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第十二届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点评
中广网 2013-01-07
    

      

孙以森

  说一说参加第十二届专家评析的连续剧。分三个部分。一是讲一下参评剧目概况;二是介绍几出有特点的戏;三是说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参评剧目概况

  参加今年专家评析的剧目总共是60部,其中连续剧34部,约占参评剧目总数的56.66%,是几类参评剧目中数量最多的,也是近几年连续剧参评数量最多的(2009年22部;2010年19部,2011年30部,今年达到34部)。质量是几类参评剧目中最好的。这可能是因为,今年是“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年,连续剧是广播剧精品创作的主打项目,各地电台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据我所知,有些戏,是经过将近两年反复打磨、精心修改后才出手的。

  专家评析历来不限制获奖名额,也不限制获奖等级,完全从实际出发,作品够几等就给几等。由于今年好作品很多,经安景林会长提议,评委会一致同意将获得本届“五个一工程”奖的五部连续剧单列,给予特等奖,此外还评出了金奖、银奖。

  二、介绍几出有特色的戏

  (1)先介绍《首义三杰》

  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武昌打响的,去年是辛亥100周年,湖北台写这出戏义不容辞,也有优势。但武昌首义并不好写。一是起义十分仓促,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都没有参加;二是直接筹划、组织起义的骨干,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起义前牺牲,蒋翊武避难外逃,孙武受伤,缺少突出的人物,要想写出戏,写出人物,写得精彩,有较大难度。再说,表现武装起义也不是广播剧的强项,这就难上加难了。《首义三杰》的编剧,在扎实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以独到的眼光选择提炼素材,为我们奉献了一出好戏,十分难得。从编剧的角度说,这出戏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是,它没有一般化地叙述起义的宣传、准备、发动、爆发过程和战斗场面,而是聚焦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身上。通过写好三烈士,塑造好首义三杰的艺术形象,反映出这场革命为什么必然会发生,以及革命者为民族、为国家的献身精神。

  二是,注意了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情感的诠释。杨洪胜的母子情,彭楚藩的夫妻情,刘复基

  的兄妹情都很感人。

  三是,注意了对普通群众的描写。

  有评论家指出:“《首义三杰》是一出以小切口展现大事件的好戏。”史学家也认为这出戏在“把握全面,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感人”。这些评价是恰当的、实事求是的。

  (2)抚顺台的《美丽的花楸树》

  这是一出写知识分子的戏,主要人物张花楸的原型是抚顺石油二厂高级工程师张淑蓉。她是一位石油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一生完成近20个科研项目,发明创造很多,其中有些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项目属于世界独创。但由于她的家庭出身不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她取得每一项成就都比别人更艰难,需要更多的付出。

  这出戏的初稿,张花楸的事迹写得很全面,但缺乏重点,不怎么感人。之后,创作集体经过反复研究、反复修改,拿出的成品很精炼、很精彩。

  我个人觉得,《美丽的花楸树》这出戏,有几点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写先进人物的事迹,要抓住重点,抓住关

  键。不要贪多求全,应当以一当十。

  张花楸成果多、专利多、学生多、成果被推广运用多、荣誉多,有“五多专家”的美称。这出戏的编剧在张花楸众多的发明创造中只写了两项,以这两项国家级的发明为中心,写出了一位有理想、有性格、有成就、有思想境界的人物。

  我简单介绍一下戏里写到的两项发明。

  一项是被石油界简称为MTBE的项目。简单点说,就是一个研究怎样提高汽油质量和标号的项目。张花楸设计了适合中国条件的工艺流程,攻克了汽油由85号提升到97号的技术难关,打破了外国的垄断,填补了中国的空白。另一个项目可以简单地叫做“干气制乙苯”。炼油厂在原油催化裂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干气。这种干气都是白白烧掉的。过去我们在石油化工城看到的“天灯”,就是干气在燃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美国虽然拥有干气制乙苯的技术,但技术保密、成本很高,我们无法采用。张花楸是在没有进口设备,没有可供参考的工艺流程和数据的情况下,带领她的团队找到了干气制乙苯、制丁苯的最佳方案,产品的选择性远远高于美国的同类技术,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这两项技术是张花楸所有发明创造中最具代表性的,它所解决的提高汽油质量和标号,消灭天灯,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虽然是高科技,但写得很好懂,听起来很有兴味。编剧的这种选择,的确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是,敢于写问题,敢于写矛盾。

  张花楸在完成这两项重大发明的过程中,几乎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矛盾,遇到问题。编剧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敢于把人物放在风口浪尖,善于通过矛盾的发生、展开、激化和解决,写出人物的性格和境界。

  举一个例子。

  经过三年日夜奋战,张花楸设计的提高汽油质量和标号的工艺,经国家科委和中石化总公司专家鉴定,确认研制成功,可以投入工业放大试验。就在这时,张花楸和她的直接领导谭克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谭克认为项目已经通过专家鉴定,专利到手,研究任务大功告成。张花楸则认为,科研成果只有真正投入实用,才有价值,才能造福百姓,必须抓紧进行工业放大试验。但谭克坚持认为,这不是研究所的事,他这个所长考虑不到,也安排不了。要进行工业放大试验,你自己想办法!这就给张花楸出了极大的难题!但张

  花楸不服输,不放弃。她克服重重困难,冒着很大的风险,到洛阳化工厂做了两年的工业放大试验,最终完成了把国产汽油提高到97号的任务。两年后,张花楸回到抚顺,谭克也诚恳地表示,“我认输!”“我再不会让你抱着金娃娃跑了!”

  这个戏剧冲突比较成功的写出了张花楸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境界。她搞研究,看重的不是专利,不是名声,不是荣誉,她看重的是研究成果能不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是,注意挖掘本地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抚顺台认为,这是长期坚持广播剧创作的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当然,这种做法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我的主张是:既要立足本地,发挥本地优势,又要放开眼界,汇天下精华。总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3)长沙台的《扁担上的影院》

  《扁担上的影院》讲的是湖南农村的一位残疾人,在母亲的支持下,走村窜乡,为农民放电影的故事。这出戏的主人公马恭志是一位残疾人,放电影的设备,完全靠他和他的母亲用扁担挑,用肩膀扛,用双手提。他们跋山涉水放电影23年,看电影的乡亲超过250

  万人次。这个“母子放映队”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扁担上的影院”。

  这也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连续剧,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选材上,很有眼光。马恭志是湖南省永兴县“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不久前当选了党的十八大代表,是一位先进人物。但他毕竟是生活在基层的“小人物”,知名度不大,也没有轰烈烈的作为。编剧看重的是他的事迹中,有东西可以挖掘,有戏可写。看重的是这个人物平实可爱、乐观豁达,看中的是他那倔强不屈,絶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

  第二、创作班子对于自己掌握的大量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做了精心提炼,选取了最有特色、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几个人生片断,编织成一出情节前后呼应,矛盾冲突交汇,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好戏。

  《扁担上的影院》总共只有三集,可以说,每集都有悬念,都有矛盾爆发点,都有动情点。

  比如,第一集的两段戏就都很感人。

  第一段是写因小儿麻痹症下肢严重畸形的马恭志决心站起来。他从只能依靠小板凳的帮助爬行,到拄着拐杖走、扶着墙壁走;从一次只能走几步到走几十

  步,几百步。马志恭从十岁练到十四岁,一次又一次摔倒,一次又一次爬起来,吃尽苦头,历尽艰辛,终于甩开拐杖学会了自己独立行走,并且能够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走村窜乡为农民放电影。这种坚忍不拔,决不屈服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叹!

  马恭志在学会走路的同时,完成了初中学业,并且跟着经常来村里的电影放映队学会了放电影。这位十五岁的少年决心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电影放映员,为乡亲们放电影。于是,另一个尖锐的矛盾爆发了:当放映员必须通过资质考试,拿到放映员资质证书。主持考试的刘处长看了村里的介绍信以后,觉得尽管马恭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他毕竟是残疾人,身高只有一米四一,体重才82斤,根本无法承担乡村电影放映员这份十分艰苦的工作。

  对于这个矛盾,戏里写得很精彩,也很感人----

  刘处长诚恳地对马恭志说:我们非常需要热爱电影事业的人,但是,放映员要挑着设备翻山越岭……这个工作你做不了!

  马恭志十分执着,他急切地对刘处长说:我喜欢电影,我已经学习了全套的放映理论知识,还学习了电影设备维修。我不想成为废人,我更不想成为家里

  的负担。我什么苦都能吃,真的……

  马恭志的决心让刘处长十分感动,但他又不能不为小马着想,最后,他只能把最实际的困难摆在了马恭志的面前:刘处长说:这样吧,小马,这是一套电影设备,你试试能不能把它提起来。你要是能把它提起来我就允许你参加考试……

  马恭志知道自己提不起这套设备,但又不肯放弃,他对刘处长说:“我,我能挑一百多斤呢……”

  刘处长说:“……可这套设备有300斤,剩下的怎么办?”

  就在这时,房间的门被推开了,马恭志的母亲坚定地回答:“剩下的我来挑!”刘处长还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马恭志的母亲又连珠炮似地说:“我是马恭志的妈,今年三十九岁,身高一米六八,体重130斤,我是种地的。我能挑两百斤的担子,你看看,我行不?”----“如果马恭志考取了,我就是他的腿,他在哪儿放电影,我就把机器挑到哪儿”!

  残疾人的执着、坚强,母亲对儿子的爱,深深地打动了刘处长,他立即让人送马恭志参加考试,并且当场拍板:如果马恭志考试合格,你们这个电影放映队就叫“柏林乡母子放映队!”

  《扁担上的影院》第二集、第三集也有很好的戏剧冲突和动人情节,这里就不做具体介绍了。

  第三、人物定位准确,性格鲜明。

  马恭志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先进人物,赢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仍然是一个普通农民。他对人生的看法,十分质朴。他说:“人活着,除了干活、挣钱、吃饭,不就是能干点让别人乐和,又能让自己乐和的事嘛!能做到这一点,多好啊!”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写得很朴素,很平实。

  马恭志坚韧不屈而又乐观豁达,性格十分鲜明。凡是他认准的事,再难、再苦,也绝不放弃;工作中、生活中,不论遇到多大的难题,也改变不了他风趣诙谐的谈吐和乐观豁达的风格。作者成功的把握了人物性格,使得整出戏呈现出明快向上的格调。

  (4)呼伦贝尔台的《彩虹升起的地方》

  这是一出写环境保护的好戏。这出戏的特点是:

  第一、题材选得好。

  内蒙古是我们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最近几年,他们加快了发展步伐,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经逐渐进入各省、区的先进行列。更为可喜的是,内蒙古

  的一些地区,在经济开始腾飞时就意识到保护草原、保护环境的重要,鲜明地提出了“美丽与发展”同行的理念。这个方针在草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很好的作用。《彩虹升起的地方》的作者以伊通煤电公司企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破解矛盾为素材,艺术地体现了“美丽与发展同行”这个重大主题。在选材方面是很有眼光的。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历来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现代经济的起步阶段,几乎无一例外地重复着急于发展经济,牺牲生存环境的错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这类教训比比皆是。当前,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地区,已经品尝到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苦果,正在千方百计修复生态,弥补损失,但有些地区却是一面修复旧创伤,一面又犯新错误。某些经济刚刚腾飞的地区,则正继续干着前人已经干过的儍事!可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需要时时警醒,时时铭记。

  内蒙古地区近几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迅速上升,主要还是依靠资源开发,因此,珍惜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格外重要。他们提出的“美丽与发展同行”这个发展战略,很有现实针对性,可

  以使地区经济开发少走或不走弯路,对于全国各地都有启示。内蒙广播剧人敏锐地抓住这个题材是很有眼光的。

  环保题材进入广播剧比较早,内容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居多,儿童剧居多,小巧精致,可听性强,出现过《沙狐》、《起飞的小鹤》、《海边的铜铃》、《野马》、《小天使》等佳作。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作品也有一些,但数量不是很多,应当加强。

  第二、矛盾抓得准

  草原开发如何实现“美丽与发展同行”,矛盾在哪儿?如何找准矛盾,破解矛盾?这是本剧的另一个要点。

  开矿、采煤、发电,势必要占一些牧场,势必给草原带来一定的污染,牧民有意见,要求赔偿;煤电公司认为,自己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占地国家已经补偿,采煤发电给牧民带来了实惠,牧民的要求是过分的、不合理的。表面上看,无非就是工业与畜牧业争地,工矿企业与牧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但这只是现象,矛盾的实质是如何树立正确指导思想,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彩虹升起的地方》编剧抓住了矛盾的实质,把重点放在伊通煤电公司副总经理

  乔玉明和林矿长之间的不同认识上,写他们两人的思想碰撞。乔玉明克服种种困难,在露天矿区和发电厂之间建成了两条5公里的封闭式走廊,一条向电厂供煤,另一条把发电厂的灰渣运回矿区,回填采空区。这样,既减少了灰渣占地和污染,又能利用灰渣制造建筑材料,变废为宝,产生循环效益。紧接着,他又开发风力发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乔玉明用行动实践了“美丽与发展同行”方针,深深打动了林矿长,成功地破解了矛盾。

  (3)人物形象鲜明

  主要人物乔玉明有思想,有作为,比较丰满;林矿长虽然在生态保护方面认识滞后,行动迟缓,但不是概念化、脸谱化的人物。戏里,林矿长是一位有情有意的热心人。他热爱煤电工人,也十分关心牧民。草原被污染,环境受破坏,他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但作为公司的一把手,他必须首先考虑公司的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考虑四千多职工的吃饭问题,必须按时向政府缴纳税费。他要面对各种问题,承受种种压力,他身上体现了工矿企业领导人必须面对的诸多困难。林矿长这个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实现“发展与美丽同行”发展战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情,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必要时还得做出牺牲。

  (5)吉林市电台的《牛子厚与喜连成》

  这出戏也很有特点。

  第一、编剧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并做了深入研究和精心提炼。

  京剧科班“喜连成”是1904年(清光绪30年),由吉林市富商牛子厚出资,委托京剧名家叶春善在北京创办的。牛是财东,叶是班主。到1912年(民国元年),牛子厚企业亏损,无力再办,将科班转让给沈昆,改名“富连成”,仍由叶春善当班主。1936年沈家破产,“富连成”由叶家接管,一直延续到1948年。“喜连成”和“富连成”是解放前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京剧科班。

  从“喜连成”到“富连成”,44年里科班虽多次更换财东,但办学宗旨,选材标准,识才、爱才、精心培育人才的良苦用心,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等,是一脉相承的。“喜连成”虽然只有八年的历史,但它是这个科班的基础。没有“喜连成”开创的良好局面,很难出现“富连成”那么丰厚的成果;“富连成”是“喜

  连成”的延续和升华,没有“富连成”培养出的那么多人才,形成的那么大的影响,也很难看出牛子厚创办“喜连成”的重大意义。因此要写好《牛子厚与喜连成》,必须研究从“喜连成”到“富连成”长达44年的丰厚史料。应该说,这出戏的编剧对此是有深入思考的。她们扎扎实实搜集、研究了大量素材,为作品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当前艺术创作心态相当浮躁的情况下,肯下这样的苦功夫、“笨”功夫的,已不多见,让人敬佩。

  第二、 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喜连成”科班成功的原因。

  “喜连成”是旧时代的科班,不可能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但它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发扬和借鉴。

  其一是,牛子厚虽是生意人,但办科班并不是为了赚钱。他热爱京剧,他希望这门艺术红火兴旺、后继有人。这是他创办“喜连成”并且坚持八年的动力。“喜连成”创办时就有这样的誓言:“创办科班不为发财致富,争名夺利,只为培养梨园后一代,永续香烟”。1912年,牛子厚家道败落,实在无力支撑时,他还是坚持转让“喜连成”科班可以分文不要,但只能由热

  爱京剧的人接手。“富连成”的老板沈昆的确是一位戏迷,叶春善、叶龙章父子更是京剧界很有威望的人物。“喜连成”、“富连成”是热心人办学,艺术家办学,是实心实意培养人才。这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是,在选材和教学方面,遵循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那个时代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

  选材上,不分贫富、亲疏,一律平等;

  教学上,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学生入学后不分行当,一律练毡子功,拿顶,跑虎跳,练毽子,任何人不得例外。经过一段时间考察,适合哪一行学哪一行。分行当后,还要试教一段,实在不适合的,还要再转其他行当。不埋没人才,尽力做到对工对路,才尽其用。

  主张既要学技艺,更要学做人。班规中明确规定:要养身体、遵教训、学技艺、保名誉、惜光阴,戒贪图小利、戒烟酒赌博、戒乱交朋友。在德、智、体三个方面对学生都提出了要求,旧科班做出这样的规定,难能可贵。

  主张边学习,边实践,把学习、观摩、熏陶、实践结合起来。

  以上这些都是对学生负责的做法,也是这个科班

  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由于作者准确把握了“喜连成”成功的原因,因此,这出戏写的虽是旧科班,但写出了传统美德,写出了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

  第三、情节生动感人。

  比如,“智请萧长华”一段戏就很有意思。

  萧长华是京剧界的名角,人好,戏好,会的戏多。牛子厚很想请他当“喜连成”的总教习。叶春善告诉他,已经请过了,萧老板不愿意来。萧长华认为,市面不景气,艺人纷纷改行,办科班虽是好事,一旦虎头蛇尾,耽误孩子们的前程。戏里,萧长华天天在珠市口卖烤白薯,牛子厚就天天派人去买他的烤白薯,并且是一次包圆,有多少买多少,弄得萧长华一头雾水。他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买白薯的人又不肯说。他只好悄悄跟着那个人,拐弯抹角进了一所院子。院子里,孩子们正在练功,萧长华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

  吸引了。经过深入交谈,牛子厚办好科班的决心和诚意打动了他。萧长华当了科班总教习,而且一当就是40多年。

  这段戏的细节有艺术虚构,但主要事实是真实的。萧长华的确是“喜连成”“富连成”最有威望、贡献最

  大的教师,的确是牛子厚诚心诚意请进科班的,那个时代也的确有些演员因种种原因改行做小生意。

  还有一段戏,可以叫做“呵护马连良”。马连良是“喜连成”第二科学生,家境贫寒。他的扮相和嗓音条件不错,又聪明好学,是个好苗子。十岁那年,因为练功过于劳累,突发高烧。牛子厚、叶春善立即派人请医生,因为病来得急,又比较重,就把马连良的父母也接到了科班。马连良的父母要把孩子接回去。牛子厚、叶春善不同意,他们说:孩子高烧未退,这时候回家,会加重病情。孩子进了科班就是科班的人,我们已经把京城最好的大夫请来了,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治好。经过精心治疗,马连良康复了。要知道,旧科班与家长的契约里是明文规定“天灾人祸,各听天命”的,“喜连成”这么厚道,这么负责,深深感动了马连良的父母。

  这段戏,除了人物对话做了必要的处理外,没有什么艺术虚构。马连良成名之后不忘师恩,曾多次说起这件事,并叮嘱为他写传记的弟子,一定要把这件事写进书里。

  第四、录制精心,可听性很强。

  还有一些戏也很有特点。

  比如:镇海台的《热血丹枫》。这出戏是写朱枫烈士的。新中国成立后,朱枫只身到台湾取情报,完成任务后不幸被捕,英勇牺牲。《热血丹枫》对情节做了适度渲染,朱枫的事迹感人,形象鲜明,她既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有普通人的质朴情怀,坚贞不屈,可亲可爱。

  再比如,潍坊台的《潍县集中营》也很有特色。这出戏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在山东潍县设立集中营,关押2000多名在华外国侨民这个事件为依托,从一个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民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际友人团结对敌,与日本军国主义殊死搏斗的故事。戏里,张永泰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为集中营里的外国侨民传递信件,接应逃出魔爪的侨民(其中包括后来曾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为集中营的侨民建立了与外界联系的秘密通道。张永泰这位中国普通农民在斗争中成长为抗日勇士的历程,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奥运冠军、英国人利迪尔的形象也很鲜明。

  好戏连台,不可能逐一介绍。

  三、几点感受

  听完今年参评的34部(127集)连续剧,学到了

  不少东西,有一些体会和想法,借这次讲评的机会,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与在座的各位共同探讨。

  第一、今年的连续剧数量多,质量好,值得高兴。

  高兴之余,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一是,好好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找一找还有哪些不足。搞出精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的甜酸苦辣,在座的有很多人是很清楚的。今年获奖的好戏,有几出的初稿相当粗糙,我个人甚至觉得,加工修改太难,希望不大,但主创人员很有决心。他们下了很大功夫,广泛搜集资料,深入思考研究,反复修改,剧本的定稿和录音成品相当精致,让人喜出望外。我敬佩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衷心希望这些戏的主创人员能够总结一点东西出来。

  二是,多播出、多宣传、多交流。广播剧的生存、发展乃至繁荣,生产只是一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把好戏推向社会,推向听众。我在听节目时感到,我们的获奖好戏,绝大多数是很好听的,听众是能接受的。多播出,多做一点推广宣传,才能培养听众,才能扩大广播剧的社会影响。

  当前,有一些电台,包括应该起示范作用的电台,

  尽管也在呼喊要关心广播剧的生存和发展,但他们自己连个播出平台都没有,连送上门的好戏也只是被用来填补时间,播一播做做样子。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把广播剧打入冷宫,还奢谈什么振兴!

  第二、视野开阔了,选材面宽了。

  前几年,广播剧的选材面比较窄,不少电台眼睛只盯着英雄、模范、先进人物,而且有一种跟风现象。2009年、2010年的参评作品选材问题比较突出,2011年略有进步,今年参评作品在选材方面视野开阔了,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题材,有知名人物,也有普通人。这是很可喜的。《潍县集中营》里的张永泰父子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牛子厚与富连成》里的牛子厚是一位富商。安徽小说广播频率的《酥油》,是从一部网络小说里选取的素材,原作有一定的宗教色彩,编剧经过选择提炼,撷取了小说的精粹,编成了一出好戏,从选材角度说,是很有胆识的。江都电台的《竞选十日》、北仑电台的《琴潭溪》,写的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关心家乡,回到农村建设家乡的故事。前者的主要人物是大学毕业后事业有成的白领;后者是外出打工刚刚在城市站住脚的小老板。两出戏都及时反映了当前农村出现的一种新的景象,很敏锐,也很有眼

  光。慈溪电台的《星星之火》写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家遇到的国际贸易中的复杂斗争,以及他们如何勇于面对、沉着应战的故事,这也是艺术领域里很少见到的题材。

  第三、要做好素材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广播剧的素材大体上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采访搜集的原生态素材;二是,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史书以及人物或事件的介绍材料;三是,从小说、故事、舞台剧、影视剧取材。无论从哪方面取材,都应该选择、提炼并进行艺术加工,即使是成熟的报告文学和小说,要改编成广播剧也必须有取有舍,要重新结构,丰富提升。在这方面,上海电台的《长江的女儿》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

  《长江的女儿》的素材来自《往事灼灼》、《戎马书生》、《铁军轻骑兵》、《艺术的摇篮—新四军》、《历史的回声》等五部传记和报告文学。编剧对这五部作品提供的翔实丰富的素材做了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创作了一部反映新四军女战士成长历程的八集连续剧。《长江的女儿》这出戏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场面,而是着眼于女兵们在战争中的许多生活细节和内心情愫,写她们的成长,她们的命运,她们的爱恋,她们

  的悲情,还原女兵们真切但又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写出了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复杂。写出这么一部有艺术感染力的好戏,应当首先归功于编剧对于素材的精心提炼和深入开掘。

  素材的选择提炼和内涵的开掘,是创作的重要环节,但往往不被重视。直到近几年,材料堆积、好事罗列、头緒纷繁、过程很长、事事从头说起、抓不住重点的作品仍然不少。  

  第四、要注意准确性。包括事实、政策、评价、某些提法、说法的准确以及语言文字的准确等等,都应当注意。

  此次参评节目里,这类问题还是比较多。我举几个例子。

  例一、村委会主任不得力,村民要求罢免。戏里写道,乡长宣布:“我们根据法定议程通过了《某某村村委会主任罢免法》……成立了某某村村民罢免委员会和乡政府工作小组。”----其实,对于罢免村委会组成人员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第十六条已有明确规定,用不着乡里再去通过什么“村主任罢免法”。如果罢免一个村主任也要立一个“罢免法”,全中国得立多少法!再说,乡党委、乡

  政府也根本无权立法。----这类差错,编剧只要稍稍翻看一点资料就完全可以避免。

  例二、为了摆脱贫困,洞子沟三村党支书马国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把全村村民搬到30里外的戈壁上定居,另建一个新村。他决定找县委书记请示。戏里用旁白交待说:“他此言一出,立即遭到村、乡、县三级领导的极力反对,况且此前本县和外县都有过搬迁失败的沉痛教训。”但马国良根本不予理会,拍着胸脯向农民保证:“相信我的跟我走,保证你们饿不下”,结果是农民都非常相信马国良,自愿签名,跟马书记走!戏里既没有交待过去搬迁为什么失败,也看不出马书记有什么高明的措施,但最终却在戈壁上建成了自治州最美的花园式的村庄,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00元!

  应该承认,先进人物常常具有超越常人,包括超越领导人的胆识,能够提出脱贫致富的好办法。写戏,应该写先进与落后、开拓创新与因循保守的斗争,但你得写出马国良的主张好在哪儿,为什么是可行的,写他怎样用先进性带动大家,说服领导。不能把他写成独立特行的江湖老大,不能用三级领导的反对来衬托马国良的先进。

  例三、《萧红和鲁迅》是一出好戏,但推荐意见说这出戏是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巨匠的伟大友谊”的,这个提法,值得商榷。萧红当时只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作家,这出戏写的是鲁迅对她的关心和帮助,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友谊,谈不上什么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伟大友谊。

  例四、《牛子厚与喜连成》推荐意见中说:牛子厚创办的“喜连成”科班,“使叶春善、萧长华成为中国京剧的一代名师,它为中国京剧培养和打造出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名角和代表性人物……”等等,这样说,不准确。应该是:“喜连成”科班“拥有”叶春善、萧长华等中国京剧的一代名师,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一代名师。“打造”出梅兰芳的说法也不准确。梅兰芳1907年带艺到“喜连成”搭班演戏,总共也只有两年,虽然确有收益,但说“喜连成”培养和打造出梅兰芳,有些夸张了!“喜连成”时期带艺入科,搭班演戏的学生比较多,像周信芳、贯大元、高百岁等知名演员,都曾搭班。

  例三、例四出自参评推荐意见。写推荐意见一定要实事求,把握好分寸,切忌拔高。

  例五、广播剧的配乐也要注意恰当准确。有一出

  戏是写西藏农奴解放的,大背景是西藏和平解放,解

  放军进驻。这么一出戏里却用了一首柬埔寨歌曲。那首歌,是西哈努克亲王为反对美国人侵略自己的家乡写的,歌中唱道:“我们高棉神圣光荣,正遭受敌人野蛮蹂躏,……”。这样配乐有两个问题:

  一是、西藏农奴解放和柬埔寨毫无关系,这首歌和戏的内容,挨不上边儿;

  二是、解放军正进军西藏,戏里出现“我们高棉神圣光荣,正遭受敌人野蛮蹂躏,……”之类的词句,让人无法理解。说得严重点:人家要是产生误解,你还真是没法解释!

  需要申明,这个错误是其他几位评委发现的,我没有听出来。事后重听录音,确实如此。这是一首进行曲,歌词是用中文演唱的,可以听得很清楚。这段歌曲第一次使用是在此戏开场七分多钟,剧本提示是:“表现解放军行进的雄壮音乐”。----这样配乐,太粗心、太马虎了。广播剧听众多数是懂音乐的,配乐时还是应当用心,应当谨慎。

  就讲这些。讲得对的供参考,讲错了的请批评。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