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广播剧中,《等待》对社会中人性的剖析是深刻的,只不过对于小欣赏者们来说却显得过于沉重了些。这部剧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每当傍晚便倚窗眺望等待母亲归来的九岁儿童小敏,无意中发现一位断了鞋跟难以回家的阿姨,便将母亲一双心爱的皮鞋借给了她。阿姨临走时许诺:一定尽快将皮鞋归还。于是,便引来了小敏漫长的“等待”……对社会中的人格失去信心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便自作聪明地上演了一场“假还鞋”的滑稽戏,却不料奇峰突起——真来还鞋的阿姨以行动戳穿了父亲营造起来的善意的谎言,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心……这部剧在情节上一波三折,显示了剧作者纯熟的编剧技巧,人物塑造上比较鲜明,对儿童小敏心理历程的展示亦较为细腻,其主题的开掘较为深刻并振聋发聩——所有这些都说明,儿童广播剧《等待》不愧为近年来较为优秀的儿童题材剧作。然而,欣赏之余亦不免产生疑惑:这样的作品送给父母们去欣赏是不是更适合些呢?
浏览和回顾黑龙江的儿童广播剧,可以总括出以下几个共同点:(1)它们都为孩子们讲述了一个新鲜而好听的故事。(2)它们都在戏里为孩子们精心构筑了一个充满童真与童趣的世界。(3)它们都为我们塑造了较为鲜明的儿童形象。(4)它们都充分发挥广播剧之长,努力“以情感人”。(5)它们都尽力为自己的作品提炼出一个较为深刻和意义深远的主题。
在上述所有特点中,童真与童趣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离开了童真与童趣,便失去了儿童广播剧的基本特点。童真是一部儿童广播剧的灵魂,而童趣则是这个灵魂赖以存活的营养与环境。试想,一部儿童广播剧如果没有了童真与童趣,还会有什么兴味?黑龙江的儿童广播剧正是依靠这宝贵的童真与童趣,才为人们构造出了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
第四节:“他无我有”的追寻:
◆努力创造色彩斑斓的声音世界
广播剧就其艺术内容来说,是戏剧艺术,或者说是戏剧艺术的“一种”;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声音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的“一种”。以上说的是广播剧分别与戏剧艺术和声音艺术之间的联系。就广播剧自身来说,这种戏剧内容与外在声音表现形式的统一,便使它既与戏剧的其他形式也与声音的其他形式区别开来,进而形成了自身的属性,即声音戏剧的属性。广播剧,说到底便是“声音戏剧”,是以声音为传播载体的戏剧形式。广播剧作为声音戏剧形式的特点,使它的创作过程呈现了明确的选择性和排他性,即将适合于声音表现的戏剧成分吸纳进来,而将不适于声音表现的戏剧成分排斥出去,以此为基本原则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戏剧因素组合和素材筛选过程。由此,如同广播剧不是看的艺术而是“听”的艺术一样,广播剧的创作也不是用“眼睛”去写,而是用“耳朵”去写。循着这个独特的反映和感受世界的通道前行,我们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声音空间:这个空间是那样的广阔,充满了喧嚣与静谧,雄浑与柔美,也充满了高尚与丑恶……所有这一切虽不能亲眼看见,却能亲耳听“见”,令人的心灵因不断到来的声音信息的刺激而震憾,也因这声音的刺激而展开无尽的想象。广播剧艺术是“想象的艺术”。广播剧的欣赏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完成的。广播剧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便是不断创造出能激起欣赏者“想象”的声音意象,依靠欣赏者的不断参与和“想象”,达到理性与情感的满足。黑龙江的广播剧艺术创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依循着“声音戏剧”的艺术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渐在戏剧结构样式、戏剧表现形式和人物刻划手段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构造出一个个雄浑壮美的声音世界,并逐渐使自己的表现能力达到了“他无我有”的艺术境界。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