》剧情的传奇故事及制作过程中的幕后花絮,中国文联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了《广播剧〈一只绣花鞋〉全接触》一书。书中除了收录由杨启舫、张宝瑞编剧的该剧全剧的文学脚本外,还有国内广播剧业界名家的评介点析,以及主创人员的创作感言等文章。编辑出版单位聘请了三位画家为全书绘制了一百多幅精美的连环画式的插图,并随书附赠一盘该剧剧情精彩片断及主题歌CD光盘,以增强出版物的欣赏性、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定价38元。厦门台欲向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所有会员台赠送该书(每台一册)。请多提宝贵意见。
◇ 原黑龙江电台常务副台长,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广学会专家组成员丛林先生所著《2000—2002广播精品探析》已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分新闻、社教、文艺、广播剧、播音、人物、史论、附录八个部分。其中广播剧部分共收论7篇。文章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观点颇有见地,对广播剧从业人员很有指导意义。
◇ 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王雪梅教授的专著《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研究》2002年12月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9章,约50万字,分上下两卷,是作者对中国广播文艺、广播剧艺术特性及编导理论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既是大学广播电视文艺编导专业的教材,又可供广播电视文艺编导人员学习参考。
论广播剧的“改编创作”
中央电台 王玮
艺术样式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感觉、特殊情感的外化形式。人对世界的特殊的感觉,特殊情感多种多样,有永恒的爱情主题,有万世不变的悲欢离合的感情,也有瞬间的印象、朦胧的感觉。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豪迈,也有江南丝雨般的柔情细腻。承载这些情感的、将这些情感外化出来的艺术样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每种艺术虽各有所长,也互有相通,这就是艺术改编形式上的基础。同时,人们的同一个艺术感觉往往不仅仅只适于一种艺术样式,它同时可用众多的艺术样式来表现,这就是艺术改编情感上的基础。特别是艺术创作上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感觉——通感,这种感觉能将从一种艺术样式得来的感觉,移植到另一种相距甚远的艺术样式上去。如剧作家竟从一组绘画中得到灵感,写出了一出黄梅戏《徽州女人》。现在最为大众化的艺术——电影、电视剧,实际上大量取材于文学中的小说,是将文字的、供想象、联想的小说艺术改编成了直觉的、具像的视觉艺术。许多电影电视剧的影响和取得的成功,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原小说。我们广播电台所录制的广播剧,大量的也取材于小说。
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改编同样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我们不妨称其为“改编创作”。
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改编创作的艺术规律。
为了探讨的方便,我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改编创作过程中,总是要将一个原作品改编成另一个新创作的作品,那么这个原作品,我们将它称作“本体作品”,简称“本体”,而改编而成的那个新作品,我们将它称为“客体作品”,简称“客体”。
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是将本体当作素材使用,按照客体的艺术特点、艺术规律、艺术要求来进行重新的创作。本文姑且将这作为改编的定义。
将本体的素材按照客体的艺术要求重新创作,这个道理好理解。以我们所从事的广播剧为例,我们改编小说的目的,是要录制成广播剧,而不是电影电视剧,不是绘画音乐诗歌散文,当然我们要按照广播剧听觉的规律、听觉的特点、听觉的要求来取舍原小说中的素材,否则就不是供人们来听的声音的艺术——广播剧了。这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故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是,改编过程中对作为原素材的本体的怎样处理。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