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沙和她的广播剧
水长
见到刘沙之前,先读到了她1992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的一篇论文《独具魅力的空间——浅谈广播剧的艺术形式》,便以为她是一位学究。想不到广播剧战线藏龙卧虎,不显山不露水,竟有如此深奥之人,一篇二、三干字的文章,把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特异性、规定性用辨证思维的方式阐述得很是精辟,将广播剧这片“声音的沃土”分析得颇具新意,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后来得知,她的这篇论文荣获第二届全国广播剧论文评选一等奖,有关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见到刘沙时她还很年轻,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性格开朗豪爽,似乎有着北方人的特点,记得她曾用一首歌曲的名字调侃说:“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这时我才知道,她毕业于东北的一所大学,是学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后又留校当老师,讲授台词课,但她却不是东北人。她自幼生长在军营里,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全国恢复高考后,她家正好在东北,就考取了东北的院校。后来父母回到了天津,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父母在,不远游”,她也就调回到天津工作。对于她选择到广播电台工作,我曾经很疑惑,并问过她,为什么不选择电视台?为什么不去演戏?她说:“我是搞语言艺术的,选择电台比较合适”。
就这样,在1985年的冬天,刘沙告别了大学讲坛,来到了那时被称作“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广播剧组”的机构开始了她的广播生涯,由一名青年教师成为一名青年导演,那年她二十七岁。二十七岁的她,正值青春年华,便将—腔热血投入到了新的事业——广播剧中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十八年。
十八年的悠悠岁月,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首先是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后来是传媒手段的多样化,使广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广播剧自然也未能幸免。许多同行纷纷转向,很多地方台的广播剧组也因此而解散,但刘沙却始终坚守着这块阵地,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她说:这种艺术形式既然存在就有她的必然性。她曾在论文中写到:“广播剧是跛脚的艺术”,“广播剧恰恰因其跛脚,才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于艺术世界之中”。我以为,她正是在这“独特”之中,发现了广播剧的魅力,并被这魅力所深深地吸引。她不断地努力着,寻找着,吸收其它艺术门类之长,补己之短,她所学的戏剧表演专业也使她拥有了独特的优势。广播虽然是声音的艺术,但她把可视艺术中的许多导演手段运用到了广播剧中来,让听众在她的剧中“看”到人物,“看”到场景。她按照自己的追求,导演了一部又一部的广播剧,并且从不抱残守缺。
刘沙坚定的认为,要想生存,必须创新,广播剧必须走出象牙塔,进入寻常百姓家;广播剧生产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必须走市场化道路。1994年,为了寻找广播剧的生存之路,她走向了社会,与企业连手策划创作了系列广播短剧《安康的故事》。这是一部以企业为依托,以广播剧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温馨幽默为风格的新型系列广播剧,在文艺台每天清晨的《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安康的故事》的播出,使广播剧有了新的生机,并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刘沙以她的敏锐和执着,使天津台的广播剧第一次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
刘沙又是多才多艺的。她当过电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台出过图像,主持科技类节目,偶尔还在电视剧中客串个角色,播讲过散文、小说,给电视剧、译制片配音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参加广播剧的演播就更不在话下了。现在又重操旧业——搞教学,据说,她是一所大学戏剧影视专业的客座教授。刘沙认为,作为一个导演,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生活功底,还要从各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至于大学教学也是一个总结、归纳、提高的过程,可谓教学相长嘛。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