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第十二届广播剧专家评析单本剧儿童剧超长剧点评
中广网 2013-01-07
    

      

  熊生民

  关于单本剧

  本届参评的单本剧共16部,计30集。从题材上看,有历史题材(如广东台的《琴殇》)、历史与现实交汇的题材(如浙江台的《合璧》)、现实题材等。在现实题材中,对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杭州吴菊萍勇救坠楼儿童、我国导弹护卫舰两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创造新纪录、利比亚大撤侨等,都以广播剧的形式作出了迅速反应,分别制作播出了《最美妈妈》(杭州台)、《护航》(徐州台)、《蛟龙入海》(无锡台)、《克里特大撤离》(温州台)等广播剧作,充分发挥了广播剧快捷反映生活的优长,同时也表现了广播剧人对国人关注事件的敏锐、高度的责任感和创作的热情,这些剧目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广播剧人的一份纯真和激情是应保持和发扬的。参评的16部作品形式也是多样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还有纪实性的报道剧。所有这些,均为我们今后单本剧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下面的分析,主要是传达评委的评析意见,同时也有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研究。

  在参评的单本剧中,评委认为广东台的《琴殇》、浙江台的《合璧》、辽宁都市广播的《电台的故事—你不懂》、杭州台的《最美妈妈》、徐州台的《护航》等5部剧作是比较突出的。

  广东台的《琴殇》,写的是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中国近代史上两颗巨星分道扬镳的故事。从选材上说是很独到的。写康梁,它没有写他们最为世人惊叹的戊戌变法,而是写在变法失败后,各自不同的反思,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走着不同的道路。一个反对革命、保皇复辟,一个拥护革命、维护共和。康梁的决裂,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康有为是梁启超的导师,他们所发起的百日维新为世人所知,但康梁的最后决裂很多人并不了解。题材角度好,能够引起关注。这是本剧的第一个特点。第二是矛盾的设置层层递进,将康梁的重大分歧层层剥开,推向极至,而正是在揭示矛盾当中成功地塑造了康梁的人物形象;第三、用一把古琴的琴声贯穿全剧,使得全剧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在给人以生机感的同时又平添几分苍伤和悲凉。第四,剧作者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力,在编织人物对话方面得心应手,为剧作的可听性创造了条件。当然也有同行提出是否可以再加强一点历史的真实感,以使作品更为厚重。

  浙江台的《合璧》,同样是一部精巧的剧作。600年前一幅《富春山居图》引人关注的传奇故事甚至要超过画作本身,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身首两部分,而历史的变迁,将这幅名画的两部分分别在台湾和大陆收藏。在温家宝总理的提议下,2011年6月这幅画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实现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广播剧要写这样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可以看着是命题作文,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至于怎么写,也可以有多种选项,剧作选择了以两个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作为贯穿,将名画的传奇、命运有机地糅入其中。而期盼名画身首相聚、并为实现“合璧”共同奋斗,已成为他们爱情的主要内容。整部戏将名画的命运、人物的命运贯穿其中,充溢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状态自然,人物的着墨浓淡有致,而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却是真情叠出。也有意见说,表现两岸题材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否有些老套,似乎还可商榷;此外在可听性方面似乎还可再下功夫。但都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作,在如何处置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电台的故事---你不懂》,是原来的沈阳台、现在的辽宁都市广播录制的一部新作。这是一部具有喜剧风格因素的广播剧,是他们的系列剧《电台的故事》中相对独立的一集。喜剧风格的广播剧已沉寂多年,这部剧的出现,带来的是一片笑语,一阵春风。“你不懂”是剧中新加盟电台工作的年轻人吴迪的“口头禅”,从另外的角度理解就是他什么都懂。剧作正是以此作为切入点,极为自然流畅地将矛盾层层铺开,他的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夸夸其谈,信心满满地要在短时间当上频率总监,与现实中的人和事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剧作牢牢地抓住了这一喜剧因素,并用情节和语言加以丰富,一个好高婺远不求实际的人物形象及个性由此鲜活起来。剧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并非将这样一个富于想象和激情的年轻人只图痛快讽刺一番、出他的洋相了事,而是处处施放了善意的劝导和对他的觉悟的期待。每个人的成长都面临着烦恼,需要过来的人们的热心帮助和指点,这正是剧作所要表达的创作理念。从不足方面看,铺垫还是多了,进入矛盾还是有些晚了。还可以精益求精。

  纪实报道剧是广播剧的一个样式,它的长处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做出迅速反应,通过这样一种报道剧的形式把新闻事件作进一步的传播。这种形式在国外用得比较普遍,制作者将所录制的声音素材经过编辑处理,集中事件矛盾,还原事件真相,即可投入播出。在我国用得虽然不普遍,但不时也有此类作品出现。本次由杭州台制作的参评作品《最美妈妈》就是其中的一件。剧作是根据吴菊萍勇救坠楼儿童的事迹创作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编创者一直跟踪事件的始末录制了大量的笫一时间的声音素材,而并非事后的跟进采录,当编导者将这些素材组织运用到剧作当中的时候,就更具现场感和真实感,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这种没有经过处理的现场感和没有经过修饰加工的真实感,更能表现这位“最美妈妈”最为质朴最为真实的思想感情,也是更易于打动听众的。这也许是编导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式来表现这位“最美妈妈”的原因吧。

  当然,选择这样的形式也是要冒一点风险的。新闻性素材用少了,达不到预期效果;用多了,可能就不是剧而是新闻专题了。本剧总体而言,注意按照戏剧艺术规律把握使用素材,又比较自然地实现了由新闻性人物到演员扮演的过渡。尽管如此,现在的作品在某些局部---如引用媒体报刊评论、官员讲话还有精减的余地,用多了就会给人以“太新闻”的印象。

  徐州台的《护航》,写的是我导弹护卫舰“徐州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展示了新时期军人的风采。这样的题材很新颖,写得也很及时,但由于是一种军事的行动,是一种营救行动,又发生在海上,不容易写,写好了就更难。这个戏的构思比较完整,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新。取材新。是一个大事件,而且受到关注;二是巧。剧中写了一艘去救援的护卫舰“徐州舰”,还写了一艘被救援的商船“泰安口”,一个去救一个被救,这两艘船舰之间肯定会有密切的联系。剧作在这里设置了一对恋人的情感戏,虽然是常用的手法,但用在这里还是显示了剧作的智慧,使得两船的联系有了依托,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和色彩,推动了主线的发展。三是制作精良。剧作的环境是大海,几乎都是外景,海浪声、枪炮声、人声等声音的因素比较复杂,但听来却层次分明。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可见是下了功夫的。男女爱情这条线虽是副线,但还可略作加强,如男女双方的思想转变还可以写得丰富一些。

  单本剧是相对于连续剧而言的,如果从大的方面看,对两者的要求应该是同样的一致的,如选材要准,故事要吸引人,人物要立起来,有比较强的可听性。但是细分一下,还是有差别的。单本剧要求在一个小时以内解决所有问题,没有时间去生出很多枝蔓。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并结合本届参评作品做一些分析。

  一是题材要更加抓人。

  选材问题对于所有广播剧品种来说当然是同样重要的,但如果细分还是略有差别的。如连续剧,它的题材或者说故事,可能会更加厚重一些更加复杂一些;而单本剧可能会更简练更明快一些,它的故事往往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

  怎样的题材抓人怎样的题材抓不住人,很难下一个定论。我觉得有两句话可以参考,第一句话是:“你所关心的,也就是我们所关注的。”笫二句话是:“我们所关注的,也就是你所关心的。”这两句话有点像玩文字游戏。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我们对听众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和听众想到一起去了;第二句话是说,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听众对我们的选题有什么意见,但凭我们的经验可以判断,我们的选题听众是喜欢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离不开制作者对大背景、大环境和舆论走向的分析和判断。这是选材的基础和前提。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某部作品---以作品本身看是没有疑问的,是一部好作品,甚至是一部优秀作品,但把它放到大背景大环境中考察,就显示出了它与大背景大环境中的某些部分的不和谐甚至相悖。如果这是参赛作品,那么它的结果是不言自明的。这一点,对我们的制作人来说相当重要,要求有很好的政治素质政策观念,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国际及国内时政变化、历史及现实热点激辩,民族及宗教新近动态、媒体及民间舆论走向等等,都应留意观察,并善于分析判断,以便准确把握选材,否则将功败垂成。

  如何选材,直接关系到剧作最后的成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仅从题材上看本届参评的16部单本剧,其不足表现在:一是题材老套,且缺乏新意新的视角;二是不知所云,不知你花了这么大的气力写了这么一件事要告诉听众什么;三是有的题材在当地一定范围还可以,拿到大的范围、全国的范围就不一定行了。我们平常说要重视挖掘本土题材,这层意思没有错,但要加上一句话,还要注意本土题材的典型意义和社会价值。当然也应注意不要绝对化,福建的广播剧年年获得“五个一”,而它的剧目几乎都不是取材于本土的。

  判断一个选材是否有价值,也不要只看它写什么,还要看怎么写。如一个时期,很多单位都在写辛亥革命或辛亥革命相关人物,如果大家都扑去写孙中山、写武昌起义,那肯定撞车了,前面我们谈到了广东台的《琴殇》,这部戏也可以归到辛亥革命相关人物的题材上,它没有去写孙中山,而是写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对上层知识分子的影响;写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但它不去写别人已经写过的、或者人所共知的百日维新,而是写在革命大潮的冲击和洗礼下两个大知识分子选择的不同道路,既有历史价值又观照了现实,这就使得它在众多辛亥革命题材中显出了新意。辽宁都市广播的《电台的故事--你不懂》,选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较之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集中更典型,切中了这一高智商人群的弱点,它的受到关注应在情理之中。

  别人已经写过的题材写过的人物,还能不能写?一般来说,你如果超不过人家,或者没有新的角度,摆脱不了别人已经定下的调子,最好就不要重复了。本届也有这样的例子,由于没有新的角度,尽管做得很认真,还是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二是要立得住。

  这里说的“立得住”,是指作品的思想、作品的人物、作品的主要情节要立得住。在以上这些方面,本届参评的一些作品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有的作品在歌颂母爱大爱的同时,有意无意淡化了法律,重复了许多作品常出现的“情大于法”的老毛病。如果仅从“情”这一层面看,这部作品确实有不少感人的地方,也极有可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作为文艺作品不是简单地描摹生活,而是有责任给予现实现象以正确的引导;有的作品在设计情节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完全不是一回事,其中的人物不可信,反映了我们的作者在进入创作的时候多多少少是主题先行、先入为主了;有的作品从始至终没有确定创作的主旨,什么都想写,听完全剧也不清楚到底要写什么;有的作品写先进人物,总是被赋予太多的使命,让他一个人去做很多的事,一件事刚说出还没有落实又提出新的想法。辛辛苦苦写的人物,最后却毫无价值地让他死去;有的作品只写了半部好戏,另外的半部或者是情节的安排过于牵强、或者没有用心开掘,或者开掘乏力,而使本来很有光彩的一部作品没有将精彩进行到底。

  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常常碰到写真人真事的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人真事不会为剧本的创作提供所有的戏剧元素,这就给剧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转变为戏剧中的艺术形象,这个转变遵循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历届和本届的专家奖评析中,我们已经看到成功的范例。如福建台的《我亲爱的爸爸妈妈》,生活中的一个故事,而且故事本身并不曲折,但是作者写来却情意深切,在看似随意的描述实则贯穿了精密构思和创新手法中使人物的思想情操获得了升华,这是善写会写的一个突出例子。在本届参评的单本剧中,仍然有把真人真事原封不动地搬到广播剧中来,并没有实现将现实中的人物化为戏剧中艺术形象的转变,因而看起来就是一个报告文学,而不是一个戏剧作品。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多次,应该是明确的,但是我们有的创作还是不断重复着过去的老路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应引起重视。

  前面说过,本次参评的三部单本剧《护航》、《蛟龙入海》和《克里特大撤离》,都是取材于新近发生的大事件,表面上看是一种巧合,实际上说明广播剧的题材已经在扩展,它把题材扩大到了海上维和、海底科考、海外接侨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新的领域,充分表现了广播剧人的职业敏锐和责任的自觉。三部戏虽然题材不同,但其思想、主旨却是难得的一致,都是弘扬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都是大长中华民族的威风和志气的。在艺术的处理上都很大气,既写了事件又写了人物,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展现了特定时期军人、外交人员华侨华人、前沿科考人的风采。

  关于《护航》前面已有评价,这里就不重复了。

  《蛟龙入海》对广播剧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涉及到科技问题不好写,科技前沿的问题就更不好写了,写到目前的程度实属难得。前年无锡台写过一部《蓝海涛声》,也是涉及科技前沿的,这部剧作令人难忘的一个情节,就是用浅显的例子作比喻,来说明高深的科技问题,可惜这样的手段在《蛟龙入海》中没有继续使用。另外一点可以考虑改进的就是数字太多,多少让人感到枯燥;如何使剧作更富可听性,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

  利比亚撤侨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的行动,短短10天内,使3万多人成功撤离。为了打好这一仗,国务院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启动组织了中国在海外的应急机制,通过海陆空多种途径分批有序撤离。陆路有百辆大客车日夜兼程;空中,有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多架次飞机参与运送,仅中国民航每天派出15架飞机接运;海路4000人从班加西抵希腊克里特岛,再转达目的地。国际评论:这一行动表示了中国要坚决保护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并派出军舰为撤侨船护航,这与美国的“含蓄而谨慎”相比,则更像一个“超级大国”,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就不会有这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撤侨行动。这样看来,剧作《克里特大撤离》只写温州侨商在大撤离中的突出表现,并作了正面描写,而中国使馆的行动只做侧面描写。作为温州台这样写是可以理解的,剧作本身也可圈可点,但相对这样一个大事件而言,视野还是小了点,如果对此次撤侨作全方位观照,正面表现中国政府对其在海外人员保护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增强,以及应急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从而开创了中国撤侨史的先河,那么剧作的价值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三是矛盾要进入快。

  单本剧的矛盾要选准,并且要尽早入戏。之所以这样要求,原因是,1、单本剧相对篇幅短,容不得拖拉。2、矛盾早揭示,解决矛盾才会有从容的安排;3、为了抓住听众。

  从本届参评的作品看,普遍注意了矛盾的设置,但总的感觉是紧迫感不够,进入矛盾普遍都比较慢。因为我是评委,每部戏都要听,这是任务而不是选择。如果我仅仅是一个听众,恕我直言,不少戏是难以从始至终听完的。从听广播剧的要求看,一部剧应在在开头1至3分钟内就要把矛盾呈现出来,就要把听众吸引住,引起听众的兴趣,让他产生继续收听下去的欲望。何会长在上午的讲话中特别说到,参加“五个一”的群众代表评委在听一部作品的时候,作品的开头不如意就会发出:“不好听,不爱听!”的声音,这是我们辛苦制作出来的作品在听众中的直接反应。为什么“不好听”、“不爱听”?无非就是你的题材他不喜欢,或者你没有办法吸引他继续听下去。前功尽弃,这应是最深层的悲哀,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此外,情节发展要快,小矛盾要一波接一波,解决矛盾要精彩,迭宕起伏,不落熟套。从本次参评的剧目中也看到一种现象,好不容易设置了一个矛盾,眼看就有好戏出现了,但我们的编剧却让矛盾自动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还有一点是应该提醒的,就是演播质量问题。一些制作单位为了锻练队伍,启用播音员、主持人或者有一些演播基础的人员演播广播剧,这当中有比较成功的,如辽宁都市广播(沈阳台),但从本届参评的单本剧看,也有演播水平比较差的,以致使一个不错的作品最终没有取得好成绩。广播剧应该扩大自己的表演队伍,但是同时要严格要求,认真完成剧本赋于的表演任务,而最关键的是要求人物表演要基本到位,防止马虎从事粗制滥造。

  由于单本剧的生产制作较之连续剧还是稍为简便一些,播出可以见机而行,参加评比大赛时评委可听到整部戏,让评委对剧作有全面的了解,所以不少单位对单本剧的生产抱有很高的热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加强对单本剧艺术规律的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单本剧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于儿童剧

  此次参评的儿童剧不是很多,有常州台的《快乐的颜色》、安徽台的《十五岁那一年》、新疆台乌鲁木齐台的《胆小的阿米娜》、青岛台的《北极熊找家》和南京台的《一把铜哨》。虽然是五部戏,但题材却不单调,除了现实题材,还有一部革命历史题材。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部比较优秀的儿童剧。

  《十五岁那一年》取材独特新颖,把15岁的几个孩子的成长放在了国外,放在了国外学校和家庭。生活在异国他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接踵而来,孩子们终于在困境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重塑了自我,赢得了亲情和友情。剧作最可贵之处,是写孩子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不断听到有对中国不理解甚至误解的声音,这促使了孩子们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代表着祖国的形象,自觉地呵护着祖国的荣誉,自觉地传播着祖国的文化。剧作中的这些情节写得自然真挚,催人泪下。这再次说明小题材也能做出大文章。《十五岁那一年》让我们增加了对新一代人的信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广播剧不可抗拒的魅力!

  《快乐的颜色》是同样成功的一部作品。我们的教育究竞是为分数还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剧作紧紧抓住了这一矛盾,写了3个孩子都因分数问题从不快乐到摆脱精神重负获得了身心快乐的故事。告诉老师和家长,分数不应该是学习的全部,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才是教育的根本。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剧作的主旨鲜明,切中教育环境的时弊,但又并非概念化和说教,这是很难做到的,然而这正是此剧的特色和亮点。

  好的儿童剧不止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家长和成人的。其它几部作品也各有特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超长剧

  此次参评的超长剧有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侦探小卡莱》、新疆台的《雄鹰》、上海台的《狐踪谍影》和《心理罪---暗河》、浙江交通的《奥囡囡“十万个为什么”》。评委们认为上海台的两部小说剧从选材到演播都是很不错的,演播精彩到位,制作精良。其它几部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评委从总体上提出几点供参考的意见:

  一、此类超长剧一般都从小说或别的文学样式改编而来。这些文学样式毕竟是以阅读作为基础的,我们在改编成广播小说剧或超长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保持其风格的基础上,让听众听得清听得懂。文学的结构文学的叙述方式与广播剧的结构和叙述方式还是有诸多不同的,阅读的时候可以停下阅读,翻到前面已经读过的章节,想想一段文字或对话的真正意思,而广播剧则不行了,它稍纵即逝,因此遇到一些在听觉上可能发生障碍的章节,就不能一律照搬照播,还是要按照听觉艺术的规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

  二、同样的道理,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更需要做这样的调整,避免出现外国文学作品读来很精彩,而改编成我们的广播超长剧则索然无味。

  三、无论什么样的题材,改编成超长剧的时候,还是要有剧的元素、剧的味道,仅仅写了人物对话还不一定是剧。

  我对单本剧、儿童剧和超长剧的简评就讲这么多,其中有评委的意见,也有我的意见。如有讲错了的地方,都是我个人的发挥,请予指正。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