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警803》的得与失看广播剧的市场之路
上海台 雷国芬
我作为一个从事了二十年广播剧创作、生产的业内人,我亲眼目睹了广播剧从兴旺到逐渐衰微,在市场化大潮中挣扎,求生存、求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已经从实践中悟到了广播剧唯一的生路便是走市场化之路的真谛。下面我想结合我们上海台《刑警803》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探求广播剧如何向市场化突围。
一、曾经成功的尝试
1990年,我们播出了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选择这一题材,是基于我们对广播连续剧艺术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想利用刑侦剧“有悬念”、“剧情抓人”的特点来吸引听众,从而扩大广播剧的影响。没想到社会反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该剧在上海迅速形成了收听热,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803”的名字取自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察总队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由于广播剧的影响,如今,“803”成了上海刑警和刑侦总队的代号,连刑侦总队的电话总机号码,也用上了“803”)
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广播剧的创作及播出是一个系统工程,《803》的成功取决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首先在播出之前,先在媒体上进行预热。如公开征集《803》主题歌歌词,在一个多月里收到本市和外地来稿一千多首。为保证质量,在发动群众创作歌词的同时,组织专业词作家创作。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选出入围歌词,举办入围歌词朗诵会,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最后才确定贾立夫、贾彦创作的歌词。接下来再邀请多名作曲家为主题歌谱曲,通过演奏、听评,选出杨树华、杨树竞作曲的主题歌。所以剧目尚未播出,就已经开始吸引听众积极参与,并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期待。当然,这种先声夺人的方法现在已广泛运用于电影或电视剧中,如海选演员也是其中之一。
《803》播出后,刑警队长刘刚的婚姻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为了听取听众的意见并进一步吸引听众参与,我们在“影视剧”栏目和《每周广播电视》报上,发布征集听众设计刘刚婚姻走向的信息,在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收到数百封来信、来稿。我们邀请了部分来信来稿的听众,参加了结尾设计的座谈会。当时对结尾设计的讨论之热烈,使我们主创人员感动不已。海运学院为此展开了专题辩论。那天,学院的大礼堂挤满了大学生,大家发言热烈,各抒己见,这种盛况,令我们终生难忘。我们顺从民意,根据绝大多数听众善良美好的愿望,为该剧设计了“大团圆”的结局。
《刑警803》第一阶段共播出了20部102集。我们原先只打算做个百集工程。这在当时也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做完100集后准备鸣金收兵,但听众强烈要求播出续集,在一个多月里,听众来信就达372件。
良好的播出势头也开始吸引来了广告客户。当时,剧组每年的经费要100万人民币以上,原先都靠台里拨款,播出形势一好,广告科便来了劲,而上级领导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规定《803》中播出的广告专款专用,并专门召集广告客户向他们推介《803》。广告客户纷纷慷慨解囊,这便使得续集创作在经济上有了强有力的支持。
有了第一阶段的经验,我们第二阶段的创作播出便更为顺利。为了增强明星效应,我们专程到北京请刘欢重新录制了主题歌;一批著名影视明星加盟,也为续集增添了艺术风采。为加强和听众的联系,每周开辟一期《刑警803广播剧编辑室》,由两位导演主持,向听众介绍新作,介绍主创人员,请有关创作人员谈创作体会,请听众谈听后感,对新作发表评论等,还围绕剧作进行有奖竞猜……这个阶段,节目收听率名列前茅,广告客户争相投放广告。在大好形势的鼓舞下,我们又萌发了“扩大《803》影响,把节目推向全国”的念头。1992年,我们在西安举办了《803》全国订货暨研讨会,得到了全国许多电台的热烈响应,有36家电台参加了会议,并订购了三千多集《刑警803》。当时每100集价格为3000元,销售额达15万元。由一家电台,一部剧发起的全国订货会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说实话,当时我们还没有明确的市场化的意识,只是想把节目推向全国,但又觉得投入如此之大,多少该收回些成本(如磁带费、复制费、邮寄费等),所以定价是非常低的。当然,这也是各地电台踊跃购买的原因之一。除了此创举外,《刑警803》的8部作品还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803的热播,该书的销售情况也不错。(现在电视剧一热播马上出小说,其实此方法我们早已用过)。第二阶段和我们联合制作的国声音像公司还把《刑警803》中的《”富翁“的真相》、《大亨》、《玩火自焚》、《一网打尽》等剧,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刑警803》的影响。第二阶段可谓是红红火火,堪称上海电台广播剧的鼎盛时期。广播剧科的每个人都处于亢奋状态,拼命创作、制作、运作,在当时生产水平极为低下的条件下,又推出了19部104集,创下了国内广播剧之最的纪录。
总结这一阶段成功的经验,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条:
1、题材选择精准,为听众所喜闻乐见。
刑侦题材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而且与时俱进,有取之不尽的精彩人物、精彩
故事,这也是我们的节目之所以能坚持到今日的原因。
2、注重与听众的交流和互动。
3、及时推向市场(虽然当时还不是有意而为,但如果没有全国的影响,广告客户也不会如
此踊跃)。
4、扩大衍生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5、团队作战(当时我们广播剧科有十七、八人之多,彼此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其实这几条经验已经广泛运用于电视剧生产与经营中,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对市场化的探索起步并不晚,只可惜半途而废了。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