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第八届广播剧专家评析获奖论文点评
中广网 2013-01-07
    

  

关玲

  2012年广播剧专家奖共有12篇论文参赛,其中获得一等奖的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实际上只淘汰了一篇,获奖比例很高。研究会想通过此举,鼓励一线的创作人员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风气,并通过理论研究来提升和引导创作的更大发展。尽管这次参评的论文数量不多,但每年不断就是好事。

  虽然这次参评的12篇论文水平参差不起,但视野还算开阔。有研究广播剧本体创作的,有研究队伍建设的,也有研究广播剧理论、广播剧发展前沿问题的。但整体上看,论文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与中国广播剧目前的发展繁荣状况还是不成正比。安会长说,我们只注意了热运行,忽略了冷思考。中国广播剧的繁荣,一方面需要创作本身的发展,同时,理论研究的繁荣才能使广播剧的发展更深入更持久。过去电影如此,现在电视剧也如此。中国广播剧的理论研究应该尽快跟上创作的步伐。

  从广播剧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我们可以从史、论、创作三大领域着手设立我们的研究范围,确定研究选题。

  一、广播剧发展史,是广播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广播剧的发展

  历程是由我们各台的发展历程组合起来的。立足本台,将本台的广播剧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可以汇总成为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去年获得一等奖的徐国春的论文,就是在梳理上海广播剧几十年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的一篇好论文。

  今年的论文没有关于发展史方面的选题,是个遗憾。当然,广播剧发展史一定不仅仅是情况的汇总,它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寻找论点,总结规律,看到在不同阶段中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广播剧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的讨论。

  基本理论包括概念界定、分类、特性、功能等内容。今年送评并获得二等奖

  的长春台刘国君的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剧振兴路径的思考》中,就涉及到了广播剧的元素构成、广播剧的界定、广播剧的功能和特征,是一篇与基本理论相关的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前沿理论是指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今年12篇论文中,有9篇都是对当下热点问题的思考,可见热点问题最能引起大家思考的兴趣。


  1

   

  浙江交通之声

  李黎

  小议广播剧的人才培养

  2

  浙江交通之声

  董慧临

  好剧更需勤吆喝——广播剧的推广手法尝试

  3

  长春台

  刘国

  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剧振兴路径的思考

  4

  长春台

  刘国

  浅析网络广播剧的艺术特征

  5

  福建台

  冯亮

  陈蓬泉

  丁雁

  移动互联时代,微型广播剧的制作与传播

  6

  青岛台

  徐晓丽

  “小精品”突破“大怪圈”——浅谈儿童科普广播剧在解决广播剧发展理论难题方面的实践经验

  7

  江苏如东台

  徐庆华

  培育合作创新——县级台广播剧生存与发展之我见

  8

  贵州台

  杨旭

  广播发展的几点思考

  9

  上海台

  徐国春

  忧思与展望——谈未来广播剧产业的发展之路

  关于热点问题、热点现象的论文写作的关键就是要在了解前沿动态的前提下抓准问题,并在一个小题上做文章。

  这次9篇论文的选题都能看到热点,都谈到了目前广播剧最急需改进的地方,但问题在于,之后的写作有问题。选题大、空洞、泛泛,大而空的内容没有凸显出自己的观点。写作上有很多问题。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范围大。

  贵州台杨旭的论文《广播剧发展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一、搞好顶层设计是

  广播剧生存发展的前提。(从革命历史题材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贵州当代的新闻报道中发现典型),二、积极寻找政府的支持,做好企业的宣传。三、针对市场需要,开发市场剧。作者能够敏锐地看到当前广播剧发展的重要问题,但一共6页纸,行距还很大的情况下,写了三个大问题,每个都没有说透。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能至少写一篇论文,确实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反的情况是,一个特别大的标题下,写的是很小的一件事,福建台冯亮、陈蓬泉、丁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型广播剧的制作与传播》,主要以《金不换》一部剧为例,这个例子不能全面代表标题的含义。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型广播剧的制作与传播》标题也应该放在传播特性上。

  2、观点不明确,或提法不准确。

  青岛台徐晓丽的《小精品突破大怪圈》一文中,什么是“小精品”?要界定。

  结合全文看文中所说的“小精品”是指儿童科普广播剧,而这个“小精品”的含义是不准确的。文中的“大怪圈”又是什么呢?需要明确指出和界定。

  概念的准确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不准确的表达会带来歧义,而由歧义生发出的推理就不会在一个前提下进行,你的结论也就很难有说服力。

  长春台刘国君的《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剧振兴路径的思考》是所有论文中观点明确、对涉及概念有界定的一篇学理性很强的论文,但文中有的观点尚待商榷。如文中写道:“‘广播剧运用戏剧技巧塑造人物,描绘场景,展现剧情,揭示主题’,是独特的虚构艺术。我们把前一种特点称为广播剧的广播媒介属性,后一种称为广播剧的广播艺术属性。”在这一段话中,作者将“广播的媒介属性”与“广播的艺术属性”并列,导致了后面论证推理走上“歧途”。因为,广播的媒介属性包括现实记录和艺术创造,记录和虚构,是声音的两大功能,也是广播媒介传播同样具备的功能。广播可以用声音记录和传播现实生活,也可以传播和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与“艺术属性”相对应的应该是“记录属性”,而不是“媒介属性”。概念的不准确,导致这篇文章的理论观点不够正确,影响了它的理论价值。

  3、欠缺研究方法。

  阿宝的《好剧更需要勤吆喝》有很多数据,同时有很多具体的做法。这是非

  常好的研究习惯。他用了很多图表,包括收视率来支撑他的观点,有理有据,论文中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

  《培育 合作 创新——县级台广播剧生存与发展之我见》中有很好的观点,如县级广播剧要注意互动、本土化(应为本地化)、与联盟合作等,有真知灼见,但缺乏数据和案例分析,显得空泛。

  4、逻辑性差,学理性不足。

  《小议广播剧人才培养》一文中,提出“当前最缺什么样的文化人才”这个问题后,第一部分就写:“一、积极培养广播剧爱好者对于美的追求,力争多管齐下”。缺乏什么人才与培养广播剧爱好者的美学追求有什么逻辑关系?而后面的:“二、积极培养各类广播剧专业人才的水平。”“三、在广播剧人才培养当中,还应对起到领军作用的骨干人才进行超常规和跨越式的培养,使其对国际前沿动态,以及国内目前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前沿了如指掌。对领军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这两个问题的标题在字数上很不匹配,第三的题目太长,把很多论述也放在标题上了,而最大的问题是两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出现了问题,第二包含了第三。

  《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剧振兴路径的思考》尽管有些观点和提法不够准确,但几个部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一、正确区分广播剧的媒介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振兴广播剧的理论前提。二、坚持正确的创作方法和先进的创作理念,是振兴广播剧的现实基础。三、探索和创新广播剧艺术表现形式,是振兴广播剧的必由之路。四、树立广播剧创作的精品意识,是广播剧振兴的根本保证。”这四个部分的关联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晰,论述的思路也就清晰顺畅了。

  在这9篇论文中,除了以上的问题外,共同的优点在于,都能够站在行业前沿思考当下的热点问题。

  上海台徐国春《忧思与展望——谈未来广播剧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新媒体对

  广播媒体发展造成影响的出发,从背景的描述到问题的提出,敏锐地了抓住了播出渠道的变化带来内容和手法的不同这一前沿问题,提出了未来会出现“媒介为王”的观点,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长春台刘国君的另一篇论文《浅析网络广播剧的艺术特征》同样是在新媒体发展的语境下,分析了网络广播剧具有非专业、非官方、非主流、个人化、平民化等几个特征,是目前广播剧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关于广播剧人才培养、广播剧的有效推广、县级台广播剧如何生存等问题,也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三、创作,作品分析是广播剧论文写作最常见的领域。今年12篇论文中有三篇是与作品分析相关的。

  1

  江苏总台

  文艺广播

  戚欣

  让真人真事走进听众的内心——广播剧《乡村女法官》创作谈

  2

  南昌台

  张金洁

  黄南程

  奏响民族精神史诗 广播时代英雄乐章——广播剧主旋律作品英雄气象初探

  3

  杭州台

  李艳

  广播纪实报道剧的创作特点——创作《最美妈妈》有感

作品分析类的论文,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将作品与众不同的特点找到,并从声音要素、结构、节奏等形式上,以及题材、主题等内容上发现它的艺术特色,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江苏总台文艺广播戚欣的《让真人真事走进听众内心——广播剧“乡村女法官”创作谈》一文,抓住了该剧“真实中见艺术”的创作特色。

  杭州台李艳的《广播纪实报道剧的创作特点——创作“最美妈妈吗”有感》,抓住了这个剧最突出的手法和风格——纪实报道,从新闻与艺术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广播剧的功能与此剧的特色。

  南昌台张金洁、黄南程的《奏响民族精神史诗 广播时代英雄乐章——广播剧主旋律作品英雄气象初探》一文,梳理了中国广播剧创造了英雄气象这一现象,并将《大法官梅汝璈》置于这一现象之中进行分析,超越了就作品而作品的分析思路,将《大法官梅汝璈》的艺术特色明确地提炼了出来。

  这三篇论文在写作上,同样存前文所说的问题。

  《让真人真事走进听众的内心-广播剧“乡村女法官”创作谈》的提法很不准确。文中说该剧“还原艺术的真实”,这一说法有问题,应该是还原生活真实,怎么能是还原艺术真实呢?同样,文中提到的“结构上还原人物真实状态”也很不妥,结构怎么能还原人物真实状态呢?应该是通过结构的搭建,让人物能够有真实的展示空间之类的表述。作为论文,表述有很多不严谨之处。

  《广播纪实报道剧的创作特点——创作“最美妈妈吗”有感》关于“迅捷,新闻事件的最快艺术表达”的提法非常好,但在纪实,纪实手法、纪实美学的论述过程中,明显感到作者理论功底尚不足,驾驭论述的能力尚有欠缺。

  《奏响民族精神史诗 广播时代英雄乐章——广播剧主旋律作品英雄气象初探》,从几部广播剧的比较中,作者看到了这些作品的人物共同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不屈精神、崇高信仰,在或领导干部或平民百姓身上的那些荡气回肠的事迹中,总结出中国广播剧具有“英雄气象”。但文中只浮皮潦草地提到一些相关的剧目,仅仅以《大法官梅汝璈》作为深入分析的案例,失去了广阔视野下的关照,论文也就缺少了说服力。

  作品分析类的论文一定要抓住作品创作本身的各个要素,在创作特色上做文章,要懂创作、有细节。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细节上,要有深度。如“英雄气象”、“新闻事件的最快艺术表达”这样的概括。论文要有文化研究的方法与高度,要有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关照。

  总之,今后论文写作应注意,在引进新概念新成果时,一定要斟酌和思考其内涵与外延,不能乱用。概念一定要界定,不要有错误。提法要严谨,不要玩弄概念。论述要有逻辑,结论要正确。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