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在人物刻划手段上,广播剧因其描绘生活环境的相对不确定性,而使欣赏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剧中人物所生存的环境,而将审美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于人物的内心,为创作者充分展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有利的欣赏接受条件。《二龙河畔有条坝》中对方支书性格与内心的揭示,以及《急流》、《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等优秀剧目对其作品主人公心灵的揭示,都无不采用了这一手法。
黑龙江广播剧的剧作者们依据声音戏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声音艺术的表现手段结构剧本,展开剧情,刻划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不仅在剧本文学样式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而且为而后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其劳动号子和劳动的脚步声在文学剧本中只是生活环境音响的一部分;而在二度创作中,导演却根据推动戏剧情势和揭示剧本主题的需要,在戏剧的结尾处对劳动号子和劳动的脚步声进行了放大和夸张式的处理,将背景音响推到了前台,成为戏剧结尾处的主题音响,用嘹亮的劳动号子和铿锵的脚步昭示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和人类社会必然光明的美好前景……
广播剧编导者们对广播音响的成功运用,不仅说明了用声音表现社会生活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了黑龙江广播剧艺术工作者在广播剧艺术手法和技巧运用上的成熟。
第五节:勇敢与执着的探索:
◆艺术表现形式的拓展与突破
以往的艺术实践中不乏这样的先例:—个看似并不新鲜的内容,一旦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存在形式,往往会使内容本身注入新的因素,甚至产生“脱胎换骨”般的奇妙变化,而使作品一举“出新”。从这一点上说,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因此,无论哪一位戏剧创作者在掌握了充足的创作素材之后,都感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之难,同时努力寻找新的形式。黑龙江广播剧近年来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之作,如《小巷的故事》、《长牙齿的土地》、《伦敦启示录》、《追寻方志敏》、《海祭》等。这些作品在艺术实践上的成功尝试,对于促进黑龙江广播剧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体现了黑龙江广播剧艺术工作者不断变化的创作意识和永不满足的艺术探索精神。
《小巷的故事》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广播剧作中最早出现的极富创新与想象力的作品。《小巷的故事》反映的是虚伪对人的残害与嘲弄,以及人们对自身人格虚伪的自省与挣脱,就其故事本身而言并不见得怎样的新奇。然而,由于作品采用了新的表现形式,于是便使原有的人物和主题都得到了升华。作品采用的基本上是打乱时空的结构样式,以作者(在作品中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对事件的冷峻剖析和内心自省为基本的结构线索,通过“旁白”即“作家”的第二自我的出现和双方的交流,创造了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矛盾空间,从而使作品以浓重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思辩性的复合形式,为听众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声音意象体系。《小巷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